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

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在古代,断发甚至是一种残酷的刑罚,被视为对父母的不敬不尊;女子断发也有恩断义绝之意,头发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除了蓄发,古人对于头发的装饰及护理也十分看重,不同朝代、地区的发饰都有着不同的风格,一个小小的发式,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审美精神,更能体现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唐作为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朝代,其浪漫情怀、狂大包容也能在这头发的"式"与"饰"之间有所体现。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1)

盛唐发式:髻、鬟、鬓相辅相成

一般来讲,人们对于女子妆饰的评述多见于发髻,对于鬟与鬓并不作过多叙述,但在盛唐时期,女子头发的整体造型往往是由这三种自由组合而构成完整,单单的髻并不能体现盛唐女性的发式之美。鬟与髻互有所通,鬟空髻实便是二者的区别。简单来说,鬟较为轻盈,髻则略显庄重。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2)

  • 鬟之美

女子未嫁时梳鬟,是少女的标志,人们常讲丫鬟,却从来不会将妇人称为丫鬟便是这个道理。诗仙李白有云: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说的就是妓院中妓女双双对舞,旁边梳着双鬟的小童在伺候,以妓女对小童,双鬟指的就是还未出嫁的丫头,由此可见,鬟则未嫁,髻则妇人。白居易也曾写过:双鬟垂未合,三十才过半。说的便是才15的小童。

鬟有高低、数目、长短之分,有倾鬟、云鬟、软鬟、同心鬟等,但梳法并不多,多是将双边发绕成环状系于耳旁,或作细线状、或作宽扁状。

在盛唐,鬟与髻一样,都以高为美,刘禹锡:长鬟如云衣如雾……李商隐:高鬟立共桃鬟齐,都是赞颂当时女子的高鬟。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3)

  • 髻之美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讲:唐代妇女发髻,初唐稍后,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已一变隋朝的平云式,向上高耸。

可见唐代女子发髻多以高髻为主,高髻与云髻、软髻等不同,并不是发髻的某一种式样,而是按高低分发髻式样的分类,盛唐时期以满为美,高髻自然也就成了风尚白居易就曾写过:"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便是说当时以高髻为时兴的事情。

发展至后来,高髻还因梳妆繁琐、式样繁杂备受人们喜爱,由流行高髻慢慢转变为推崇高髻,刘禹锡在《赠李司空妓》中便有此意: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这首诗本是刘禹锡送给一代名妓杜韦娘的,在夸赞杜韦娘时,他偏偏选用了高髻来隐喻,说杜韦娘的高髻似宫中女子的样式,以此来抬高诗中之人,可见当时以高髻为美的习俗。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4)

  • 义髻之美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发质都适合梳高髻、高鬟,毕竟现代人都有秃头的烦恼,古人也不例外。但这并难不倒聪明的女子,毕竟女人为了美什么都能想到,他们会在发髻中增垫各类饰物以增加头发的厚度,或以假发与真发编织在一起,增其美感,但若是这样都不能拯救发质,也不必气馁,完全可以使用假发,这便是义髻了。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假发就已经有所使用了,到了唐朝,更是发展迅速,许多女子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装饰自己的发髻,最为常见的办法便是用木头或其他材料制成高髻的样式(见上图),并饰以布帛、黑漆,在需要的时候直接装饰在头上,以自己的头发外包,既省时省力又美观,谓之"义髻",唐代的诗人大小李杜都曾作诗作证,如:秋思抛云髻;和簪抛凤髻

  • 鬓之美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5)

今天我们常说"鬓角",这一说法便是从古沿袭而来,一般来说,人两颊与耳线之间的头发便被称为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一直对于鬓发十分看重,从最初的边缘整洁到后来有所装饰,再到魏晋时期以长鬓为美南朝有诗云:"妆成理蝉鬓,笑罢敛蛾眉。"讲的便是女子的发鬓,唐代的"鬓发抱面"便是由蝉鬓演变而来,唐代国立盛极一时,万事万物皆生博大之姿,就连女子都是以丰腴为美,鬓也不生例外,出现了"两鬓抱面",是唐代女子发式特有的特点。

发髻之饰:簪、钗、栉、花、钿、步摇

现代社会女孩子爱美,往往会将自己的头发染成各式各样,也会佩戴一些饰品,但与唐代女子相比较,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唐代发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6)

饰之类别、式样只能说是详尽其数。我们最为熟悉的簪饰实际上是由笄(ji)演化而来,常说及笄礼,便是如此。《中华古今注》:"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说的是女子十五成人礼要插笄换成成人的发髻,表示可以嫁人,后来逐渐演变成插簪饰,用以约束、固发

一般来讲玉簪是人们最熟悉的簪饰,但唐代的簪饰不仅以玉入料,还会采用金、水晶甚至犀牛角、玳瑁等材料,这要得力于唐朝国力强盛,四方朝贡的物产丰富,对外开放程度深,才会有如此丰富的原材料来制作簪饰。

有些人常分不清簪与钗的区别,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头饰,簪为单支,钗却有双头甚至多头,由钗梁与钗头组成,上饰各类鸟鱼等并以此命名,如:雀钗、鸾钗等。

除此之外,与簪钗齐名的女子头饰还有步摇,白居易在《长恨歌》有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小时候读这句诗词的时候常觉得金步摇是为动词,后来才知道,步摇实是一种装饰。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讲的就是发簪或钗上饰垂饰,女子一步之间垂饰便跟着摇动,谓之步摇。《新唐书》有载:妇人则簪步摇钗这便是步摇与簪钗齐名唐代女子风雨多姿,慢步轻声,一颦一笑之间,步摇随动作而摆动,自有几番风味。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7)

钿饰是古代头饰中人们最为陌生的一种,《说文解字》中对钿有过注解:"钿;金花也。"虽不尽其然,但也大致描绘出了钿的形制,其实钿不仅以金入料,也有珠翠宝石等,根据材质不同成为金钿、宝钿、花钿等。白居易《长恨歌》中就有描写"花钿委地无人收。"

其实是的总称,早在新石器时期,梳子就已经出现了,最初为清理头发的工具,唐代女子在梳理髻发的时候常绾发并插梳为美,所以梳蓖也做装饰之用。白居易曾书:"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就是对将梳蓖饰在头上的体现。

除了金属、玉饰等,盛唐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以花为饰,花色娇艳,非绝色不能驾驭,但盛唐的狂放就在此体现出来,寻常女子也敢以花为饰衬托自己的美,这便是盛唐的浪漫

盛唐气象之下,牡丹受人喜爱,花卉也较前朝丰富,女子爱花,便将其饰在头上,渐渐成风,一般来说,牡丹、蔷薇、芙蓉等都会用做发髻的装饰。周昉在《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风俗有所描画,其中的侍女就是簪牡丹花为美。

唐代女子发髻在不同时期的式样表现

初唐时期的发髻多沿袭前代而来,比如惊鹄髻,原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螺髻原是儿童发髻,到了唐代才为成年女子喜爱;而半翻髻是由隋朝的翻荷髻演变而来,唐初女子仍流行这些发式,便是沿袭前代而来。

到了盛唐时期,女子发髻更显堂皇富丽,人们以各式鲜花绢帛装饰在发髻上以作花髻,或以宝石翠钗插满头顶以做宝髻。除此之外,此时的女子发髻更显盛唐兼容并包之风,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形成了乌蛮髻、变形回鹘髻等发髻样式,回鹘是盛唐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与唐互通有无、交往甚多。

与初唐、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景象不同,唐中晚期的整体呈现颓败之时,在女子发髻上也有所体现,此时女子所流行的发髻不再是富丽堂皇之式,反而偏向于"病娇美"。比如抛家髻以两鬓抱面,高髻歪斜,似被抛状,故得名抛家髻;闹扫妆髻和丛髻皆呈现杂乱状,以杂乱为美。

唐代仕女图中的女子发髻: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作为仕女图发展最为兴盛的朝代,不仅将仕女图推上了一个高峰,更是将整个盛唐都装进了仕女图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仕女图,对于研究唐代女性的发与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唐代仕女图众多,这里仅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幅。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在仕女图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其描绘了禄东赞朝见李世民的景象,也不必赘述。且看唐太宗身边随侍的九名侍女,其所属发髻皆为云髻,并未佩戴繁重的饰品,整体飘逸自然又不失气派,颇有初唐青春勃发、初显尊贵的意味。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8)

唐代仕女图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家就是张萱和周昉,二人所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和《宫乐图》等对唐代仕女的刻画十分到位,从中我们也可窥见盛唐由盛转衰的迹象。唐玄宗即位后锐意进取,治得盛世,史称"开元盛世",但后期唐玄宗并没有延续成功,而是开始守成喜功,宠爱杨贵妃,终日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任用奸臣,所以自安史之乱后,盛唐由盛转衰。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便是这一时期的景象,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在图中,其身骑骏马游春,头上饰的正是堕马髻,形如其名,落马髻表现的正是美人从马上跌落时发髻似散不散的凌乱之美,盛唐时期的发髻雍容华贵,自不会喜好这种风格。

唐朝的花面妆(盛唐之下发髻的)(9)

到了唐晚期的周昉所作之图十分写实,周昉出身豪门,与他来讲豪门女子的奢靡与空虚是再容易不过的,《簪花仕女图》表现的便是几位贵族妇女戏耍赏花的情景,虽然表面一副其乐融融、悠闲自得,但不难看出早没了盛唐时期的那份底气,小小的发饰细节就能看出,其发式皆不设鬓饰,没了那份讲究,却在装饰上下功夫,牡丹与金饰并重,装饰繁杂,尽显奢靡

无论是唐前期的《步辇图》、盛唐时期的《捣练图》还是唐由盛转衰时期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唐晚期的《簪花仕女图》,都能看出当前社会的一丝痕迹,社会对于当前审美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仕女图中的发髻便能辨得一二。

结语

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强盛时期,生来就带着一股狂妄与浪漫,无论是在经济、文化、军事还是外交上都十分出色。

从横向上看,唐代上通开明,下则通达,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小小的发髻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承袭前代之基础,融合外族之式样,加以盛唐气象的狂放,形成了一股独特的丰腴之美。发饰也是一样,良好的对外交流让发饰有了更多的原材料与设计,长安作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享受着四方朝贡,源源不断的珠宝珍异都汇聚一都,奢华二字在小小的发饰之间一览无余

而从纵向来看,唐代女子的发式和发式自初唐承袭前代而来,到盛唐兼容吸收异族风格和原材料并将其不断融合,从而包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到中晚唐时期受社会风气影响逐渐由高贵大气走向"病娇美"更是对大唐气象由盛转衰的最好解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