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大西瓜怎么突然就输了(合成大西瓜摊上事了)

合成大西瓜怎么突然就输了(合成大西瓜摊上事了)(1)

视频截图。

网红游戏“合成大西瓜”摊上事了。

据新京报报道,“合成大西瓜”火爆社交圈后,随着玩家的增多,有不少网友反映,点击合成大西瓜游戏中的“礼物”标识后会弹出诸如“充值19.9元返100元话费”等套路广告,但充值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广告中所说的100元话费,也没有像广告说的没充值成功原路退款,因此投诉合成大西瓜存在骗局。目前,游戏中的“礼物”标识及相关广告链接已经消失。

因为操作简单、画面酷炫亮眼,“合成大西瓜”自从1月22日上线后迅速走红,成为2021年第一款爆红网络的小游戏。可就是这样一款被众多网友直呼“又爽又甜”的小游戏,其植入游戏中却玩起了“薅羊毛”的把戏,并快速陷入丑闻当中。

从报道看,“合成大西瓜”的运营平台为微伞游戏,隶属于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是基于移动社交游戏的商业推广平台。通过微伞,商家可以在游戏中快速创建一个商业活动,用于品牌宣传、在线引导、产品促销、市场推广等。

直白点说,包括“合成大西瓜”在内的H5网页游戏,都只是导流的工具,本质还是为了营销。从“充值19.9元返100元话费”活动的收款方来看,除了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背后还存在几家有关联关系的公司。

说好的抽奖充话费变成了交19.9元,说好的“领不到话费,全额退款”变成了做10次任务才能领取、不退钱也没人回应,近20块钱对于游戏玩家个体来说,可能称不上多大的经济损失,但“合成大西瓜”这波操作也算是名副其实的“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也难怪很多游戏玩家在社交平台吐槽“大瓜竟是我自己?”这款游戏一横空出世就引爆社交圈,不少玩家为之玩梗、写段子,在这番操作之后,如今风评也迎来滑坡。

合成大西瓜怎么突然就输了(合成大西瓜摊上事了)(2)

记者将合成大西瓜游戏积分玩到1157分,未见礼物弹窗。图/新京报网。

微伞游戏官网显示,“合成大西瓜”已有近9000万玩家。问题来了:究竟有多少玩家已经充值?涉事公司这种网络抽奖套路的行为是不是涉嫌违法?这笔钱流向了何方?……这些问题显然值得追问。

《广告法》规定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

从法律层面来说,“合成大西瓜”涉嫌以虚假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这扰乱了广告活动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合成大西瓜”也折射出某些游戏平台的广告乱象——在很多游戏广告中,类似名为抽奖实为收费导流、夸大宣传的场景并不少见。

对明眼人来说,这种粗制滥造、毫无美感的广告一看就令人生厌,会迅速起到“劝退”之效,但对于部分低龄、文化程度不高的玩家来说,还是有着极大的误导性。

从以往的案例看,这类导流、商业推广的操作,有时候还会与一些黄赌毒行业相关联,社会危害性更是不容小觑。

鉴于此,加强对此类游戏广告的监管势在必行——这既是为了净化游戏生态圈,也能促进游戏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而这最终有赖于监管部门、游戏平台、消费者多方互动。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游戏广告等平台的监管力度,探索针对性强的日常监管方式,提高平台的违法成本。游戏平台利用投放广告来盈利的商业模式,本也无可厚非,但也应建立健全游戏广告相关管理制度。

以“合成大西瓜”为例,微伞游戏既是广告平台又是游戏平台,就应该严格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加强对游戏广告素材的合规审查。对于类似违规广告导流的行为,要及时终止合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睁只眼闭只眼,更不能暗中合谋,把游戏玩家当“瓜”卖。

就目前看,微伞游戏显然有必要就此事件,给游戏玩家一个交代,维护玩家合法权益,而不能止于撤掉广告链接。毕竟,对游戏平台来说,玩家体验才是决定平台长远发展的根本长线,也是企业生命力所在。

以冒犯玩家权益的方式割韭菜,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弄不好,还得承担法律责任——那时候再去感慨“出来混迟早得还”,再悔不该,只怕为时已晚。

□和光(媒体人)

编辑:陈静 实习生:施可儿 校对:吴兴发

来源:新京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