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马人间情(午马纷纷世上潮)

午马人间情(午马纷纷世上潮)(1)

午马说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表演阶段的主角」, 仿佛印证着电影工业规律。午马应该会感到欣慰,在他这「最后一个捉鬼拿妖之人」走之前,终究看到新的电影人披起道袍,接过桃木剑——2013年,香港《迷离夜》、《奇幻夜》和《僵尸》等港式神怪片纷纷「还魂」。

午马人间情(午马纷纷世上潮)(2)

(作者黄协锋)

撰稿:黄协锋

首先想到的是黄霑。

《笑傲江湖》中,刘正风曲洋中负责琴箫合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而在背后负责写出「道家之绝唱,佛家之离骚」的《沧海一声笑》的,是黄霑;

《倩女幽魂》中,燕赤霞负责在晦明变幻的兰若寺饮酒舞剑,俯仰啸歌,而在背后负责将荤口净口编排成嬉笑怒骂的《道》的,是黄霑。

黄霑慨慨然的大宗师风范具化成的,经常是午马的脸。

而作为黄霑歌曲最好的影像演绎者,午马也和黄霑一样,死因肺癌。

「(午马逝世)十个月前就已得知肺癌扩散,为了不留在病榻上而放弃化疗,享受生活,享受工作,潇洒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这段路」。从从容容,萧疏明朗。黄霑逝世时是 「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午马临死也和他形影相叠。

纷纷世上潮

午马作为邵氏影业公司南国实验剧团训练班(TVB演员训练班的前身)第一期毕业生,侪辈如姜大卫、狄龙、王羽丰神俊朗,陈观泰、罗烈、岳华则硬朗英挺,即便是秦沛、王钟、刘丹、樊梅生也能凭形貌领衔相应戏路,只有午马被相貌阻滞了前程。

谈及邵氏初期,他说:「我当时演的角色,古装戏就是歹徒甲乙丙,时装戏就是坏人ABC,连名字都没有。」

据传,胡金铨曾评点午马「面目悲苦,然胸襟开阔」。

这个转折句,解释了午马为何能安于「金牌龙套」的头衔五十年,也部分解释了观众「獐头鼠目,贼眉鼠眼」的评价为何会随着时日迁移变成「形貌古朴,奇人风范」——

午马面型扁圆,外眦下垂,脸颊浮鼓,嘴角后敛,年轻时为了不枉费一副市井尖酸的好皮囊,挤眉弄眼,走的是古灵精怪的「鬼马」路数。

午马人间情(午马纷纷世上潮)(3)

【图片2】午马在《倩女幽魂》中饰演燕赤霞

等到年岁稍长,风格外张,戏路多变得像瑞士军刀:贴上浓眉和虬髯,就是粗豪慷慨的风尘异士,如燕赤霞和钟馗;颌下蓄起长须,就是气节独立的悲心烈士,如刘正风和太傅;在数以百计的大众通俗故事片中,扮白脸插科打诨,可一到了艺术片如许鞍华的《上海假期》,午马身上甚至闪现着《推手》中郎雄的影子。

除了表演,午马的「多面手」性质也延伸到了幕后。

外界一直将他视为张彻和胡金铨两位大师的高徒。但据2008年郑佩佩的采访,午马否认自己是张彻的弟子,并暗指自己并不得张彻的喜欢。然而就在不得其欢心的张彻手下,午马仅用两年时间就由演员转型助导,又晋身独立导演。

而后,他又担任策划、编剧,在制作出如《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一系列佳片——其间用《西环的故事》将一个年轻人引入影坛,即是后来蝉联金马奖影帝的郭富城。

如果将午马的时间轴和香港电影的时间轴捋直参照,午马个己奋斗的演艺生涯,恰恰串联起香港电影工业数十年的起落兴衰——邵氏演员时代见证了邵逸夫香港影视帝国的崛起,而后助力洪金宝喜剧电影参与了香港电影商业化进程,与林正英演绎「鬼片」「僵尸片」则代表香港电影类型化的精分。后来,香港回归,港片没落,午马参演内地影视剧和网络剧,也成为香港影视制作人北上淘金的先声。

午马的逝世没有被冠以如张国荣、梅艳芳「一个时代的远去」波浪壮阔的名目,但那个所谓的「时代」,其实更真切的是凝结在宠辱不惊的午马等人身上。见微知著。

我自求我道

午马人间情(午马纷纷世上潮)(4)

【图片3】午马先生千古

2013年,麦浚龙首次执导电影《僵尸》(《七日重生》),电影中以前「僵尸片」中的茅山道术和闹剧成分大减,只有借用着清水崇的日式恐怖片元素,才使港式神怪片得以「借尸还魂」。

即便如此,钱小豪、陈友等老面孔,《鬼新娘》的配乐和片尾悼念林正英和许冠英的字幕,都无不令人回想起以前诡奇的港式神怪片。

遗憾的是,就在公布《僵尸》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9项提名之际,午马——在坊间被认为是香港电影中唯一能与林正英并肩的「道长」——溘然长逝。

香港电影工业成熟,八九十年代商业市场细分出以「僵尸片」为代表的港式神怪片。恒河沙数的优秀香港电影人中,综合电影成就,即便号称「一专多能」的午马也并不拔尖;但如若论及对「僵尸片」等香港神怪类型片,午马的贡献则尤为突出。

无论是僵尸片的前身——洪金宝和宝禾公司《鬼打鬼》、《人吓人》和《人吓鬼》的「灵幻功夫片」,还是以林正英为标志的《僵尸先生》、《僵尸家族》、《僵尸翻生》、《僵尸叔叔》等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抑或港式神怪片成型后《表哥到》、《小生惊失梦》等神怪谐剧,午马都参与策划演出。当然,使午马「道士」形象更铭心刻骨的,自然是将金马奖收入囊中的「燕赤霞」了。

但林正英逝世,洪金宝转型,午马困乏,陈友、吴耀汉和钟发隐退,曾以低成本营造奇幻效果并博取高票房,创造「四两拨千斤」神话的港式神怪片港式神怪片,终于由于模式呆板和无法满足观众的视觉奇幻需求,日渐式微;

而香港回归后,意识形态和残疾的内地电影工业,更严格限制了港式神怪片的大陆市场:午马参演《笔仙惊魂》只是成为宣传噱头;「小倩」不得不由「女鬼」沦变为「狐仙」;一袭清朝官服,直臂跳跃的僵尸形象,也被舶来的长相俊美的吸血鬼和血肉模糊的丧尸冲淡。

就像麦浚龙在《僵尸》中借道士之口道破:「现在,别说是道士了,连僵尸都没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