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因为什么(里仁篇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因为什么(里仁篇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欲:要。

▲讷[nè]:本意是不善于讲话,说话迟钝,木讷。这里指言语谨慎。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言语谨慎,做事勤敏。”

【学而思】

君子“大辩若讷”,做了再说,做事不走过场。小人“啬夫利口”,嘴上先答应,做不做看心情。

参读:

《学而篇》1.14子曰:“敏于事而慎於言”;

《为政篇》2.13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里仁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乡党篇》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颜渊篇》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宪问篇》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知识扩展】

《道德经·四十五章》:“大辩若讷”。

(知道真理的人,说话都很谨慎,好似不善言辞一样,生怕误导别人。真理与口才好坏没有关系,善辩的人多是歪理邪说。)

《资治通鉴·汉纪六》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辨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帝曰:“善!”乃不拜啬夫。

(张释之说:“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被称作长者,他们两人在论事时都不善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效法这个能言善辩的小吏吗?秦王朝因为重用舞文弄法的刀笔之吏,所以官员们争着以办事迅疾、苛刻督责来比较高低,这样做的弊端是徒有其表,只注重表面形式而无实际的内容。因此,皇帝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使国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现在陛下因小吏善于辞令而破格提拔他,我只怕天下人争相效仿,争相练习口辩之术而无真才实能。况且下位者被上位者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行,声之回应一样,国君做任何事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您说得好啊!”于是不给小吏升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