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

1981年10月29日,一辆吉普车在红安县城的乡间公路上疾驰,里面坐着的正是归乡人——开国上将韩先楚。

大雪皑皑,寒风阵阵,车里的韩先楚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他探着身子朝着车窗外望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勾起了这个68岁老将军的童年回忆。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

韩先楚说:光排长,我就干了四次

韩先楚小时候家里十分贫苦,在整个红安吴家嘴子的小屯里,可以拿出钱来供孩子读书的家庭很少,韩先楚的家庭也同样,仅仅读过一年的私塾便辍学打工。

当时他父亲病故,成为了一个孤儿,母亲早在他3岁的时候就因为难产而死,生活孤苦无依的韩先楚在一个童养媳姐姐的抚养下长大。

为了生活,小时候的韩先楚给地主放牛,去铁匠炉上打工,甚至还去讨过饭,穷苦的生活让韩先楚毅然决定参加投身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

1927年,年仅14岁的韩先楚决定告别姐姐,走上革命道路,当时中国共产党发动黄麻起义,韩先楚决定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2)

临走那天,姐姐抱着韩先楚痛哭,感叹老天对他们的命运如此无情,韩先楚告诉姐姐,等到革命胜利他就回家,一定不会忘记乡亲们。

那天,邻居们知道屯里的娃娃要去参加革命,十分悲痛,“伢子,在战场上要保护好自己。”屯子不大,但乡亲们重情重义。

1927年年底,韩先楚正式成为另一个普通士兵,还没有多久,韩先楚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场上更是敢于冲锋,甚至敢于和敌人拼刺刀,英勇无比。

1931年,由于韩先楚的英勇,他被编入河口县独立营的一名班长,还没有几天晋升为排长,在当时整个河口县赫赫有名。

成为了排长,接下来自然会向营长晋升,但韩先楚却碰上了人生的硬钉子,1932年初,他带着两个战士去执行侦察任务,不料国民党突然偷袭,导致独立团必须马上转移。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3)

在转移的过程中,韩先楚和部队失去了联系,经过半个月的劳苦奔波,终于和中共鄂东北特委第四大队联系上,但是人家无法证明韩先楚是共产党员,而且还是排长,所以只能让他从一个普通战士干起。

韩先楚严格执行命令,他从一个排长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交通联络人员,不料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再一次被特务盯上,情急之下,他马上跳出围墙,边开枪边跑,吸引敌人追着他,而其他同志则从大门快速撤离。

因为韩先楚的能力,当时他的领导提拔他当了排长,真是一波三折。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再一次发生了,当时战士们抓到几个人,说是来打探红军消息的农民,怀疑是特务,马上枪毙。但是韩先楚认为没有证据证明人家就是特务,万一是真的农民呢,所以拒绝执行。

由于韩先楚的固执,他再一次被降职成一个普通士兵,调到了炊事班,开始背大锅,烧水做饭。再一次执行任务时,韩先楚不顾自己的身份,果断冲上战场救下受伤的战友,他再一次被领导看中,成为了一个排长。这已经是韩先楚第三次当排长了。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4)

韩先楚的职位虽然升升降降,但是他不会为了名誉和职位而战斗,为的是革命者的信仰,在战场上他仍然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在郭家河战斗中,他受到首长表扬,晋升副连长。

然而韩先楚的命运就是如此跌跌撞撞,1934年韩先在湖北罗田的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缴获了银元7000元,真是一次巨大的胜利,然而在和敌人的周旋中,不慎把银元掉入了水中。

由于这件事,韩先楚再一次受到了处分,被调入交通队,成为了一个普通士兵。

但即便是在交通队,韩先楚仍然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敌人战斗。

一次和敌人的小股部队遭遇,当时他的交通队手无寸铁,只有扁担,看着敌人荷枪实弹,韩先楚马上让几个战士绕到敌人身后,然后他们在正面和敌人冲锋,并且喊着:“冲啊,抓活的!”向来胆怯的国民党小队被韩先楚的一嗓子给吓住了,纷纷缴械投降。

韩先楚这种临危不乱果敢应对,在二十五军成为了经典,这件事吸引了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的高度关注,马上把韩先楚调入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五团,并再次担任排长,殊不知,这已经是韩先楚第四次担任排长了。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5)

直到在皖西地区,韩先楚多次杀敌表现,才晋升到连长,终于不再是“排长”。多年以后,韩先楚和家乡的人们说起来自己当年的参军经历,笑着说:“光排长这个岗位,我就干过4次!”

从手挥大刀到开国上将

在红军时期,真正让韩先楚脱颖而出,并且引起毛主席重视的,大概是他当营长的时候。

1935年4月,蒋介石派一个军30多个团队红军发起再一次“围剿”,在袁家沟的战斗中,韩先楚带领全营乘胜东进,向陕西西安一带佯攻,大大震动了西安守军,配合了红军北上。

第三次反“围剿”开始后,红十五军团决定以一部分兵力包围陕西甘泉,然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当时韩先楚所在营部担任突击任务,从10月1日到20日,韩先楚两战两捷,大获全胜,当即被提拔为78师第232团团长。

从1936年2月到年底,韩先楚在战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在西征时,韩先楚还率部攻下了宁夏盐池县,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得到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高度赞扬。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6)

1947 年 8 月,韩先楚(前排右五)与萧劲光(前排右一)等

当时韩先楚已经升为了第78师师长,彭德怀和毛主席作报告,觉得韩先楚是一个可造之材。不久,韩先楚被选送到延安抗大学习,毛主席在上课时曾专门点名,这位他以后成为了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韩先楚出任第11师第344旅688团团长,奔赴抗日战场,解放战争时,韩先楚成为了任第3纵队司令员,他的名气在军中越来越响,连敌人都称他为“旋风司令”。

尤其是胡家窝棚之战,让韩先楚一战成名,可以说,这一次战役对于韩先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旋风将军”的美名更加广为流传,卫立煌就曾评价韩先楚和第3纵队:“动作之快,如同旋风般。”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7)

图 | 抗美援朝时,韩先楚(中)与朝鲜人民军将领合影

辽沈战役后,在历史的浪涛下,韩先楚率军入关,鏖战平津,先后大战白崇禧,渡过琼州海峡,最后解放海南岛,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韩先楚被评为开国上将。纵观韩先楚的一生,虽然入党较晚,资历较浅,但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最后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先楚的一生正是说明了这点。

尽管身居高位,但韩先楚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当年离家的时候,他曾对姐姐说过,革命不成功就不回来,但他和乡亲们情深意笃,每次有机会他就会回来家乡。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8)

时过境迁,三次回乡,三次感慨

第一次回乡:顺道看看故乡

第一次回到故乡,是1949年初,当时韩先楚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兵团副司令,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屡建奇功。

部队挥师南下时,借此机会,韩先楚顺道回到了阔别25年的故乡红安县吴家嘴子。

“我读了一年私塾就辍学,要不是在延安经过毛主席的培养,我还是大字不识一个。”在回乡的路上,韩先楚对警卫员这样感叹道。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9)

韩先楚乡音未改,一晃就十几年了,得知韩先楚回来了,村子里围满了人,小时候的同伴都已经结婚生子,和韩先楚说话起初都还有点拘谨,后来韩先楚说:“海州呢,这龟孙怎么不来见我。”

一句话让大家的气氛都活跃起来了,互相叫着自己小时候的外号,韩先楚说的海州是自己小时候的伙伴,他说:“我还清楚地记着,我欠他四斗稻谷呢。”

吴海洲正在地里干活,被乡亲们叫回来后,吴海洲围着韩先楚在他身上重重地捣了一拳:“哎呀呀,先楚老兄,你看看你这一身军装,多威武啊。”

虽然大家都十分开心,但是有的老人也感叹:“咱们屯子就这孩子成了大器,早知道,我让我儿子当年也去参军。”

听到这些话,韩先楚心里一阵酸疼,当兵期间他吃过的苦比田地里要辛苦几万倍,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呢。

即便如此,韩先楚还是会笑着说:“哪里,我不过是比你们多点野气,听了毛主席的话,多看了几本书,你们要去当兵,肯定比我有出息。”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0)

言语间,韩先楚看到在院子里跑着一个男孩子,蓬头垢面,询问后才知道,这是海州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了还没有上学。

韩先楚掏出来自己兜里的钢笔递给海州说:“海州啊,我把这三只钢笔送给你,让孩子去念书吧,将来一定要比咱们有出息。”

当时钢笔还是新奇玩意,甚至十分珍贵,吴海洲接过三只钢笔,眼眶湿润:“你叫我怎么感谢你啊,这么珍贵的东西。”韩先楚再次递过去说:“给你留个念想。”

那天,村里人为了接待韩先楚,打算给他做一锅好吃的,韩先楚严令禁止说:“你们平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小米饭,咸菜,窝窝头,韩先楚吃的津津有味,他笑着说:“你们不知道,这是我吃的最好吃的饭了。”

村里的大娘走过来说:“记得常回来。”韩先楚不能多停留,还有任务在身,没过多久便起身北上。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1)

殊不知,等到他再回来,已经是几十年后了。

第二次回故乡:看看乡亲们过得怎样

新中国成立后,韩先楚身居高位日理万机,很少回来家乡,一直到1975年他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回到故乡。

他顺着熟悉的小道走进巷子里,村里人发现韩先楚回来了,马上拉着韩先楚到家里坐。

其实韩先楚在回乡之前就做过调查,得知乡亲们过得不太好,心里很难受,想回来看看。

大娘非要给是韩先楚炖鸡肉,韩先楚阻拦说:“千万不要,老母鸡是下蛋的,我可吃不得,我回来可不是为了吃饭的。”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2)

那天,韩先楚没有吃饭,而是挨家挨户串门,进门后和大娘老爷爷聊了很久,当时大队和生产队配合过多,群众有怨气。

韩先楚把这些情况专门反映给县委领导,让县委领导精简工作,干部不要太多等等意见,家乡人们打心里感谢。

时间匆匆,韩先楚也依然要七十了,俗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韩先楚越到晚年,就越想回家看看。

第三次回故乡:听到乳名落泪不止

那是1981年冬,鄂东北山区普降大雪,韩先楚披着寒衣在窗前伫立,遥想当年第一次离开故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想回家看看。

吴家嘴子,雪花飘飘,北风阵阵,县委的领导得知韩先楚将军要回老家,劝他改日再去,但是韩先楚必须要去,最后还是坐着车,迎着大雪回到了故乡。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3)

回吴家嘴子的路很难走,韩先楚告诉司机,把车停在镇上,我们走着回家。

小时候从镇上走到家,半小时就回去了,但是他老了,足足走了几个小时。

进入村里的时候,家乡被一场大雪覆盖,韩先楚敲响了一个老乡的门。

还没有多久,家里就围满了人,当时这个家里生着火炉,韩先楚问:“这些年你们过得好吗?”

乡亲们说:“比以前好多了,大家都有地种,瑞雪兆丰年啊。”

听到这里,韩先楚十分欣慰,他还是和往常一样,冒着大雪,挨家挨户去上门慰问,但是也有生活比较苦的,还有一家三口盖着一个被子,还有的老爷爷们都没有一件像样的棉衣。

韩先楚于心不忍,他对秘书说:“统计一下乡亲们有多少户有困难,我来想办法。”

当时按照要求是不允许私自决定救助的,韩先楚当机立断:“去定制一批棉衣。”

“这笔钱……从哪儿开支?”秘书问。

韩先楚一甩手杖说:“没地方开支,从我工资里扣,我死了以后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子子孙孙地扣下去!”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4)

家乡的人们听到韩先楚的话热泪盈眶,正在这时候,有个老太太扒开人群,一直喊着“祖宝,祖宝!”冲了进来。

韩先楚猛地一惊,“祖宝”是自己的乳名啊,他马上望过去,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步履阑珊地走了过来,韩先楚急忙走上前,一把抓住她的手,叫了一声“秀姐”,泪水就夺眶而出。

原来这就是当年抚养他的那个当了童养媳的姐姐。姐弟两一直情同手足,如同亲姐弟,两次回来故乡,都没有见到姐姐,如今真的见到了。

韩先楚拉着姐姐的手,不住地流着泪,他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再见。

韩先楚说:“等我退休以后,一定回来故乡生活,咱们一起改变这个贫穷的面貌。”

韩先楚临走之时,有人提出来合个影,韩先楚笑着说:“那我们就一起照个相吧。”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5)

随后,韩先楚和乡亲们站在了门口的大枫树下,随着秘书的咔嚓一声,这张很珍贵的照片被永远留了下来。

韩先楚承诺,等他退休了一定回来故乡,那天韩先楚离开故乡后,感受很深。当地县委结合韩先楚的意见,减免了当地的一些经费。

不仅如此,他还给武汉军区的司令员周世忠打电话,希望帮助他弄一些棉衣送到吴家嘴子,费用他自己出。

韩先楚对故乡的人是有特殊感情的,在他晚年,有很多家乡的人来到北京办事,他都热情接待,不仅在家里盛情款待,还带他们去北京的天安门等名胜古迹游览。

“你送树苗回去时,请代我向县委、县政府同志问个好,向家乡父老乡亲问个好,就说我韩先楚想念他们。我要去世了,就让我回红安去,让我的灵魂与他们永远相伴,相依……”

1986年3月,韩先楚将军病重,在武汉住院治疗,病床上他又想起家乡,他对夫人刘芷说:“我的身体怎么样,你是知道的,我有一个愿望,希望你帮我实现。”

战将韩先楚的葬礼纪录片(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16)

韩先楚临终前对妻子和子女做了三条嘱咐:第一,给他穿上军装,第二,把骨灰送回故乡红安,第三,多关心老家的一草一木。

1986年10月3日凌晨,韩先楚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家人把韩先楚的遗嘱上报中央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领导和刘芷及其子女护送骨灰回到红安,葬在红安东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烈士陵园。

一代名将韩先楚最后魂归故乡,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