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

二月二,炒豆豆,三月三,打搅团,你家来了个黑老汉,上你炕,吹你灯……。儿时的顺口溜既是回忆,又是实际生活的体现。记得小时候在这个时候妈妈都会炒一些豆类或者玉米粒子,也可以用玉米粒去加工爆米花,孩子们上学的时候装在衣服口袋里,一边走一边吃,互相进行着交换,也叫互通有无吧。玉米面搅团又是一种特有的省粮杂粮饭,每年农历二、三月的时,农村人称为青黄不接的时候,新鲜蔬菜奇缺,粮食也并不是很充足,家家粮仓眼看着就要见底了,小麦收获要到芒种前后。

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1)

爆米花

据说二月二炒豆豆是从唐朝开始就有了,这一天是春耕的开始,也是龙抬头的日子,皇帝会下到田地里去扶犁,皇后会去田地里送饭,是为了给农民做示范。民间炒玉米豆,玉米粒开花的程度预示着新一年的收成。另一种说法是无豆失豆不良,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是需要豆类食物的。在农村过年或追节在整个一个正月都是算数的,生活上普遍要比其他月份好,鸡鸭鱼肉相对要多些,到了二月之后应该补充一些豆类,所以就把豆类进行炒制后食用,后来演变成了用玉米粒子代替豆类,进行炒制或者爆成玉米花。

农历三月的时候距离小麦收割还有一段时间,眼看着余粮很可能坚持麦收时节,家里人对粮食消耗更加重视。搅团密度小,体积大,省面粉,而且农村人大多数都是用玉米面粉来打搅团,吃起来很快就会感觉到肚子发胀,有一种吃饱的感觉。过后时间不长就会饥饿,因此农村人把搅团戏称为“哄上坡”,意思就是说吃罢搅团后拉架子车干活时,刚拉上坡就又感觉到肚子饿了。

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2)

搅团

孩子们把二月二炒豆豆和三月三打搅团连起来是一种对生活的特有描述,但是二者的真正意义是不同的。一种是食物结构的调整,另一种是粮食短缺的一种无奈。只是做为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由来是不会去正面关心的,时日到了之后如果自己不能像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有豆豆可吃的话,感觉到一方面是没面子,另一方面有点短精神,尤其是在互相交换的时候,思想会感觉到有点另类,不合群。

搅团做为节约粮食的一种农村饭食,在过去农村家庭中是很普遍的,可以做成整块放在碗中,然后浇上菜汤,我们称为“水围城”,菜汤中加入调料,味道还是不错。还可以将搅团用专用的漏勺做成“鱼鱼”,鱼鱼有多种吃法。把打好的搅团平摊在案板上晾凉,随后切成小块,调一些调料汁蘸着吃也是很有风味特色的。有一个笑话大致是这样的,家里来了几个外地客人,主人特意用蘸汁凉搅团招待客人,叮嘱大家要“蘸着(汁)吃”,主人去拿其他东西后再次回到饭桌时发现客人全部都“站”起来了,很奇怪地说,大家都站起来干嘛,客人回答道,你刚才不是说要蘸(站)着吃吗。主人听后哈哈大笑,连忙解释到,我说的是蘸着调料汁子吃,不是让大家站起来吃的。

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三学三打搅团之联想)(3)

以前的农村人

在粮食不是很宽裕的时候,老百姓想了很多办法节约粮食,打搅团从严格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吃不饱的状态,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