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

11月14日至15日,以“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苏州隆重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30余所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论文入选作者,以及来自内蒙古的31位非遗扶贫带头人等近200人参加相关交流研讨活动。

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1)

本次论坛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业务指导下,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联合主办,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吴中区人才办、区文体旅局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联盟承办。江苏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省工艺美术学会、吴中区光福镇人民政府、苏作工艺学院、苏工美一箭河文化众创产业园、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等单位为本届论坛提供了支持。论坛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和传统文化复兴前沿实践,聚焦非遗可持续发展及传统工艺振兴事业,分一场主旨演讲、一场专家研讨和四场分组研讨进行。

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2)

11月1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苏州工艺美院举行,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主持开幕式。现场还分别举行了吴中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启动仪式、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分会揭牌仪式。原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原文化和旅游部巡视员马盛德,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发展处副处长、阿尔山市副市长岳青,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副书记兼监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王建良,吴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卫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沈志枫,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丁晓娟,区文体旅局局长唐峥嵘,区团委副书记向兢,论坛学术顾问代表、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苏州工艺美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范卫东,苏州工艺美院副校长周东华等出席活动。

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3)

开幕式上,原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展处副处长、阿尔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岳青,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郭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陈红雨,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钢等分别作了主旨演讲。围绕“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这一论坛主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副书记兼监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王建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赵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馆员孙冬宁,怀化学院副校长张玲等展开了精彩的圆桌讨论。当天下午,全体与会嘉宾还共同来到了苏州舟山核雕村和“中国雕刻之乡”光福镇参观考察,学习苏州传统工艺振兴经验。

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4)

15日上午,与会嘉宾们根据“人文与历史”、“材料与工艺”、“地域与生态”和“发展与创新”等四大主题,分为四组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陈红雨,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院长林海,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研究员祁春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毅分别担任主持。

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5)

下午,本届论坛总结与闭幕式在苏州工艺美院举行。论坛联合发起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担任学术主持,陈红雨、林海、祁春英、张毅代表各研讨小组进行总结,赵农做论坛学术总结。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研讨成果,并对论坛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

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6)

苏州工艺美院副校长毛锡荣表示,作为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苏州工艺美院多年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形成了非遗传承保护的苏绣模式、桃花坞模式和雷山模式。此外,学院还积极培养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才,建设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建立苏作工艺学院、东海水晶学院,建成《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中国工艺美术出版中心,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探索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

苏州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百余专家学者齐聚苏州)(7)

据了解,为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号召,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业务指导下,在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支持下,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于2016年联合发起创办了传统工艺青年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通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200余位研究人员在论坛上发言,10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论坛活动,论坛已成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理论高地和前沿实践交流平台,促进了新一代传统工艺研究者、保护者和从业者的成长,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青春力量。(赵罡)

来源: 光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