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

义乌市景观名胜(二)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

松瀑山风光

“佛坛圣地名垂史,商埠强域声迅驰”

(A)佛堂古镇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2)

佛堂老街(图一)

位居义乌南部的佛堂镇,别名小兰溪,是义乌第一大镇。距义乌国际商贸城约15千米,东与东阳市交界,南与赤岸镇相连,西与义亭镇、金东区接壤,是全国二十五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浙江省二十七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是义乌西南经济、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素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誉,以突出的佛教文化、古商业文化和古民居文化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佛堂在历史上是佛门圣地,有数间供奉神佛的佛堂,名出其此。佛堂有“新市基”和“老市基”之分,之间有棵八百余年树龄的古樟树作为分界。一边是车来车往、人声鼎沸的现代化街道。走过古樟树,即进入铺满鹅卵石的老街。老街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和东西两条副街组成,长两千余米,是佛堂古时的商业中心。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3)

佛堂古镇夜景

佛堂老街基本上保存着古代市井的风貌。作为古民居古镇,佛堂有大批清末民初建筑,知名的有培德堂、吴茂记、留轩小学、毛家大院、吴家大院、懋德堂植槐堂、潘园和万善桥等。白墙黑瓦、结构独特、庄重典雅的古建,与佛堂老街一脉相承。这些建筑上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画,体现了中国建筑融“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特色。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4)

佛堂老街(图二)

(B)义乌双林寺

双林寺建于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高僧傅大士开创。历经一千五百余年,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日本僧人慕名而来双林,元朝以后,来双林寺的日僧就更多。北宋时有僧舍一千二百余间,僧尼两千余人,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又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称。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御赐“宝林禅寺”匾额,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赐田十顷。南宋时推为天下禅院十刹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上双林寺屡毁屡建。1958年,双林寺被彻底拆毁,一代禅林被沉到了双林水库的水底。1994年6月,义乌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双林寺,开发风景旅游区。1997年,一座比杭州灵隐寺还高1.6米的双林寺大雄宝殿已屹立在云黄山麓。大雄宝殿身后云黄山顶的的座善慧傅大士舍利塔,高耸入云,风姿独具。相传傅大士得道于双林寺后,为六根清静,在此山顶的坳谷中建有净室三间,作为藏修之处,并以云黄寺命名。傅大士圆寂后,一部分骨灰就埋在此塔中。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5)

双林寺全景

义乌市著名人物(五)

楼俨(音演),清代三朝贤吏、词学家。以词学名于世。官至提刑按察使致仕。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于吴门行宫,楼俨以监生身份向康熙帝献上了《清平乐·织贝图诗词》十阕。因诗作把江南棉农一年四季的劳作收获情况描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康熙读后拍案叫绝,当即批为“钦取第一”。次年,经荐入京都词谱馆纂修辞谱。先后著有《四声二十八调考略》、《白云词谱考略》、《词韵入声考略》、《吴江沈氏宫谱》等辞书,成为一代词学名家。后入武英殿从事注释唐诗,纂修《方舆路程考略》等,名噪一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楼俨出任广西桂林府灵川县知县,政绩卓然。为纪念楼俨之功绩,邑中士绅筑建了“三贤洞”,楼俨当列入祠。由于在灵川任内政绩卓著,被荐提升为广州理瑶同知。雍正元年(1723年)因功诰授奉政大夫。先后被提升广州知府、惠州道、广东提刑按察使、江西提刑按察使。因思念老母,楼俨欲于赴任途中,回松江迎养。但行至浒墅关,惊闻老母逝世噩耗,遂奏请丁忧不允,奉旨在任守制。楼俨到江西以后,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一如既往,深得江西黎民爱戴。楼俨致仕后,流寓沪上十余年。乾隆十年(1745年)卒于松江(今松江区)。

冯雪峰(1903年—1976年)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到北京大学做旁听生,后去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和革命文化活动,与鲁迅合编《萌芽》、《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杂志,曾任中共“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属文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赴江西瑞金,任苏维埃中央党校副校长,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受党派遣到上海、浙江农村、重庆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回家乡,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著有诗集《灵山歌》、《湖畔》、《春的歌集》(合作),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评论《雪峰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寓言集《雪峰寓言》,回忆录《回忆鲁迅》,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译著《新俄文学的曙光期》、《新俄的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评论》、《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之社会的基础》等。1976年1月31日,因肺炎引起并发症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6)

冯雪峰先生

喻侃,南宋著名贤吏。著名学者喻良弼侄。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喻侃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泽厚绵长。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第后的六十年间,家族“一门六进士”,成为南宋时期喻氏家族引以为自豪的荣耀。喻侃天性聪颖又勤奋好学,幼年拜叔父喻良弼为师,攻读《四书》、《五经》。时永康名儒陈亮与义乌“乌伤四君子”(喻良能、喻良弼、何恪、陈炳)交往甚密。经喻良弼引荐,喻侃又拜永康籍陈亮为师,陈亮又举荐喻侃入太学深造。庆元五年(1199年)得中进士,四十六岁时成为喻氏“一门六进士”中第四位金榜题名者。朝廷简拔喻侃任安徽宣城(今安徽省宣州)县尉,负责境内的社会治安。后诏命任庆元(今宁波)府观察推官之职。适逢喻侃父亲去世,三年丁忧守制期满,朝廷改任喻侃为隆兴(今江西省南昌)府观察推官。不久,喻侃又接到朝廷的任命文书,让其赴任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县丞。几年中,喻侃官职几经升迁变动,职务由宜春丞迁签授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其寄禄官由承直郎迁至奉议郎,朝奉郎等。致仕后隐居,闭门谢客,勤于述著,著有《随见录》两百卷、《芦隐类稿》五十卷等。

王贤根,生于1949年。当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家。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大文艺学研究生班。1968年入伍后,历任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办公室秘书、总参工程兵部办公室秘书、秘书室政治协理员等职,大校军衔。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援越抗美实录》、《中国秘密大发兵》、《西线之战》、《邓东哲将军纪事》、《火红的阳光》等,报告文学集《雷神》,散文集《山野漫笔》等。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7)

王贤根先生

朱元龙,南宋著名直臣。历任宗正寺丞、权左司郎官、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等职。一生刚直不阿,为官清廉公正,不畏权贵,深得世人赞誉。从父亲朱适之开始,朱家迁到义乌稠城西门居住,因为两子皆有出息,父亲因子贵赠承议郎。到了南宋后期,“朱氏家族”人才济济,父亲及其兄弟的子孙两代中,中举和出仕的计有八人,是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但从朱元龙的曾孙辈开始才由盛转衰。嘉定十六年(1223年)三十岁时登进士第。以后,曾任温州平阳、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两县县尉,后又调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分管选拔读书人工作的校文,又调饶州(今江西省鄱阳)任司理参军。端平三年(1236年)调处州(今丽水)缙云当县令,不久被提升为干办公事,在诸司粮料院任职。后又被授予宗正寺主簿,后升宗正丞并任代理左司郎官、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等。嘉熙二年(1238年)后,朱元龙任衢州、吉州的知州,卸任后,又调至台州府,因父丧亲未赴任。后以朝奉大夫告老还乡。

冯爱倩,生于194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创业者代表之一。1980年,冯爱倩毅然辞去义乌饭店厨师工作,筹了三百多元资金,摇起拨浪鼓,做起了小商品生意。不久,在义乌县委支持下,摊贩们在稠城镇湖清门地段开始设摊经营,形成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自此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华夏第一市”。冯爱倩先后任职义乌小商品市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主任、中国小商品城治保委员会副主任和妇女委员会副主任。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义乌市“巾帼英雄”。1986年被评为全国个协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评为金华市劳动模范。1994年被评为“全国大市场百佳个体户”。

傅藻,明代初期著名学者、教育家。生于元末,自幼生性聪颖,天资过人,阅书过目不忘,被邑人称为“小神童”,深得父母喜爱。后拜时誉“儒林四杰”之一的大文豪黄溍,在其传授下,学业突飞猛进,成了黄溍的得意门生。避乱于元末战乱中的傅藻,在龙门山中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以待他日治国安邦。明洪武年间,获授翰林编修,入京编写元史。做了朝廷命官后,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朱元璋擢其监察御史,赴各地体察民情。洪武十年(1377年)冬,傅藻从南京出发,巡按安徽、河南、山东、杭州、北京等地,行程六七千里。后被授为武昌知府和河南廉访使,傅藻致仕归乡后,为颐养天年,在县城北边建起了一座书院,取名“杜门书院”,意为“杜门谢客,专心读书”,后称“杜门”。历任翰林编修、监察御史、东宫文学、武昌知府、河南廉访使。告老还乡后,在今义乌杜门创建杜门书院。

吴琳谦,晚清志士。祖上曾是“洪帮会”首领,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养成仗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萌生反清复明之志,并毅然加入龙华会,担任“红旗”之职,分管义乌一带会务,以驱除鞑虏、劫富济贫为己任。曾护送往来于金华和武义间,联络会党的秋瑾。后吴琳谦与龙华会骨干王乌烟商议自立山堂,组织“华雄党”,集结上千部众,计划攻取义乌县城,遭到镇压,首领相继遇害。

金涓,元末明初著名学者、诗人。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世钦敬。自幼颖悟警敏,年少时,每日即可诵记数千言。稍长,即学文于同邑黄溍。金涓不负师望,为诗为文,益加用功。宋濂曾评论金涓“气雄而言腴,发为文章,优雅健有奇气,不但长于诗而已”。纵观其一生,即以教授、著述、吟咏而告其终。一生笔耕不辍,文稿颇丰,有《湖西集》、《青村集》等,后散佚。金涓两位同窗好友宋濂、王袆(音恢),一为开国文臣之先,一为立国忠烈之首,从二公生前身后,明太祖朱元璋的态度突变,似令金涓醒悟。老友王袆曾对金涓拳拳吐言“劝君坚晚节,湖畦卧烟霞”,自此可明金涓“终生不仕”原委。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金涓入祀义乌县“乡贤桐”。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8)

王袆赠金涓诗句

骆美奂(1904年—1989年)民国时期知名官吏。先后毕业于杭州工业专门学校和厦门大学。1924年秋赴沪入读上海大厦大学,毕业后进国民党中央党部任职,后奉派赴美留学,先攻读加州大学经济学,后转康奈尔大学学习农业经济。1932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普通组织科科长。1936年,任职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土地处处长。后续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社会部主任秘书、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厅长、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司长、国民党中央党部主任秘书等职。1945年5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大”上,当选“中执委”。1949年先后赴香港、美国,后定居波士顿。

康植,南宋著名直臣。祖居金华含香。父康仲颖,与理学家徐侨有同年之谊,为淳熙年间同科进士,故私交甚厚。康仲颖考中进士后复试中教官,迁居义乌稠岩。年稍长,正值徐侨讲学于东岩书舍,康植奉父命投师徐侨门下受教三年。因聪明颖悟、学习刻苦用功,是其颇为得意的门生。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时事,勤政为民。因触怒权臣,险遭死罪。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及第,授职奉化县主簿,后任太常少卿,为帝侍讲经筵。再任武安军节度掌书记、江陵酒官、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监正、通直郎、广德军通判、广德知军、大宗正丞、兵部郎官、浙西路提点刑狱等。后又提刑福建,知宁国府兼管江南东路提举茶盐、义仓。淳祐九年(1249年)出知吉州。不久,调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兼摄建宁府。淳祐十年(1250)春,又调任临安。在上任途中因突发急病而卒于闽江上游处,享年五十五岁。

杨效春(1895年—1938年)现代著名教育家。师承陶行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籍)、晏阳初(四川省巴中籍)、黄炎培(上海市川沙,今隶浦东新区籍)、梁漱溟(河南省开封籍,生于北京)等先生,追随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从而获得渊博的教育理论知识。因蒙冤受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大冤案的受害者。1917年,入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深得陶先生信赖,将其与金海观(后长期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视作自己“平民教育”的左右手。后到四川成都大学任教。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欲在家乡安徽巢县洪家疃黄山之麓创办黄麓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的推荐,邀请杨效春担任该校校长。杨校长治教有方,以其出色的工作成就而成为教育界的一颗明星。杨效春的教育改革之举,既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受到民众的欢迎与支持,但在无形之中也得罪了当地封建遗老遗少,成为一些旧的地方封建势力的众矢之的。杨先生置身逆境,危机四伏。正值抗战期间,后被人以“莫须有”罪名向当地游击队诬告、逮捕。不几日,在毫无口供与旁证情况下,被宣判死刑,执行枪决。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9)

杨效春先生

朱质,南宋著名直臣。能文善武,秉性刚直,曾因反对权臣对金妥协投降而被罢官。自幼聪明好学,过目成诵。少年时在名儒悉心指导下,学业大进。绍熙四年(1193年)与永康籍陈亮同在会试中进士。殿试时,陈亮夺得状元,朱质榜眼。开禧二年(1206年)擢朱质为左正言、左司谏,兼侍讲,掌管给皇帝讲学和规谏讽谕之事。后改为掌管礼乐、郊庙、陵寝诸事的副职即太常寺少卿,兼权吏部左侍郎。后任道州知州。在政事之暇,著书立说,有《易说举要》、《奏议诗文杂稿》传世,后散佚。

骆有庆,生于1960年。林业生物学家。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骆教授以林业重大生物灾害林木钻蛀性害虫和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为主攻方向,是国内林木钻蛀性害虫控制方面的知名专家。2021年4月23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骆有庆院士在列。

喻良弼,南宋著名学者、地方官吏。是“乌伤四君子(何恪、陈炳及喻氏兄弟喻良能、余良弼)”之一。曾任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尉。为喻葆光第五子,入太学为太学生,得国子监进士解。后举特奏名,授修职郎。

吴斐丹(1907年—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人口理论学家。1925年夏,进入厦门大学预科班。1927年,考入武汉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原名为武昌大学,后改名为武汉大学),并任校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委书记和学生会负责人。读书期间,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社会运动。1928年春离开武汉转学到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入读。在复旦读书时,吴斐丹参加了上海学联、左翼作家联盟和社联的活动,活跃于复旦校内进步同学、教授之间。毕业后,在吴淞中国公学教伦理学和高等代数,并在复旦中学教西洋史。1933年9月,东渡日本进行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归国后,从1939年下半年起,吴斐丹以教授名义相继在重庆的复旦大学、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震旦大学、政治大学等院校兼任教学工作,主讲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期间曾一度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又被选为政治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后专心于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建国后,主要致力于外国经济学说史的研究。1980年上海市人口学会成立,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吴斐丹教授一生发表政治经济和人口理论方面论文数百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经济文献和经典著作,翻译和撰写的专著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魁奈经济著作选集》、《经济组织论》、《战时日本全貌》、《外国经济学说史》等。其人口理论作为代表性理论观点被收入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出版的《中国人口的斗争》一书。吴斐丹先生生前曾担任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经济学会理事、上海人口学会会长、上海社会学会顾问,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常务委员,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顾问等职务。

童四鹤,生于1952年。优秀企业家,高级经济师,现任雪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磐安华仙国药文化城有限公司顾问、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香港中国画院院长、浙江省高级经济师协会会长、杭商全国理事会会长,曾荣获“中国房地产优秀企业家”、“全国改革创新优秀人物”、“浙江省十大民营企业家”、“金华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义乌国宝级档案(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0)

童四鹤先生

“秀美山河地,文武闪耀才。旖旎风光域,商客纷沓来”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