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当代名人录(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

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当代名人录(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1)

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传奇人物多,个个本领强‖老家许昌

文‖魏东周 图‖网络

颍河发源于中岳嵩山脚下,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其名,颍河流经登封、禹州、襄城县,经白沙水库过化行水闸,弯弯曲曲进入建安区榆林乡。自河沿李村入境,从中部有时向南,有时向东斜贯榆林乡,奔腾流淌汇入淮河流向海洋。过刘王寨到上龙王庙,经过柏庄到和阁村出榆林境,在境内长达16公里。

榆林乡这段16公里的颍河,两岸略高,向两侧微倾,在南岸西南部为桓坡,北岸向北为白龙坡,双坡沃野粮仓宝地。颍河南岸柏庄,岗刘处榆林乡最高(高程78.4米),桓坡附近为最低处(高程70.5米)。(想看看本文作者魏东周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1.瞅瞅是谁:建安区蒋李集镇退休教师自编家谱;2.许昌刘天义,换车上了瘾。为啥?)

颍河历史久远,有史记载许由垦荒,大禹治水都是从颍河开始的。颍河在榆林乡境内16公里,是中原心脏之风水宝地,名胜古迹很多,有汉代古城遗址(栾八城,汉颍阳城),上龙王庙,白云寺,元兴寺,玉皇庙,毗卢寺,汉王霸冢,明太常茔,柏冢,三国郭嘉墓,曹军茔地等等。

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当代名人录(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2)

历史故事也有很多。据史料记载,汉光武年间云台二十八将(即二十八宿)就有两位大将为榆林人(古代颍阳人);

祭遵(?——33),字弟孙,颍川颍阳(今许昌市西南)榆林人,当年汉光武帝刘秀过颍阳,祭遵进见刘秀,跟随刘秀征战天下,因军功封为列侯。建武二年(26年)春,官至征虏将军,封为颍阳侯。他善于用兵,英勇善战,深得光武帝器重。建武八年(32年)秋,光武帝亲到祭遵的军营去慰问他,犒赏士卒,并诏赐两层厚软的坐席、床褥,当时他患有疾病,次年卒于军中。祭遵为人廉洁,克己奉公,赏赐尽与士卒,家无私产,光武帝常叹说:“安得奉公忧国之臣如祭征虏者乎!”汉明帝列祭遵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霸(?——59年),字元伯,东汉颍川颍阳人。刘秀起兵过颍阳,率宾客报效,随光武帝大破王莽部将王寻、王邑于昆阳,从征河北,宾客多引退,光武帝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当代名人录(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3)

光武至下曲阳,天寒地冻,王霸护渡虖沱河,封关内侯,任军正。光武攻邯郸,他追斩王郎,得其玺缓,被封为王乡侯。

光武帝即位后,以王霸晓兵爱士,封偏将军。

建武四年(28年)讨伐周建,大获全胜,任讨虏将军。

建武九年(33年)任上谷太守,次年与吴汉等联兵,在平城打败了卢芳将贾览与匈奴援军,改封向侯,增邑户。当时卢芳与匈奴、乌桓联合犯境,王霸奉召,率刑徒6000余人从代(今山西省高阳西南)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堆石布土,筑亭障,置飞孤道,绵延300余里,与匈奴、乌桓大小数百战,边境缓宁,建武三十年(54年)改封淮陵侯。明帝永平二年(59年)病归,后数月卒,葬颍阳故里,光武中兴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王霸在其中。现今榆林乡破庙王村,北岗有王霸墓。

榆林乡桓坡村桓姓村民,属春秋时宋国司马桓魋之后。

北宋时期榆林乡井庄村出过白娘娘,村里现在还遗留有白娘娘坑。

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当代名人录(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4)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绿林好汉宋一眼同高鑫拉杆子打富济贫,参加白朗农民起义,属义军东支队,清末民初讨伐袁世凯,就是在榆林乡颍河南岸三不管之地柏庄起的兵。

宋一眼(l880——1914),原名宋福运,是榆林乡大宋村人,因其左眼内长有棠棣花,故人称宋一眼,他家境贫寒,讨荒要饭扛长工是常有的事。清末民初社会黑暗,穷人如不奋起抗争就没有活路,于是他便以许(昌)、临(颍)、襄(城)三县边境的柏庄一带为据点,拉起了杆子,结伙聚义发展绿林武装。由于他有胆有识,一心一意为穷苦老百姓着想,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在颍河两岸深得民心。他讲义气,足智多谋,制定了几条法规:不准在近处做活,不准奸淫妇女,不准欺压穷人,不准扰乱百姓,不准截路断绝交通,要公买公卖,使人要给报酬。他武略过人,枪法准,指哪打哪,所以大家推举他为首领。在当时当地,这种义举很受老百姓欢迎,附近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那些土豪劣绅人人自危,纷纷逃避。

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当代名人录(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5)

由于队伍不断壮大,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们不断劫取城镇富豪大户,对抗官军,引起了地方政府的惧怕不安。

1913年5月,河南省督军张镇芳下令,扩军使雷振春火速进剿,雷率抚标亲兵营和巡防陆军一队,还有一个大炮营,杀气腾腾,气势汹汹地向柏庄扑来。

宋一眼早已得报,他将大队人马向西南转移,自己却带六名得力干将,在官军东北侧打枪,雷部主力果然向东北追击,宋一眼七人过颍河退进孙家岭毗卢寺内,占据有利地形,杀伤了大量敌人,天黑杀出重围与主力会合,第二天打下舞阳城。张镇芳得报气得直打脸。这时宋一眼接到白朗命令,为牵制袁世凯大军南下,进军豫、鄂、皖三省交界……在榆林乡颍河两岸,宋一眼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至今还在传颂着。

颍河两岸的榆林乡哪个村哪个庄哪个村民组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传奇。小村出了个工程院院士,著名烈士刘昭平都是榆林乡人。今天就先聊到这儿。

2022.10.18日写于许昌

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当代名人录(颍河斜贯许昌榆林乡)(6)

【作者简介】魏东周,75岁,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空军某部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多次在《空军报》《战斗报》《工程报》上发表宣传报道。退伍后,曾任基层党支部书记,闲暇偶发杂文诗歌。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