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慨叫时过境迁(岁月终究让我们成长)

有一种感慨叫时过境迁(岁月终究让我们成长)(1)

《红岩》中有一个传奇人物——“双枪老太婆”,肝胆相照,嫉恶如仇,有着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枪法,她的“故事”流传在重庆市华蓥山一带,而我的家乡就在白云深处,华蓥山的脚下。

印象中的老家在一片凹字型的半山腰山,几户人家合成的一个院子,房子都是泥土墙壁,青瓦屋檐,每家每户门前都杂乱地堆了一些柴草,供日常烧饭、煮水之用,而孩提时的我们总喜欢躲在谷草堆里,等着同伴和父母来寻觅,每日总玩到傍晚炊烟袅袅才归家。

我们家属于典型的农村家庭,母亲没有读书,常年在家种地照顾我和姐俩,每日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耕种,而父亲那时还是一名村小的乡村代课老师,每天除了教书外,还要回家挣“工分”,母亲总埋怨父亲代课没有钱,耽误“工分”,而父亲却始终很笃定,坚持白天教书,夜晚伴着月光“加班”,这也许是一个读书人心中那份不愿与命运妥协的傲气。

命运终究不辜负坚持者,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经历过时代洗礼的父亲,终于等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父亲心里知道,只有抓住“高考”这一时代的列车,才有可能改变祖祖辈辈牛耕火种的命运,为了那场百万人坐独木桥的高考,父亲选择了孤注一掷,拼尽了全力。

童年时的时光除了夜深人静时的虫鸣声,就是父亲青灯伴读的读书声,那时我们家在院子里还算温饱,父亲靠着勤劳为家中购置了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而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三转一响”富人家的标配,而童年里最让自己自豪的还是那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我们一群孩子总会等着新闻联播后围坐在一起观看白蛇传、上海滩、霍元甲,但父亲却一个人躲在木楼上复习备考,时不时发出木椅的吱呀声。

父亲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飞行员,他希望翱翔在天空,飞过那片老家的松树林,越过那片祖祖辈辈的田埂。那一年,他的梦想差一点实现,高考放榜那天,他以全区第三的成绩进入了飞行员体检,父亲考上飞行员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乡亲们都为父亲高兴,但命运终究还是给父亲开了一个玩笑,阴差阳错,父亲终究没有等到结果,之后父亲便选择了读师范学校。

父亲的命运最终定格在村里当一名乡村教师,而这也是那个时代村里的骄傲,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父亲找风水先生在离家不远的公路旁找了一块地建造房子,而因而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父母也找亲戚朋友借了许多外债,才勉强修了一层平房,但能走出大山住上水泥砖房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一件值得让人羡慕的事情了。

后来,享受着国家政策的春风,父亲一直在一所村小孜孜不倦的教书,靠着自身的努力在当地扎了根,我们一家人经济也渐渐宽裕,父亲和母亲盘算着在大城市里买房,这也是为我这个儿子作打算,为了买房,父亲每月都很节省,靠着退休金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在城里安了个家。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回到农村发展,当我征求父亲意见时,父亲坚毅的脸上沉默了许久,拍着我的肩膀说,去基层锻炼一下吧,农村才是你的根,饮水要思源。而这一行,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农村的沧桑巨变和山区人民永不妥协的宝贵品质。

看着父母一步步从山里走出来,住进崭新的砖房里、商品房,我们姐弟俩都由衷地感受到幸福和骄傲,也深感父母的艰辛和不易,父辈们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一直影响我至今,他们身上体现的既是千千万万山里人冲破贫瘠的坚韧,也体现了华蓥山人不服输的倔强。

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大山在乡村振兴的大好政策下已经建成了蓝莓观光产业园,曾经父辈耕种的田地已经变成了养虾产业基地。而我也从懵懂孩子到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父亲母亲都一直在付出,从大山里的泥土青瓦,谷草青烟,到如今的水泥砖房,再到大城市的温馨住宅,父辈们总在为我们奔走,倾其所有,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辜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