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窦桂梅团队(李明秀融入生命教育)

融入生命教育 点亮语文课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窦桂梅团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学窦桂梅团队(李明秀融入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窦桂梅团队

融入生命教育 点亮语文课堂

——浅议小学语文课程如何融合安全教育

李明秀

生命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的首要基础,就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语文教育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极富弹性和张力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乃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理所应当承担起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从教育现状入手,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就《祖先的摇篮》一课为例,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文本中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及其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和环境观,感悟生命的意义,领悟生命的真谛,让孩子们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

《祖先的摇篮》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的同时,落实安全教育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会带来哪些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并且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自然环境。

一、抓住文本,认识关系

抓住“祖先的摇篮”一词,通过对词语的多角度理解,感受原始森林与我们祖先密不可分、唇齿相依的关系。先从“摇篮”一词的理解入手,通过文字表述、图片观察,感知摇篮的本义,就是保护婴儿的地方(家),接下来用类比的手法,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通过对比推理,感知原始森林就是祖先生活的地方。

在识字教学环节,教学动作的生字时,巧妙地结合课文中的动宾短语“逗松鼠”和“逮蝈蝈”进行教学,在理解生字意思的基础上,孩子们对这类短语印象深刻。这样不仅根据生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识字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同时还为接下来仿写积累的短语,是学生仿写起来更得心应手,有梯度,学生更易掌握。

二、重视朗读,感受和谐

重视朗读,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读,配乐读,男女生搭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体会深刻。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朗读训练中,还采用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听觉感官和读书兴趣。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语言文字训练环节,孩子们都能自觉用上这样的动宾短语,并且使用恰当。

三、发挥想象,身临其境

在抓住文本,朗读过程中,加深诗歌的理解,通过发挥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祖先和森林摇篮的赖以生存的关系。理解大人和孩子行为的不同,其实他们是为了吃饱肚子,如果没有了食物,人类的生存也就成了问题。孩子们的行为呢?其实是精神需求,是人类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这是生命教育的巧妙渗透,融合点的切入自然、适切,对于语文课程的学科特性没有违和感。

四、融入教育,提升意识

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加入拓展延伸环节,以宣传环保的动画视频作为切入点,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疏散了学习一节课后的紧张和疲惫,另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刻的感知到当下环保形势的严峻,以及环保行为必须从自我做起的必要性。对课堂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与安全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安全教育主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成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辅助和补充。

在与安全教育融合部分,切切实实的让学生感受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性,从而激发孩子们保护我们地球家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让大自然美丽永存,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教育的落实。

生命安全教育这样自然的融入,即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厚度,又向学生渗透传达了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是一种密不可分、唇齿相依的关系。让人们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从而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让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呼唤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做到营造讨论情景,在教学中传授安全知识;丰富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安全知识;有效联系生活,在教学中逐渐增强防范意识,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融入生命教育,点亮语文课堂。我们在路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