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

整个春节档,石家庄人民都在眼巴巴地看着全国热火朝天地讨论电影,毫无办法。回到北京之后,我来了一拨“报复性消费”,把春节档的电影都补完了,甚至连《熊出没》我都看了。《唐人街探案3》的影评已经发出来了,《哪吒重生》我打算日后再写,因为这部片子比较适合跟其他国产动画一起谈。今天先说说三部。

《刺杀小说家》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1)

可能是豆瓣评分影响了期待值,看完《刺杀小说家》之后发自内心地感觉——这能值7分?

路阳导演的电影有个特点——尤其是两部《绣春刀》——故事格局喜欢弄得特别大,各种绕几个弯连几个环,但是细节打磨上实在是欠考量。就比如说吧,开头姐姐把弟弟推下悬崖,然后弟弟又一点一点爬回原地……这种降智行为让我恍然想起了《绣春刀2》结尾大战处,先过了吊桥,又从吊桥走回来,再砍断吊桥这如出一辙的景象……感觉导演是在致敬自己的人间迷惑行为?

人物塑造也是路阳导演作品的一大弱点。杨幂在《绣春刀2》里就演了一个究极工具人——负责被沈炼保护,以及当花瓶;在《刺杀小说家》里还演了一个究极工具人——除了能打没有任何作用。虽然我一直批评大幂幂的演技,但是这两部戏真的不怪她,确实是导演的问题。这个人物就没给她任何深入塑造的空间,就连她从小被父母抛弃这个设定都没利用,仅仅就是有这么一个设定而已。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2)

但是如果说的导演不尊重女性,这就不对了,因为他男性角色也一样有问题,只是女性更典型一点。雷佳音,饰演一个寻找被拐女儿的父亲,演技没话说。但是前期他面对警察,中期面对唱“小橘子”的拾荒儿童,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一两句就能解释清的问题,非要莫名其妙地暴走,纯属自己给自己增加难度。好我可以理解,他是为了找女儿疯魔了,但是后期他又莫名其妙地冷静,一句戳破了于和伟的大阴谋并识别出小说家这个大机关。你非要解释,说他双相情感障碍,大脑时灵时不灵的,也行吧。但根源就在于导演功力不足,为了剧情强行设定人物,就让所有人都变得很拧巴。于和伟演的大资本家也有这个问题,一个做这么大生意的人,对自己的亲密合作伙伴——能帮他犯罪杀人的那种亲密伙伴,竟然不断粗暴对待她,用言语刺激她,直接把她逼跳反。这就是剧情杀嘛,是设定结局之后的倒推——知道杨幂一定要导向主角团队,所以就设定剧情把她往那边推。所以杨幂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公司高管,得知合伙人之前还有一个合伙人的时候,竟然第一时间得出了如下推理——你竟然杀了他?心思真的非常缜密了,推理逻辑之缜密堪比柯南剧场版。原来你也觉得杀人是件不好的事啊?你上一秒不还准备锤死雷佳音和董子健么。所以这几个人物啊,性格都不丰满,形象都不讨喜,弧光都不完整。好的创作是人物推动、配合剧情发展,而不是剧情被动拉着人物走。人设丰满,观众才会有代入感,才会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艰难困苦而情绪起伏。《刺杀小说家》没有一个能带着观众走的人物,所以看到后面部分,当剧情设定都纷纷展开之后,就会显得非常乏味,有一种“电影怎么还不结束”的感觉。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3)

就这个,导演还想要搞恶政隐,还想影射文革。红色的卫兵,两派相斗的人民,造派保派火拼,狂热的信众,打砸抢烧破四旧,还有一个赤、发鬼。什么弑神都来了,什么我还想活很久,你咋不让赤发鬼直接念两句“业未竟,鬓已秋”呢?京圈导演就有这种臭毛病(比如管虎之流),干啥都要反思一下,干啥都要影射一下,就逮着文革薅,薅得文革像葛优似的。

不过现在年轻人对于那些酸臭文人的“伤痕文学”与影射套路并不熟悉,所以好多人以为是黑资本家的,当然你说讽刺了资本也确实有,但是熟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所谓的“反思密码”。顺便这电影阿里巴巴影业是投资方之一,淘票票也承接了主发行,他们会花这么大钱把自己给炸了?很简单,本来就是想影射建制的,结果发现舆论都在冲马云了,于是他们特别慌,最近买了不少公关稿,想必不少读者都看到了。只能说这个水平不行啊,影射都影射不到位。

你想要恶政隐不是不可以,但是先得把故事讲好是不?结果变成了人物为剧情服务,剧情为恶政隐服务,让电影从到尾都在一种拧巴之中。姐姐让弟弟向西不要回头,也没解释西边有啥,那就只能解释为赤发鬼在东方,弟弟要去西边迎接普世价值,反正太平洋没加盖不是?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4)

当然特效好确实好,但是这个特效……有必要吗?只觉得浪费。《爵迹》上映的时候也在吹特效,《上海堡垒》上映的时候也在吹特效,有用吗?特效不能为剧情服务,还是省点钱的好,否则还不如迪士尼的烟花实在。

路阳这个导演,就是有点手高眼低,老想讲一个多么牛逼涵盖万千的故事,结果人物设定都弄不好。《绣春刀2》就有这种毛病,里面展示了一种明显的反建制反政治情绪:阉党是老阴X,文官集团是老阴X,崇祯也是老阴X,只有我沈炼是一朵盛世白莲花,你们这些玩政治的天生就是想迫害我白莲花!同样是宁浩徐峥这一批人发起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文牧野拍出了一个三十亿的《我不是药神》,郭凡拍出了一个四十亿的《流浪地球》,路阳《刺杀小说家》八亿,《绣春刀2》两亿,《绣春刀》九千万——这是有原因的。所以别老想着“弑神”啦,先发自内心地去爱一下自己作品里的人物吧。

《你好,李焕英》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5)

这部片子是我年前看的,所以春节期间就发了影评。我在微博里说得非常明晰了:《你好,李焕英》可以归为广义的“弑父”题材,是一部非常女性主义的作品。就以开心麻花的经典作品举例,《夏洛特烦恼》中,是男性穿越并且换了个老婆;《神笔马亮》中马丽的表演固然很出彩,但是其形象依然是一个“拖老公事业后腿”“耽误老公高尚”的固化的春节小品脸谱式的妇女形象。而《你好,李焕英》中是一个女儿视角与母亲的真挚情感互动,男性是缺位的与被动的,传统的“父”的形象从作品里消失了,因此算一部广义上的“弑父”题材。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好理解吧?我也是在说电影的好话。结果影评发出来之后好像很快上了热门,下面的评论就乌烟瘴气不堪入目了。果然在微博上一涉及两性话题,智商自动降十档。来了一群人内容都不看的,莫名其妙对着我打拳,说什么“他急了他急了,女人拍一部电影他开始扣弑父的大帽子了”“果然你们男性受不了没有男人做主角的电影”,什么“男人就不配欣赏女性导演的作品”。类似这种各式各样的愚蠢言论看得我头疼,我都一脸懵逼,这是真看不懂还是遇到水军机器人了?

更可怕的是,一些男性读者也不合时宜地在下面开群嘲,什么“果然拳师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零”“打拳的人你能指望她有什么智商”。可想而知,这种言论一出评论区就彻底没法看了,压根就没人想着讨论电影了,全都是在围绕两性话题吵架。我发现许多人压根不在乎你说了什么,而是仅仅借助一星半点的零散信息,就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加上两性话题的戾气程度本来就是一点就着的程度,你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在评论区里党同伐异相互攻讦。

所以当时我很生气,就把微博给删了。但是我想可能是因为影评很快上了热门广场,那些借题发挥的人专门喜欢盯着那里看,而我绝大多数读者都是可以耐心读得下去长文章,渴望学习新知识,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观点输出的。所以我决定等热度下去了,妖魔鬼怪退散了,再重新谈一谈这部电影。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6)

这部电影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是“恋母”,暗线是“弑父”。贾晓玲穿越回八十年代,做的最主要一件事是“让母亲快乐”,然而这是明线,暗线是要撮合母亲和厂长儿子。这就是“弑父题材”的特点:父权制下父亲是强势地位,获取了所有资源自然也要承担所有义务;而在子女看来,我家庭地位不高、母亲穿不了貂,那就是父亲没本事。于是在母亲病危与跟琴姨攀比的前提下,“弑父”的动机产生了:给母亲换一个老公、给自己换一个爹,能让母亲更“快乐”。言下之意就是不但是自己没本事,更是自己的爹没本事,才让自己母亲生活这么辛苦;如果换一个富二代爹,那母亲一定会比现在更“快乐”。于是她不顾穿越法则中的悖论,拼命的想给自己换个爹,“杀死”那个存在感极低的“原生父亲”。“弑父”主题的文艺作品其滥觞源自于古希腊,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和他的父亲都是通过弑父成为众神之王的;而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则成为了一切弑父文艺作品的老祖宗。等到了弗洛伊德,“弑父”理念被彻底发扬光大,在弗洛伊德的思想光芒下,二战前后的欧洲一水的“弑父”题材,各种杀爸爸,超惨的。当然这个“杀”是文学意义上的“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杀”。比如最经典的金庸小说,主角有一个算一个,要么爹死了,要么爹失踪了,这就算标准的“弑父”题材的衍伸;再比如《星球大战》系列,“我是你爸爸!!!”“不~~~~”就是这一理念深入到流行文化的体现。《你好,李焕英》是很明显的女性主视角、女性主观能动性、女性对于父权的审视也属于这种题材。

为啥弑父题材在当年欧洲那么流行?因为封建制是父权,资本主义是父权,想要进步必须解构父权。父亲都不存在了,当然也是最根本地解构父权了。所以70年代的时候就有很多欧洲先锋艺术家——有男性也有女性,专门拍特别设定的母系社会,或者全面就是一两个女人在意识流互动。让传统的男性让位,女性成为主动性的、行动性的与目的性的主体。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7)

毫无疑问的是,弑父题材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的,而观众的审美是螺旋式上升的。《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贾晓玲想“杀”爹,但是最终没杀成,她娘对她说了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你咋知道老路就不幸福呢?电影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不但在一个“明穿”背后设定了一个“暗穿”,更在“弑父”的背后设定了一个“救父”。明穿的是贾晓玲,暗穿的是李焕英;弑父的是贾晓玲,救父(老公)的是李焕英。母亲那句话中“老路”这两个字要加黑加粗。八十年代我们也有一股“弑父文化”的潮流,以反思文学和告别革命为主题,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翻我微博,这个话题我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估计粉丝们都看腻了。因此以贾晓玲为代表的年轻人,嫌弃自己爹穷,嫌弃自己爹不能给自己更优越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上悸动后的反动,然后在数遍“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感慨之后,被娘抽了个大嘴巴:你爹挺好的,老路也可以幸福。大家关注一下电影里所展示的集体主义生活,这点我认为是电影最大的隐藏价值:贾晓玲穿越的第一个场景是工厂工人下班,工人们迎着阳光下班,让我想起了我一位去年从大厂离职的朋友,他一个189cm的汉子离职那一天哭的像一个小孩子,他说他在西二旗某互联网公司干了四年,从在校实习的时候算起,下班的时间从来都是天已经全黑了,只有在他离职这一天,他按时六点半走出了大楼,第一次意识到北京的夕阳是这样的美。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8)

看工人们乌央乌央地往外走,短短一个镜头,说明了他们没有996没有加班,周末可以去公园划船,不用担心随时响起的钉钉提醒;非但没有加班,还有丰富的文体活动,排球比赛连着就是联欢会,打工人甚至可以抽出大量时间准备比赛、排练节目;厂区自带医院,看病几乎不要钱……当时《后浪》这个视频火的时候我就说,虽然老艺术家用深沉的嗓音卖力地给我们灌着鸡汤:满怀羡慕你们这一代。但事实上我们仅仅是比上一辈消费大大充裕,但从生产维度上讲,未必要比“前浪”们更优越:前浪们年轻时代,还处在集体经济尾巴的环境中,他们大多数是前场后院、朝八晚五、中午回家做饭与午休、单位医院幼儿园子弟小学一条龙这样的生活,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最后一波福利分房;相比于现在“后浪”们,每天两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无休止的加班与24h在线待命,医疗教育两座大山,攒钱买房遥遥无期……电影另一条暗线就是集体工厂的变迁。很明显,通过厂长儿子在工厂里的特权地位,就已经说明工厂从工人参与生产与管理的“《鞍钢宪法》年代”,进入到“厂长责任制”的年代了,于是电影中发出了数遍“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感慨,这其中要“嫁”的恐怕不止有贾晓玲的妈。但是最后李焕英的选择成为了电影的题眼:你咋就知道老路不幸福呢?总而言之,就像我大年初一写《三体》的那篇文章一样,一切文艺作品都是艺术家们把自己对于现实的经验投射于其中的结果,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实践方式,相信大家在观看《你好,李焕英》时也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人潮汹涌》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9)

《人潮汹涌》这部片子实践证明了:电影选档期是个玄学问题。之前所有片子都一窝蜂地想往春节档挤,结果今年春节档马太效应异常明显:《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双双突破40亿,而其余几部作品都没有突破十亿。这个观点我也早就说过:除了《熊出没》系列,没有铁定适合春节档的电影。

如果《人潮汹涌》这部片子选择在传统的贺岁档上映(元旦前后)——之前冯小刚就是选择这个档期上映他的喜剧电影——结果肯定比现在好不少。最好的情况是刘德华两部作品《拆弹专家2》和《人潮汹涌》互换档期,前者在缺乏“硬核大片”的春节档拿下40亿估计也不成为题,后者也不至于埋没至此,双赢结局。

《人潮汹涌》是一部合格的喜剧。喜剧感来源于“反差”,为什么许多喜剧喜欢“穿越”呢?因为最容易制造反差感。比如《夏洛特烦恼》与《你好,李焕英》,主角分别穿越至80年代和90年代。还有其他类似的作品,《羞羞的铁拳》是男人和女人性别互换的反差,《西虹市首富》是穷人和富人身份互换的反差,《疯狂的外星人》是外星文明与耍猴这种“宇宙的”与“民族的”之间的反差。当然还有更牛逼的喜剧不需要反差“于无声处听惊雷”式制造喜剧感,比如卓别林的许多经典作品,这是属于宗师级别的艺术,没有必要拿来跟时代消费品作比较。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10)

《人潮汹涌》的反差感来源于一个精英“杀手”与废物loser之间的身份互换,笑点剧情节奏都非常成功,刘德华和肖央的演技更是无可指摘,所以我可惜这种电影选错了一个档期。而且这个名字也不够响亮,单看这个题目没有记忆点也没有信息点,而且作为一个翻拍片本身原著在国内观众辨识度就不高,需要一个本土特色识别度的名字来。我觉得甚至改成《这个杀手有点暖》或者《这个杀手有点憨》这种名字,也比现在效果好。

电影还有一点让我惊艳的是,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通过身份互换制造喜剧的层面上,更多互换身份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两个人的心理层面震动与探索,精神上的碰撞与割裂,对新社会身份的纠结与迎合。而且电影用了一个非常绝佳的脚注——演员身份,来配合证明这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演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剧本。刘德华和肖央这两个角色,都通过演员表演来去践行“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的探索。同样女主角也是如此:万茜最初接触刘德华,是想写十万加的题材,最后被刘德华的探索所打动,自己也放下了社会上的面具。这是一条不被注意的暗线,但也是属于影片内涵一以贯之的一部分。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11)

当然电影还是有所遗憾的,就是刘德华如何恢复记忆,这个点是可以深挖的,是可以做出哲学、心理学与人性的碰撞的,结果浪费了这个好设定,非常草率的让他在一次普通的拍摄中恢复记忆。同时最后电影高潮的段落略微有一些失控,导演不得不寻求机械降神来解决问题,相比而言翻拍的原版的处理就要好很多了。当然这都是小问题,我只是出于精益求精的角度提一下,比《刺杀小说家》这种通篇不着边际的故事要强多了。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12)

最后做一个总结,春节档过后电影总票房排名前五的,全部都是国产电影了。《唐人街探案3》虽说差评很多,但是它能把《复联4》赶下去我还是很高兴的。

看我们总排行榜这前五的电影,涵盖战争动作类型片、硬汉片、动画片、温情喜剧片、家庭母爱片、科幻片、特效大片、中国人成为拯救地球主角片、群星合家欢片、公路旅游片众多类型题材,说明我们的电影市场是很繁荣的,只要用心做故事、尊重观众,就一定会有回报。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你想吐槽什么(春节档电影深度点评)(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