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

席勒曾说过,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

生而为人,不能选择生命的“开始”,是否可以决定“结束”?

安乐死(Euthanasia)这个词语应运而生。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当生命已然走到尽头,呼吸的每一刻都带着病魔的折磨,终结才是解脱。

2016年,英国的设计师乌伯纳斯设计出一款极尽疯狂的过山车,然而这不是游乐场的刺激游戏,是为安乐死准备的新方案。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

3分钟,生命在极度刺激中戛然而止

重病患者选择安乐死,往往是为了脱离痛苦,强行终结生命。安乐死的方式则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以人为本,过程迅速,痛苦微小的方式。

目前在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常规操作是注射氰化物、大量麻醉剂或者凝血剂。这些药物会在短时间内结束病人的痛苦,促使病人死亡。

使用药物诚然迅速,但总有一部分忠诚于“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人,即便接受对死亡的妥协,也依旧保留着对生命最大的热爱。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2)

不能左右出生,不能躲避痛苦,却可以选择死亡。

基于如此理念,“安乐死过山车”横空出世。

“安乐死过山车”,顾名思义,即患者可以通过坐过山车这种方式,“安乐地死去”。坐过山车也能“安乐死”?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呢?这还得从他的设计者说起。

“安乐死过山车”的设计者,是来自英国的设计师乌伯纳斯。从他设计出这款过山车就能够看出来,乌伯纳斯是安乐死的支持者。

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他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建筑工程师,艺术与哲学相辅相成,这让他笔下的作品在美学意义下蕴藏着深邃的哲学思考。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3)

在一次游乐场的游玩里,尖叫声不绝于耳的过山车引起他的注意。

过山车是游乐场经典的游乐设施,因为其无出其右的刺激体验,人气颇高。它的支架通常高耸入云,伴随着车身的飞速升高、旋转、翻转、下坠,带给人欲罢不能的疯狂体验。

往往很多游客在坐上车之前难免恐惧,但随着车身的运动,精神的紧张刺激几乎到达临界点,在半空中尽情地尖叫与释放,种种体验后,对它又怕又爱的人不计其数。

人面对危险会本能地躲避。而危险带来的刺激体验,让人着迷又上瘾。那你是否知道,这种“越怕越喜欢”的心理产生的原因不尽然是主观意识的控制,更多的是因为生理反应。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4)

人的大脑控制着情绪,当受到外界某些刺激的时候,便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常见的兴奋神经递质,它的产生能让人感觉到兴奋和快乐这类积极正面的情绪。

如此一来,乘坐过山车高速行驶时,巨大的刺激下,大脑应激性地分泌出多巴胺,使人一边恐惧,一边难抵多巴胺的控制,在兴奋和快乐中本能的爱上这种感觉。

乌伯纳斯灵光一闪,注射药物的安乐死的方式在失去在失去意识之前,患者一定会有恐惧情绪,如果安乐死的方式改成过山车,巨大的刺激下分泌出的多巴胺,会不会减轻他们的痛苦,在快乐和兴奋中终结生命?

在此基础下,乌伯纳斯开始落实这个想法,历时两年,他终于完成了他理想中的安乐死方式——安乐死过山车。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5)

在作品面世后,这种过山车也被称作“优雅欢乐的人道致命飞车”和“理想的安乐死机器”。

和每一个过山车相似,乌伯纳斯的过山车也分为两个部分,垂直轨道和环状轨道。但因为安乐死过山车的目的和作用,它和普通的过山车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安乐死过山车的轨道由一条角度巨大的陡坡和七个垂直于地面,大小依次递减的圆圈轨道构成,坐完全程大概需要三分钟。

坐上过山车,缓缓上升的车身将人送到1600英尺(约487米)的高空。这是轨道的最高点,也是人最后拥有清醒意识和反悔机会的位置。

乌伯纳斯在上升程序的设计中,将上升时间定为2分钟,并不是因为动力不足或者其他原因,而是留着人最后的时间。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6)

在慢慢上升的两分钟里,随着角度变化周边风景尽收眼底,能有足够的时间回味一生。久病不愈,多数患者早已禁锢在病房,自然的风光早已只存在在脑海里。

风景秀丽,人的一生如幻灯片一般在脑海里播放,这也许会激发患者求生的意念。

两分钟里,过山车驶到最高点期间,患者如果后悔,随时可以按下手边的按钮,进行到一半的安乐死立刻就会停止,将人缓缓送下。

这也是乌伯纳斯对患者的温柔。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7)

如果到达顶峰,患者依旧决然赴死。那么他就会在安全带的紧扣下,迎来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过山车会从487米的地方,猛然坠落,进入第一个巨大的圆形轨道。此时,时速达到100米/秒,在汹涌的离心力下,人会陷入迷失、焦虑的感受,随即又因为多巴胺的产生,沦陷在刺激、愉悦等感受里。

人体的器官和神经承受能力都存在极限,超越极限的刺激,会引起器官衰竭以及局部地区供养不足。第一圈轨道行驶完毕,人已经因为失去重力导致丧失听觉、视觉,随着血液下冲,大脑供氧不足,陷入死亡。

第一圈几乎就能要了人的命,短短三分钟,过山车上可能仅剩一具冰凉的尸体了。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8)

那么后面几个依次递减的环形轨道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实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在首轮刺激下侥幸逃生,剩下的六个环,必然会让人有去无回。

不过乌伯纳斯还是自信满满,他在采访中说道:“我觉得我还是太保守了,根据模拟结果很多人可能撑不过第二个回环就已经死亡。”

陷入争议,被怒斥为“疯狂的实验”

乌伯纳斯的设计一经面世就引发铺天盖地的争议,无论是理念还是设计本身,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支持者、质疑者、反对者,比比皆是。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9)

支持者大多是和乌伯纳斯有着同样理念的人。

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无论是与病魔作斗争还是选择一个有尊严的死法,都是生命伟大的体现。

选择安乐死过山车的人们一样,在疾病侵蚀之前,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虽然身体的疾病无法治愈,但是他们依然存在感受世间刺激体验的勇气。

对又有些患者来说,如果能在生命的最后三分钟,没有恐惧和痛苦,而是在兴奋与快乐中坦然面对死亡,那么选择坐“安乐死过山车”又有何不可?

而质疑者也有,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合理。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0)

安乐死的本意是幸福的死亡。意味着患者做出选择,是为了寻求平静和安详,在没有痛苦的过程中,坦然离去。

显而易见,安乐死过山车不符合这种条件。

患者或许会拥有最后一瞬间的兴奋和快乐。但被病痛折磨地濒临崩溃,不得不选择终结生命的患者,在失去意识之前的三分钟里,有多少人能有强大的内心来扛过其中的恐惧和无助。

即便可以随时叫停,患者的心灵无疑会在其中受到极大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对有些患者来说,他们已经千疮百孔的身体,未必能够在其中找到超脱的快感,反而容易带来更大的不适和痛苦。

质疑尚且如此,反对者的理由,更是严厉又果决。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1)

反对者比起普罗大众,更多是是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乌伯纳斯的设计理念,他们抱着嗤之以鼻,反感至极的态度。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在医学无法挽救,不得不走上安乐死的决定时,他们也是慎重万千。对比起医生要考虑的问题,乌伯纳斯的设计显得浮夸又疯狂,甚至让医生有生命被冒犯的感觉。

有大脑专家表示,如果选择过山车,人的大脑会因为速度太快而感到不适,并不是乌伯纳斯理想中的快乐和幸福的,相反是痛苦。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快乐,在人惊恐和痛苦下,几乎忽略不计。

人之将死,得到的该是平静和解脱,而不是乌伯纳斯连实验数据都没有,就得出来的天方夜谭般的假想。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2)

这是对生命的亵渎!

因此,有专家在评论中称其为疯狂的实验,并无不厌恶地说道:“这可能比正常的安乐死更加痛苦。”

主流态度,可见一斑。

安乐死的发展进程与阶段

乌伯纳斯的安乐死理念似乎与大众意识格格不入,但安乐死的渊源却是由来已久。

人类社会准则还未完善时,安乐死在历史上已有先例。

当社会资源匮乏,为保证整体质量的情况下,斯巴达人会将生来带有疾病的儿童直接处死。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3)

这种做法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支持。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也提出:“自杀可以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

从以上两位哲学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早期的哲学理论,并没有将人身体的痛苦与道德混为一谈。更多的是,社会生产力低下时,如何合理使用社会资源,达到减轻负担的水平。

毫无疑问,早期的安乐死,更多的是心照不宣人为终结生命,以维持大环境和谐,相当于文明社会的“物竞天择”。和以解除痛苦为目的的安乐死不尽相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渐充裕,精神上的提升带来人类社会对安乐死新的理解。宗教的形成,将“生命由天神赐予,不可随意弃之”的理念深入人心。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4)

这个时代,将生命的权力归于宗教和皇权。“自杀与“安乐死”这样自我剥夺生命的行为,受到巨大的抵制和打压。生杀大权成为统治者的手段,“安乐死”是禁区,“自杀”是犯罪。

民众的生命,像物件一般被紧紧把控,丝毫没有尊严与自由。

历史的车轮步步前行,安乐死再次走到大众面前,是在1930年,那段惨无人道的时光。

希特勒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亲自签署下“安乐死法令”和“生命之源”计划,以种族净化为由,对他们认为的“低等民族”,包括患有各种遗传性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进行灭绝。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5)

这样的计划完全背离安乐死的初衷,完全是不折不扣的屠杀计划。这对当时的犹太人几乎带来灭顶之灾。

惨绝人寰的行动刻在史书上,即便到了今天,希特勒的残酷手段依旧罄竹难书。但这个计划,却成为讨论商议安乐死无法回避的例子,在生命无法获取意义并历经痛苦的时候,大环境的驱使下,是否可以选择自行终结?

跨越社会资源分配、宗教皇权管束、强行筛选人种几个阶段后,人生命与终结的意义,终于回到生命本身上。

安乐死的定义清晰明确起来。安乐死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又称无痛苦死亡。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6)

这一定义无限接近希腊语的原意:幸福的死亡。

推行合法安乐死,是利是弊

人类的飞速发展下,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与日俱增,但疾病依然伴着太多的无能为力。活着的痛苦与绝望悬在头顶,死亡才是解脱。

越来越多的案例与需求,将安乐死从个人期待,变成国家法案。

经过对伦理学和法学的积极探究,慎重制定下标准的情况下,部分国家开始尝试将安乐死合法化。

2001年,荷兰成为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紧随其后,日本、瑞士等国和美国的一些州也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7)

这些法案意味着在苛刻的条件下,安乐死将作为合法行为,维持病人随后的尊严与意愿。

时至今日,法律认同安乐死的国家屈指可数。因为安乐死能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但在研究和谈论过程中,其存在的弊端和隐患也无法被忽视。

2021年2月,《人口学刊》的《中国公众对安乐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近年来针对此话题范围最广的一次问卷调查。安乐死面临的问题,藏在民众的选择里。

根据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民众对于安乐死大多持以支持的态度。

这部分民众认为,在重大疾病无法治愈的情况下,生活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安乐死于患者而言,带给患者最后的尊严;于家庭而言,减轻了无效治疗的负担;于社会而言,把人权还到公民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英国过山车倒挂事故(英国疯狂过山车)(18)

这些反馈占据问卷的大部分。随即而来的反对,绕不开伦理道德和灰色空间的束缚。

安乐死是否会错过治疗时机?安乐死是不是违背传统生死观念,在生死教育上产生不好的引导?安乐死会不会阻碍医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安乐死是否将伦理道德弃之不顾?

这是争议,也是问题。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和尝试必不可少。就像是千百年来,人类对待死亡的态度,并非停滞不前。

人很伟大,不屈的意志促使着身体与疾病抗衡。人又很渺小,当疾病如狂风掠过,意识、本能、尊严、希望被肆意破坏,“生”与“死”之间,就变成折磨,变成无能为力,变成日日煎熬。

死亡,成为最后的拯救。

舆论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安乐死也还未被大众接受。因此,乌伯纳斯死亡过山车的设计至今也还未投入兴建。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安乐死又在一个国家合法了,但我们知道的仍不多》2021-03-24

美国侨报网-《揭秘安乐死过山车 三分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2018-05-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