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孤独终老怎么办(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洛根·尤里

想孤独终老怎么办(如何避免孤独终老)(1)

◆ 引言

>> 爱情可能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本能,但谈恋爱不是。我们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伴侣。

>> 目标明确的爱情要求你把自己的感情生活看成一系列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系列偶然的结果。

>> 了解自己的坏习惯,调整约会技巧,为建立亲密关系开展有效的对话。

>> 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碰来的。一段持久的亲密关系不会凭空出现,它是一系列正确决定的结果,包括何时找对象,和谁约会,如何摆脱错误的人,何时和正确的人确立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要应对的一切。

>> 我们都是非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经常会做出不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决定。

>> 我们可以在网上从成千上万的单身人士中挑选意中人,而不必和住在同一街区的张三或者李四结婚。

>> 捆住我们手脚的正是我们出于本能的错误决定。

>> 选择伴侣已经成为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人们被各种文化包袱、糟糕的建议,以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 改变行为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我们要发现隐藏在你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正是这些错误的判断,导致代价高昂的后果。

>>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设计一套新的系统帮助你改变行为、实现目标

>> 勇于尝试、反复练习(这真的很有用)

◆ 第一章 为什么现在谈恋爱比以前更难了

>> 我们的身份是由自己决定的

>> 但这种自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不确定性。

>> 包括斯沃斯莫尔学院名誉教授巴里·施瓦茨在内的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尽管人们渴望选择,但太多的选择反而会减少我们的幸福感,会对自己的决定更没信心。他们称这种现象为“选择的悖论”。

>> 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斥着大量信息,上网研究为此提供了虚假的安慰。

>> 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不是碰运气碰来的。

>> 当一个人的感情生活陷入困境(或者根本没有感情生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其他人的感情生活很完美,这更加重了痛苦。我发现,如果男性的社交圈子较小,能够与之分享恐惧的人很少时,这种情况尤其严重。他们甚至不太可能向朋友们倾诉自己的问题,也不太可能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感情上的挫折。

>>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缺少榜样

>> 大多数已婚人士要么选择结束婚姻,要么选择忍受痛苦。

>> 当你看到别人做得到时,你就更容易相信这件事是能够做到的。

>> 我的许多客户都承认,他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不知道在稳固的亲密关系中,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关系稳定的伴侣之间是如何解决冲突的,快乐的夫妻是如何一起做决定的,如何成功地与一个人共度余生。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父母那里没有看到过这些行为。

>> 谁不想拥有自由掌控自己命运的感觉呢?但换个角度看,所有这些选择、这些机会不再让我们感到自由,反而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

>>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感情生活。这需要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什么激励着我们,什么使我们困惑,什么阻碍了我们。

◆ 第三章 迪士尼骗了我们

>> 说到亲密关系,心理学家云妮·弗兰尼克发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灵魂伴侣式的思维模式,相信只要找到正确的人,就能建立起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另一种是事在人为式的思维模式,相信感情的成功源于自身努力。

>> 浪漫主义者相信,他们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长什么样子,所以遇到形象不符的人,就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他们最终会错过很多潜在的婚恋对象。

>> 但是,当两个人遇到不可避免的障碍——比如,一场特别激烈的争吵,浪漫主义者就会放弃这段关系,而不是努力克服障碍。

>> 相比之下,那些抱着事在人为心态的人相信,营造亲密关系需要努力,爱情是主动采取的行动,而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具有事在人为心态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表现得更好。因为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加努力,让这段感情重回正轨,而不是就此放弃。

>> 作为婚姻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解释说:“直到18世纪晚期,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认为,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上看都太重要了,不能完全由两个当事人自由决定,尤其是当他们的决定基于某些非理性的以及短暂的东西——比如爱情——的时候更是如此。”

>> 在我们谈话时,他向我解释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他们把爱情看成是一段心荡神迷的时光,类似一种疾病,或是一种狂喜的时刻。爱情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就像一次宗教探访体验。有些人一辈子只会遇到一次。人们通常认为,你不必为此采取什么特别行动。你沐浴在爱河中,在它的带领下度过青年时代一个热情似火的夏天,但你肯定不会为此而结婚。”

>> 对一个人外貌的狭隘限定,妨碍了你看到面前的多种可能性。如果你并不完美,凭什么要求别人完美?停止你的双重标准吧:你不是电影明星。

>> 找到正确的人可能很难,但真正的挑战往往在后面。真正难的是你每天为了培养和维持这段美好感情而付出的努力;真正难的是在结婚30年、有了两个孩子、蜜月期过去了很久以后,在一天的劳累过后,想到要见到你的伴侣时仍感到心情激荡;真正难的是在面对生活中所有家务、财务、情感以及精神上的挑战时,你仍记得当初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

>> 一段感情的魅力并不在于一次偶然的、戏剧化的邂逅;它的魅力在于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从此创造出一段新的生活。至于他们在哪里相遇、如何相遇,并不重要。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相信你在照片墙上看到的东西。这些照片传递的信息都是被裁剪、虚化并且歪曲过的。

>> 要知道,亲密关系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你正在努力经营自己的感情生活,这是一个好兆头,而不是坏兆头!

>> “我们充满热情!我们关注生活,我们开诚布公。我们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我们当然会吵架。我终于懂得,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需要付出努力。我选择为这段关系付出我的努力。”

>> 思维模式很重要!能不能将你的思维模式从灵魂伴侣式转变为事在人为式,决定了你能不能找到终身伴侣。

◆ 第四章 不要让追求完美妨碍你成功

>> 在做出每个重要(或不重要)的决定前,他都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每隔几个月,只是为了继续干他现在的工作,他都会找一家其它的公司面试(他说:“这是为了让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 完美主义者在做出选择前,他们会强迫自己考察每一种可能的选项。然而,当他们面临大量选项时,这种强迫行为就变得令人却步,最终无法实现了。

>> 知足常乐者可能标准很高,只有在达到标准后才会停手。不同的是,一旦停手,他们就不再关心还有什么可能的选项了。而完美主义者可能会找到符合他们标准的选项,但他们觉得还有必要把所有可能的选项都考察一遍。

>> 完美的人(以及绝对的确定性)并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完美主义会引起痛苦,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错失机会。

>> 我们的生活,曾经是一部由文化、宗教和家庭写好的剧本,现在却是一张白纸。这赋予我们自由,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我。但我们也承受着压力,不想把事情搞砸了。当我们独自书写自己的故事,而那个故事又写得太差劲儿的时候,我们能怪的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难怪我们会陷入过度分析导致的瘫痪状态中。

>> 而完美主义者在事后总会不断地批评自己。他们忍受着双重痛苦:首先是做出决定前的痛苦,然后是每次做完决定后担心决策错误的痛苦。

>> 完美主义者和知足常乐者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做出决定的好坏,而在于这些决定带给他们的感觉:“完美主义者做出正确决定后感觉糟糕;知足常乐者做出正确决定后感觉满意。”

>> 如果你希望结婚或者承诺建立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终究只能根据手头的信息做出决定。

>> 当你在心里认定了某个人,你的大脑会竭尽全力说服你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决定。

>> 知足常乐者的标准可以很高。他们可能会花上一段时间四处寻找,直到找到一个符合他们期望的选择。不同的是,一旦他们找到了符合标准的选择,他们就满意了,就不会再去考虑外面还有什么其他的选项了。

>> 你应该先面试前面37%的候选人,然后停一下,从这些人里评出最优秀的那个人。现在你有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人选。在评估了前面37%的人之后,你应该做好准备,在后面的面试中,录用第一个比这个参考人选更优秀的人。

>> 完美主义者念念不忘的就是做出最佳选择。在做出选择之前,他们希望探索每一种可能的选项。即使做出了决定,他们也会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知足常乐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达到要求后就会停止寻找。他们并没有降低标准,他们只是在做出决定后就不再关心外面还有什么了。

>> 研究表明,知足常乐者通常更快乐。因为最终,你是否感到满意来自你的感觉,而不是决策本身。

◆ 第五章 不再等待,开始约会

>> 但是,那些想等到自己百分百准备好再去做事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

>> 当你一味等着完全准备好再出去约会时,你失去的比你想象得更多。

>> 一次约会就是一次练习。在健身房里,多次练习能让你变得更强壮;在谈恋爱上,多次约会能让你变得更老练。

>> 约会也是一样。你需要练习如何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何用令人信服的方式表达自己,如何把握时机过渡到初吻;这些都是你要练习的。如果你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做准备”,你是学不到这些技巧的。提高约会技巧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去约会。

>> 行为科学警告我们,当我们打算做某件事却没有采取行动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出现可怕的意图-行为鸿沟。

>> 设定截止期限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较近的截止期限尤其有效。

>> 自我怀疑者们,是时候设定一个出去约会的截止期限了。我建议这个截止期限设定在从现在起三周后。这段时间足够你完成准备工作(就是我在下面列出的约会前的准备工作),但又不会太长以至你失去了动力。

>> 如果公开宣布自己的目标,你就更有可能专注于这些目标。

>> 一旦你把自己看成约会对象,整个世界也会这样看你。

>> 心理学家埃德温·洛克和加里·莱瑟姆发现,设定明确的目标不仅让你更有可能实现目标,还能带来更大的动力、信心和自我效能。

>> 学会做自己的拉拉队队长,学会用同情的口气对自己说话。

>> 停止和你的前任联系最后还有一件事:我已经发现,在我的客户中,很多带有自我怀疑倾向的人之所以挣扎,不愿意认真地投入约会,是因为他们还记挂着前任。不过,这些建议同样适用于所有希望恋爱的人士:停止和你的前任联系。

>> 和前任藕断丝连只会让我们更难——而不是更容易——往前走。

>> 就像那些可以更换照片的学生一样,我们对那些可以更改的决定没那么上心,而全身心的投入对获得幸福感至关重要。

>> 当你的大脑接受了一些事情而你又继续前进时,你就不会为你的决定烦恼了。

>> 所以,帮自己一个忙,别给自己留后路。不要和你的前任联系!让你的决定从可以改变的决定变成不可改变的决定。

◆ 第六章 了解你的依恋类型

>> 阿米尔·莱文和雷切尔·海勒合著的《读懂恋人心》(Attached),以及苏·约翰逊所著的《依恋与亲密关系》(Hold Me Tight)

>> 他们装作不想和别人发生联系,尽可能减少被拒绝后的痛苦。他们不相信可以依靠别人来满足他们在感情上的需求,所以他们总是避免与任何人走得太近。当关系越来越亲密时,他们就试图离开。这些离开的尝试叫作“去激活策略”。如果你听到有人说,“我还没有准备好和你明确关系”,或者“我只是需要一些空间”,或者“我的工作太忙了,所以我现在还不想深入”,那么你就是遇到了回避型依恋的行为了。

>> 如果你渴望亲密关系,但你对这段感情的未来、对伴侣对你的感兴趣程度缺乏安全感,那你可能就是焦虑型依恋的人。如果你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更看重独立而不是彼此的关系,你可能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如果你对彼此亲密感到自在,对一个人独处也感到自在,而且清楚独处和亲密的界限,那你可能是安全型依恋的人。

◆ 第七章 寻找终身伴侣而不是舞伴

>> 能和你约会的人很多,但能和你一起过日子的人却不多。她说,当你考虑和谁结婚的时候,不要问自己:和这个人谈恋爱是什么感觉?相反,要问自己:我能和这个人共度一生吗?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 对于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我们不仅低估了某些重要的品质,而且还高估了某些不重要的品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归咎于一种认知错误,即“聚焦错觉”——在预测结果时,比如,预测我们未来的幸福时,高估了某些品质的重要性。

>> 你从金钱中能够获得多少快乐,首先取决于你周围的人有多少钱。换句话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房子的大小本身,而是相比于邻居,你房子的大小。

>> 你的迷恋会消退!你的性欲会消退!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吸引你,而不是这个人长得最好看。

>> 找一个能与你互补的人,而不是和你性格一样的人。

>> 关键在于:兴趣不同没有问题,只要你花在爱好上的时间没有妨碍你对这段感情的投入就可以了。

>> 情绪稳定和心地善良是两个最重要的品质,但都被低估了。他将情绪稳定定义为能够自我调节,不受愤怒或者冲动的控制。一对夫妻如果情绪稳定,那么他们的婚姻也会稳定、美满。

>> 在2017年的TED演讲中,田代指出:“善良的人是最好的伴侣。他们为人慷慨,善解人意,愿意成为你的后盾。”心地善良和情绪稳定的人会关心和理解他们的伴侣。

>>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中,我们有力量选择自己的回应。而我们的回应展现了我们的成熟度。”

>> 你需要和有成长型心态的人在一起。问题总会出现,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你需要一个能够应付这一切的伴侣,而不是一个束手无策的人。一个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更有可能认真努力,改善你们的关系,而不是认为事情无可挽回就此放弃。

>> 一段亲密关系并不意味着你们分开以后各自是谁,而是意味着当你们走到一起时会发生什么:这个人能激发出你的什么潜能?他的善良令你更放松了,让你觉得更受关注了,还是他的焦虑引起了你的焦虑?你必须明白他在你身上激发出的品质,因为这才是将来和他在一起时的你。

>> 和一群朋友出去,听听别人的看法也会有所帮助。不要问“你觉得他怎么样?”而是要问“你觉得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怎么样”。

>> 任何争吵——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针锋相对的大事——都是一个处理二人亲密关系的机会,不要让怨气积在心里。

>> 亲密关系中有69%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这些常见的无解问题包括:一方喜欢出去玩而另一方喜欢宅在家里,或者一方喜欢整洁而另一方很邋遢。这些可能还包括对工作、家庭、事业、金钱和性生活频率的不同看法。

>> “一旦选择了终身伴侣,你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一系列对你而言无法解决的问题。”你的目标不是去找一个不会和你争吵的人,而是去找一个懂得合理争吵的人,去找一个不必担心因为争吵就会结束你们亲密关系的伴侣。

>> 丹·艾瑞里提出了一种方法,叫“独木舟测试”。你们坐在一条独木舟上——是的,一条真正的独木舟——你们能找到共同的节奏吗?你们是其中一个乐于领导,另一个乐于服从,还是你们都想一直做领导?最重要的是,当事情出了差错,你会在多大程度上责怪你的伴侣?当你们作为一个团队在真正波涛汹涌的水面上航行时,你要注意观察你们俩的表现。

>> 那些更重要的东西只有在建立亲密关系以后,或者至少约会过几次以后才会显露出来。所以,你必须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评估婚恋对象的方式,专注在真正重要的品质上。

>> 你希望在两人的亲密关系中感受到什么。”

>> 在我们的相处中,他让我感到自己很聪明、有趣、受人欣赏,感到安全。

>> 对于寻找终身伴侣而言:那些值得信赖、可靠的人,可以和你长期相伴。不要找舞伴:他们只是短期内有趣,但最终会让你失望的人。

>> 一个好的终身伴侣是忠诚的、善良的、情绪稳定的人;是一个可以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做出艰难决定的人;是一个会合理争吵的人。

◆ 第八章 你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我以为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什么能让我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中得到快乐;而且我自信可以通过几张照片准确地判断一个人。

>> 问题1:我们的大脑关注的是那些可量化、容易比较的东西。交友软件展示的是一些表面品质,让我们以为这些品质很重要。

>> 几十年来,人际关系科学已经揭示出长期亲密关系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善良、忠诚,以及跟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如何。

>> “衡量你的方式决定了你是谁。”

>> 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偏听偏信——给我们一个衡量标准,我们就认为它重要。

>> 可评估性:某个特性越容易比较,它看上去就越重要。

>> 女性的收入对她的吸引力有多大影响呢?事实证明,没有影响。

>> 男性最关注的是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即BMI)。他们更喜欢身体质量指数为18.5的女性(体重略低于标准值),而不在乎她的收入或教育水平。

>> 交友软件强调的可量化和可比较的品质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歧途。这些软件可能会诱导我们过分重视这些表面品质,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科学告诉我们的那些最重要的品质。

>> 请在这句话下面画条线: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长期伴侣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 我们以为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是的,我们能列出很长的清单,但我们最终爱上的人可能不具有这些品质。

>> 但交友软件永远不会给你机会证明自己错了,因为你可以把不符合你“标准”的人直接过滤。

>> 所谓的“现状偏见”——我们倾向于保持现状,不折腾。正因为如此,订阅服务模式的商业行为往往都能赚钱。如果你在健身房注册了一个会员,每个月自动续会员,比起每个月都要决定是否续会员,你打电话取消会员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问题3:交友软件催生了“购物式恋爱”——寻找潜在的伴侣,就像寻找潜在的商品一样。

>> 交友软件除了给我们一份简历式的品质特征,再无其他。只有花时间和某个人在一起,你才能欣赏这个人拥有的“体验型商品”的特征。

>> 问题4:交友软件让我们在和谁约会上更加举棋不定。

>> 我们以为更多的选项会让我们更快乐,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过多的选项让我们更不快乐,部分原因就是选择太多了。在这么多的选项中比较,让我们不堪重负。我们可能会放弃,干脆不做任何决定。

>> 问题还不仅仅是选项太多难以抉择。施瓦茨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能够克服选项太多造成的困扰并且做出选择,这么多的选项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这一点我们在第四章讨论过,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 记住,交友软件的目的是去进行真正的约会,而不是把整个晚上都花在刷手机、选对象上。

>> 问题5: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简单描述时,我们会用讨人喜欢的细节填补空白。我们会对这个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让自己失望。

>> 我把这种判断上的错误称为“莫奈效应”。当我们对某人只有粗略的认识时,为了能得出一个好结果,我们的大脑会用正面的东西填补所有的空白。那个人比他实际的样子看上去更有魅力。直到他们变成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看出他们的缺点。

>> 莫奈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比起内部提拔的首席执行官,外面找来的首席执行官挣得又多,业绩又差。

>>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同样工作的人可能完全不同。

>> 仅仅因为你知道对方曾经去过哪里或者如今在哪里,并不意味着你就知道他们将来要去哪里。

>> 当你评估一个潜在的婚恋对象时,要先看他们有什么地方吸引你,而不是有什么地方让你失去兴趣。

>> 并不一定只和你认为合适的人出去约会。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假设你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

>> 你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知道有些人比他在档案里表现出来的有趣得多。

>> 不要像玩手机游戏那样使用交友软件。如果你调整好自己的节奏,同一时间只和有限的人约会,你会做出更好的决定。试着去真正了解他们。如果说扩大过滤范围意味着更丰富的菜肴,那么同时考察约会的对象比较少就意味着尽情品尝每一道菜。

>> 一个好的个人简介应该反映你这个人,而不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 要写得具体,别人才有兴趣和你交谈。

>> 要关注自己喜欢什么,而不是不喜欢什么。

>> 保持联系你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整天盯着屏幕。但即使你今天特别忙,也要试着留出15分钟时间回复信息;也许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在工作中偶有闲暇的时候。你要保持这种热度。

>> 从网上发信息到约对方出来,可以用这样的对话自然过渡:“我真的很喜欢跟你聊天。想在周日下午出来散散步、继续聊吗?”

◆ 第九章 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伴侣

>> 我喜欢听人们在做志愿者时相遇的故事。这是一个很好的结识他人的方法;你可以发现善良的人。你现在已经知道,在找人生伴侣的时候,善良是被严重低估,却极其重要的品质。

>> 我们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的本能是错误的。我们只是以为自己想要独处。我们低估了社会联系带来的快乐。

◆ 第十章 你是去约会,不是去找工作

>> 我们做决定时的环境很重要。

>> 当我们约会时,影响我们的不仅是约会地点。约会的环境,还包括我们见面的时间、我们做的事情,以及我们约会时的心态。

>> 把心思放在约会时心中逐渐涌起的感觉上。带着好奇心去约会,让自己感受惊喜。

>> 飞快地复述我们的简历。在这些时候,我们只是在播放信息,而不是在与另一个人沟通。

>> 首次约会并不是要决定你是不是要和这个人结婚,而是要看这个人是否能引起你的好奇心,他们身上有什么东西让你觉得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对方在一起。

>> 1. 用约会前的例行活动帮助自己改变心态。

>> 认为自己幸运的人期待有好事情发生。他们对机会保持开放的态度,机会一旦出现,他们就会发现。

>> 认为自己总倒霉的人紧张不安——因为他们认为会发生最坏的事情——而他们的焦虑妨碍了他们注意到意外的机会。

>> 一个幸运的机会放在他们眼前,但他们却因为消极的心态视而不见。他们的心态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 他专注在四件事上:听从他们的直觉;期待好运气;发现机会;有坏事发生时,快速恢复。

>> 2. 仔细选择约会的时间和地点。

>> 最好坐在约会对象的旁边而不是对面。你是否曾经在长途驾驶中对某人敞开心扉?有没有发现,当你和朋友肩并肩走路而不是四目相对时,谈话的感觉更轻松?这是因为,人们不注视别人的眼睛时更容易交谈。

>> 3. 寻找有创意的活动。

>> 以下是我和我的客户想出来的一些约会好创意:●去逛农贸市场,然后做一顿早午餐。●去滑旱冰。●举办一场两个人的吃辣椒酱比赛。●在油管上看你小时候最喜欢的音乐电视,跟着节目学跳舞。●唱卡拉OK。●看一部老电影,然后边散步边讨论。●上一堂烹饪课。●骑自行车去野餐。●试着跳摇摆舞。●去当地天文台观星。●租辆滑板车,探索这座城市。(记得戴头盔!)●去打电玩游戏。(记得带硬币!)●带上水彩画笔去公园,画同一棵树。(或者画对方!)

>> 我们轮流提议下一步做什么,一方提议,另一方必须说是(除非违法或者违背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在布鲁克林高地的渡口见面,我们一致同意坐渡轮,然后一个人必须提议在哪里下船,而另一个人必须同意。我们就这样轮流提出下一步要干什么,那真是一次美妙的约会。最后,我们一起去了一个新的社区,一连在好几个波兰餐馆里吃饭,每次只吃一道菜。

>> 4. 让对方看到你的努力。

>>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瑞安·布尔和迈克尔·诺顿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一件事情背后付出的所有努力时,会更重视这件事。

>> 让你的约会对象知道你付出过什么努力,才让你们获得了这种特殊的体验。这不是自吹自擂或者夸大其词;让你的约会对象看到你的努力,这样他们才会更珍视你的付出。

>> 5. 玩耍。

>> 玩耍指的是心无旁骛地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只不过是用一种稍微轻松些的方式。

>> 开怀大笑会释放出催产素——和母乳喂养时释放出的荷尔蒙一样——让人产生亲密感,更信任他人

>> 6. 跳过寒暄,直奔主题。

>> 喜欢提问会增加别人对你的好感。

>> 想要爱上某人,你要这么做

>> 要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只顾着让自己有趣。

>> 成功的约会是与另一个人建立联系,而不是炫耀自己。就像美国作家马娅·安杰卢说的那样:“人们会忘记你说的话,忘记你做的事,但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动。”与其自己变得有趣,不如让对方感到有趣。

>> 学会给出支持性回应而不是转移性回应,这样你可以成为一个更健谈的人。

>> 当你和别人说话时,如果手机放在桌子上,会造成两个负面影响:第一,会降低谈话的质量。人们很自然地会谈论一些肤浅的话题,因为他们担心电话随时会打断他们。第二,它削弱了两人之间形成的同理心联系。

>> 9. 画一个完满的句号。

>> 峰终定律造成的现象:当人们评估一种体验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他们在感受最强烈的时刻以及最后时刻的感受来判断的。他们的记忆并不是每分钟体验的平均值。

>> 10. 约会后问自己8个问题,帮助自己转换到体验式的心态。

>> 约会后的8个问题:1. 她激发出我的哪一面?2. 约会时我的身体感觉如何?僵硬?放松?还是介于两者之间?3. 告别后,我觉得比约会前更有精力了,还是更没精力了?4. 对方有什么让我好奇的地方吗?5. 对方让我开怀大笑了吗?6. 对方在听我说话吗?7. 在对方面前,我觉得自己有魅力吗?8. 我感觉被吸引了?无聊了?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 第十一章 去他的一见钟情

>> 一段感情在开始阶段,往往没有那种一见钟情、神魂颠倒的感觉。鸾凤和鸣、如胶似漆的关系是逐渐建立起来的。

>> 是因为我们对某样东西看得越多,就越喜欢。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多看效应”。看得越多越熟悉。我们会被熟悉的事物和人吸引(而且在他们周围会感到安全)。

>>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已婚夫妇喜欢告诉我他们的首次约会(或者是首次和第二次约会!)是多么不堪回首。这里传达出的意思很明确:感情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时候它是一团小火苗,在风中摇曳。如果在它还没来得及获得足够的氧气时就把它吹灭了,那你就永远无法在持久的爱情火焰中获得温暖。

>> 当我们第一次遇见某人时,我们是根据对方的配偶价值——他们的整体吸引力和言谈举止——来评估他们的。当我们深入了解,并与对方有了共同的经历后,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独特价值,也就是他们的内在潜质。

>> 配偶价值的重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真正重要的是,在你了解一个人以后,你对他的感觉。

>> 也许他们魅力四射,也许他们是情场老手。有时候,一见钟情只能证明一个人有多迷人(或者有多自恋),并不能证明你们之间有了什么共同的联系。

>> —安全型依恋的人。他们不会让你疑神疑鬼,不会让你怀疑他们的感情。如果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没有让你怦然心动,那也并不说明你们之间没有爱情。它可能仍然是爱情,只不过不是焦虑型的爱情。

>> 对于长久、幸福的亲密关系来说,一见钟情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 停止寻找那种兴奋的感觉,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忠诚、善良,以及对方给你感觉

◆ 第十二章 开始第二次约会

>> 不想被他人这么评判,就不要这么评判他人。

>> 除了负面偏见,我们还在无意中成为认知偏见的牺牲品。这种认知偏见造成我们对人的品质判断很不准确。其中一个偏见就是“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说,我们会认为,对方的行为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因为环境使然。

>> 每天晚上写下三件新的、让你心存感激的事情,持续三周就会开始改变你的大脑感知世界的方式。

>> 我们在一起很开心。她特别善于倾听和沟通。我们之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她对我的需求超级上心。过去,我以为我想要的是那种气场强大的女性,但事实证明,那种人并不适合我。放弃那些错误的择偶清单,这成了决定性的改变——这使我更专注于我们在一起时的共同体验。”

>> 与其一开始就因为各种认知偏见造成的第一印象就拒绝潜在的婚恋对象,不如推进一步,和对方进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约会,然后再判断他们合适不合适。

>> 看看你们一起出去约会时你的心理感受吧: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开心吗?对方让你感到快乐吗?你喜欢和对方在一起时自己的样子吗?你想亲吻对方吗?你对对方的兴趣是在增长、减弱,还是在艰难地向前跋涉?如果你的约会对象对你或者其他人不礼貌或者不尊重,就不要再见这个人了;同样地,如果你的约会对象让你感到不舒服、焦虑或者悲伤,也不要再见这个人了。

>> 但事实真的不是这样。“玩消失”是恶劣的做法,而且很伤人,这会让对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 志愿行为是提高我们幸福感最可靠的一种方式。志愿者的幸福和自尊程度总比非志愿者高。这是因为当志愿者完成志愿活动时,他们看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想:我在花时间帮助别人。我一定是个非常慷慨的人!

>> 人们“玩消失”是为了避免尴尬。然而,根据自我知觉理论,人们不告而别后,会看着自己的行为想: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我大概是个浑蛋。这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糟了。

>> 如果对方想了解更多的细节,你不必长篇大论地说明。把事情说清楚就好了,你并不欠对方一场冗长的对话。

◆ 第十三章 主动决策,不要顺其自然

>>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处处是决策点。很多决策点让我们备感压力,夜不能寐。但我认为这是好事——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喘口气,思考我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可以盘点自己的生活,为下一步行动制定策略。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更好、更周到的决定。

>> 《美国婚姻状况报告》中指出,主动决策推动感情发展的夫妻,其婚姻质量高于那些听任感情发展的夫妻。

>> 那些在亲密关系中不愿干预、顺其自然的人,往往对伴侣不够专一,发生婚外情的可能性也更大。

>> 明确关系是必要的决策点。这是讨论你们的关系到了哪一步,下一步怎么发展的机会。如果对方不把你当回事,不把你当成潜在的伴侣,你难道不希望早点知道吗?为了获得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你必须和对方明确关系。从性卫生的角度讲,这也很重要。如果你们其中一个人正在和别人维持着性关系,另一个人应该知道。

>> 明确关系没有完美的时间点。当你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不想再和其他人约会了,并且愿意把对方看作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时候,你就可以提出这个话题了。

>> 带着同情心和好奇心倾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让你的伴侣知道,他们尽可以告诉你他们的心里话,即使那些话不是你想听到的也没关系。

>> 在已婚夫妇中,婚前同居的人往往对婚姻不满意,而且,比起婚前没有同居的夫妇更容易离婚。这种关联被称为“同居效应”。

>> 同居让你更难诚实地面对这份感情的质量,因为分手的成本比同居前高了很多。我们再一次遇到了“现状偏好”,也就是喜欢让事物保持原状的偏好。当和同居对象分手时,改变的不仅是婚恋状况,还有自己的居住状况和日常生活。这让你更难克服现状偏好。相比以前有各自空间的时候,如果你们同居了,但感情发展得不太好,你们会更有可能留在这段感情里。

>> 你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刻,确认你们两个人对感情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认识一致。主动决策,不要顺其自然。

>> 有时候,搬到一起住对一方意味着一件事,对另一方则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但如果没有这种交谈,一对情侣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分歧。直到签了租房合同,一切为时已晚。

>> “如果目标不一致,着急往前跑又有什么意义呢?”

>> 除了讨论同居对你们意味着什么之外,我建议你们谈谈面对同居这一重大改变,自己有什么恐惧或犹豫。你们的谈话可以为你们揭示更多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手头这点事。

>> 那个周末,他们坐在一起,制定了一个管理家务的系统。他们会共享一份日程表,添加提醒和分配家务。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在日历上加一个提醒,而不必觉得自己是在唠叨他。她还承诺永远不会拿房租的问题说事。他们俩如今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劳拉告诉我,他现在经常出去遛狗。

>> 当你开始和某人约会时,不要假设你们已经处于亲密关系中。你需要明确关系,以确保你们对感情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看法一致。

◆ 第十四章 既不能患得患失,也不能说走就走

>> 说走就走的问题

这种行为带来的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被甩的那个人。说走就走的人还低估了离开的机会成本,他们永远没机会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长期伴侣。

>> 他们已经拿走了我的钱,”他解释道,“我难道还要再搭上我的时间吗?”

>> 所谓沉没成本谬误,是一种执念般的感觉:一旦对某件事投入了成本,就要坚持到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强迫自己坐着看完一场糟糕的即兴表演。特沃斯基理解这一点,所以会主动避免。

>> 如果你计划结束这段关系,那你每多等一天,就是在多浪费对方一天的时间。如果你和一个想要孩子的女人约会,就应该特别注意。你低估的是她和你在一起时,她的机会成本。你越晚和她分手,那她寻找新伴侣建立家庭的时间就越少。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她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她就可以继续去找别人了。

>> 不要问那些可能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你身上的人(注意:特别是受骗后不再信任别人的人);不要问那些出于八卦心理关心你单不单身人(比如,想和你们进行四人约会,或者想让你作为他的僚机);也不要问那些因为爱你而无法提供客观公正反馈的人

>> 如果你没有给这段感情一个真正的机会(比如,没有尽过全力投入这段感情),那么,不管你是说走就走的人还是患得患失的人:都不要离开;要看看当你更耐心、更投入以后会发生什么。亲密关系有时会经历高潮和低谷。你们的亲密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也许长达数年——双方都有些不满意。重要的是认识到,低谷并不意味着要分手。

>> 首先要关注自身的情况。当我们精力充沛的时候,我们才更有能力去爱别人。我们对自己越自信、越安心,就越容易付出,越愿意与他人分享。首先付出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而不是期待从别人那里获得快乐,你的亲密关系才更容易处理。

>>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一直把他的存在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而把自己的工作、电子邮件和对客户的婚恋指导排在他前面。

◆ 第十五章 制订一个分手计划

>> 当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通常是因为没有计划。

>> 动机波动”的概念:我们的动机会有起伏。我们在动机最强的时候,能够做到平时办不到、非常困难的事

>> 心理学教授盖尔·马修斯的研究表明,写下目标、制订行动计划、每周向一位朋友更新进展情况,这样做的人比不这样做的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高出33%。

>>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逼到墙角,非得说点什么不可,那就说你尊重他,你认为这段感情不会有结果,所以你不想浪费他的时间。

>> 你可以找一位朋友,把这个目标当成是你对他们的承诺,而不仅仅是对你自己的承诺。

>> 当你主动同意做某件事的时候,你会觉得决定权在自己手里,你把它看作自己的选择。而在被动的情况下,你不会这样想。

>> 《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杜希格的研究表明,要想打破习惯,一个强有力的策略就是用新的活动取代它。

◆ 第十六章 把分手看成是收获而不是损失

>> 我指导过很多客户处理分手问题。分手之所以这么痛苦,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对损失非常敏感。分手是巨大的损失。你和伴侣曾经一起构想的未来就此终结。让你悲伤的不光有不堪回首的过往、面目全非的现在,还有再无可能的未来。难怪,由于“损失厌恶”,我们总是尽量避免分手。

>> 那些一门心思寻找上段感情中消极方面的人,最终对前任的留恋程度最低。

>> 为了寻找光明,先要凝视黑暗。

>> 我们对一段亲密关系的负面感觉是有特定的时间线的。提出分手的人可能在亲密关系尚存的时候就已经对这段感情产生了负面情绪,可能已经持续一年或者更长时间了。

>> 弗兰克在他里程碑式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解释说,“创造意义”让我们从痛苦走向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找到意义的那一刻,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 第十七章 喜结连理之前要做的事

>> 尽管我们的偏好不同,但我们都愿意妥协。

◆ 第十八章 目标明确的爱情

>> 总是有希望的,没有人命中注定婚姻不幸。美满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不是碰运气碰来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把握机会,实现梦想。

>> 让一段感情历久弥新的关键是什么,我经常引用达尔文在自然选择上的发现来回答:“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对变化适应最快的物种。”

>> 那些愿意花时间讨论重大决策的情侣比那些不愿意花时间讨论重大决策的情侣更幸福。

>> 这绝对不是抱怨对方缺点的时候,也不是提出要求的时候。这里的重点不是讨价还价——“你洗衣服我刷碗”——而是在价值观上取得一致:“我们承诺支持对方的梦想,并为实现这些梦想做出必要的牺牲。”

>> 心理治疗师埃丝特·佩雷尔的这句话:“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就是你的人生故事;请认真书写,经常修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