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为了说明“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为什么“不可以”,用了一个比喻,他说这正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两车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鬲,小车上的叫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则是衡的关键。大车小车没有这两件东西,套不住牲口,又怎么能走得动呢?“信用”正是如此,它是我们立足于世的关键。

古人为什么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

“信”也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它与其它四常一起构成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施德操《北窗炙锞录》中有一则陶四翁经商的故事。陶四翁开了一家染布铺子。有一天,有人来卖染布用的原料紫草,他就花大价钱买了下来。几天后,有个买布商人来到铺子里,见到那批紫草便对四翁说:“这都是假货。”四翁感到疑惑,那人解释道:“它们的色泽其实是染上去的,你把它们拿去一蒸就能看见掉色的现象。”四翁一试,果然如此。商人却说:“别担心,我替你再卖给小的染布铺子就是了。”第二天商人来取紫草,四翁却把它们当着他的面全部烧掉。他说:“我自己被骗就算了,怎么还能再去骗别人呢?”当时陶四翁家产还很微薄,后来慢慢致富昌盛起来,因为教育有方,几代子孙中也有不少金榜题名的。陶四翁的诚信是他之所以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古人为什么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

历史上还有“得黄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季布的故事见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史记》中并没有过多记载季布如何“君子一诺,驷马难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季布守信的结果。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他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被灭以后,刘邦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这样严酷的“连坐”早该使季布处处被人举报而死路一条了,可是事实正相反。季布躲藏在濮阳一户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追踪搜查的人就要到我家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您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接着朱家乘车到洛阳去拜见汝阴侯滕公。朱家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却认为:“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不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吗?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躲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遇上一位贵人也许是季布一时的幸运,可是我们发现,无论亲疏,无论是否真的从他那儿得到过宝贵的“季布一诺”,人人都愿意包庇他,替他求情说理,希望保住他这位贤才。其实,正是他日积月累的诚信成了他关键时刻的通行证。

季布除了在人际交往时做到言出必行,遵守了小的诺言;还为项羽恪尽职守,遵守了政治层面上一种大的诺言,即身为臣子要本本分分地尽职尽责。可是古往今来,遵守小诺言容易,遵守大诺言难。《论语·八佾》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就是孔子在批评季氏身为人臣却违背大诺。古代讲究“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舞蹈奏乐时,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季氏上有天子和鲁公,只当用四佾,用八佾就是违背了大诺。

古人为什么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3)

然而,只遵守对他者的诺言还不是完备的“信”,“信”还有一层在于“慎独”。有些诺言是对自己许下的,立下的时候不声不响,打破的时候似乎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了。很多人便抱着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自己失信于自己。可是,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时,不是更“不知其可也”吗?

东汉太尉杨震以坚持做一位“清白吏”要求自己,《后汉书》中记载,有一次他到郡赴任时经过昌邑,以前他推荐的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王密在夜里怀揣着十斤金子来拜见他。杨震委婉地拒绝道:“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为什么呢?”谁知王密还坚持:“现在是夜里,没人会知道的。”杨震终于忍无可忍地斥道:“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杨震一生始终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人的拜见。子孙常常吃素食,出门都要步行。和他有老交情的长者叮嘱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也不肯,说:“让后世子孙被人称作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作为‘产业’送给他们,不也很丰厚吗?”杨震就是这样用一生践行着对自己的承诺的。

古人为什么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

在“五常”中,“仁”即爱人,是最高准则。评判“信”的实现与否要在“仁”的前提下进行。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言行抱一谓之贞”,是谓大信;“谅”犹“固执”,谓之小信。大信是总的准则,应该优先遵守。我们前面谈到,臣要为君竭诚。可是历史上管仲曾是公子纠的臣子,齐桓公害死公子纠,管仲非但没有自杀以殉,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难怪《论语·宪问》中子贡要问:“管仲该是没有仁德的吧?”可是,我们看,孔子却回应道:“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后面又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可以享受到他带来的好处。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吗?”管仲失了小信,却是出于一份大爱,他并没有违背“仁”,而是做到了“贞而不谅”。

《庄子·盗跖》中还有“尾生抱柱”这样一则凄美的故事。相传有个叫尾生的青年,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姑娘一直没来,尾生就苦苦守候。后来发了大水,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到桥面了仍抱着柱子,最终死于桥下。尾生确实守了小信,但是他却没有遵守大信,违背了最基本的准则“仁”,因为他首先就没有爱自己,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古人为什么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5)

《世说新语》记载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朋友在他离开后才到,见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在门外嬉戏便问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非但不羞愧,竟然还气势汹汹地骂:“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马上反驳道:“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我骂我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一听,感到很惭愧。元方也是用了“仁”来反驳这位父亲的友人,他失信在先,违礼在后,不懂得尊重人更不会懂得爱人。

“人而无信”在古时即为君子所不齿。那时,孔子驾着木车,传教四方。现在,这架木车是否已经无輗无軏,支离破碎了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