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何去何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引发担忧)

个人信息安全何去何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引发担忧)(1)

(实习记者 陈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成为互联网领域极具价值的“原材料”,但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今年的央视3·15晚会,着墨近一半篇幅集中报道了用户数据信息安全和消费者信息保护问题,无感人脸识别、简历大数据黑市买卖、APP窃取信息连环套、虚假广告投放等违规行为被曝光。一系列问题充分显示,通过法律制订、政策监管以及行业自律完善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已迫在眉睫。

谁偷了我们的信息?

智能手机、摄像头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标配产品,不过使用中也有很多的漏洞和问题被曝光出来,尤其是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在今年3·15晚会上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一是不法APP窃取后台信息。“内存优化大师”“超强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等APP利用老年人数字鸿沟,以清理手机内存为由,擅自窃取老年人个人信息。在APP运行后的短短8秒时间,就读取手机应用列表800多次,读取用户识别码IMSI号1300多次,读取设备身份识别码IMEI号900多次。

二是简历信息在黑市流转。3·15晚会上,“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因个人简历信息轻易泄露被点名。在黑市上,只需支付7元到9元不等的金额即可获得一份真实的完整简历;在智联招聘上,利用企业账号登录,即可以40元、60元、100元的价格获取等级为校园、白领、金领的简历。电话、地址、邮箱等关键信息全部清晰可见。

三是人脸信息不知不觉被收集。科勒卫浴、宝马、港汇恒隆Max Mara专卖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在顾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捕捉记录顾客的人脸生物信息,识别率在不戴口罩的情况下高达95%。技术公司后台系统会对人脸信息进行编号,分析顾客性别、年龄,甚至当时的心情,用于制定个性化营销方案。

从身份信息、终端信息、网络交互信息到现如今的生物识别信息,个人在毫不知情情况下被非法偷走的隐私信息越来越多。

个人信息为何被交易?

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二字。一方面是直接金钱交易,买卖个人信息获利;另一方面在于利用精准、个性化提升点击量、用户满意度以间接提高盈利及利用信息精准诈骗获利。

非法APP将目标放在识别能力下降的老年群体,诱导老年人下载,不断在后台窃取信息,最后将信息分类,给老人打上易被诱导的标签。于是低劣、虚假的广告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到老人手机上,赚取点击量、提升广告流量,从而在广告商处获取更大的广告分成。

商家收集顾客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顾客消费诉求,实行精准营销、报价。前段时间持续引发关注的“大数据杀熟”也是同样道理,根据用户消费习惯,给予不同的价格区间。诈骗也有相似之处,用精确信息,引发受害者恐慌情绪,使其踏入诈骗陷阱。

由于用户无法更改自己的身份信息、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加码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个人信息安全何去何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引发担忧)(2)

合法使用数据是关键

此前,合法合规地获取和运用数据并不为很多科技公司所重视,这也是相关公司行差踏错的重要原因。从3·15所暴露出种种问题来看,健全制度规范势在必行。

首先,监管部门要明确所有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主体的安全与责任底线,确立安全使用原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公安部等近日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将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其次,提高违法成本,划定惩戒红线。全国人大常委第一次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规定,企业出现相关违法行为,可处以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相关制度应得到严格执行。

第三,用户对信息收集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行业自律,合法使用信息数据。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法律中心主任张平表示,“我们无法拒绝个人信息被收集,但我们必须关注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收集的,以及收集过程和程度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总之,多措并举筑牢安全藩篱,人们的数字生活时光方能更加美好,数字经济发展也才能更为和谐有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