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关颜回的语录:论语之颜回

论语有关颜回的语录:论语之颜回(1)

颜回“年十三”,手持十条干腊肉,“入孔子之门”,当时他在孔子学生中年纪最小,加上天生讷于言,显得不那么灵光。

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

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

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

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

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

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值得大惊小怪吗?

孔夫子一度认为颜回智商有问题,但是孔夫子毕竟是孔夫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有教无类以后,对他下了评语: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意思是说颜回一点都不愚蠢,不但课堂上能懂我讲的,放学后还能够自己消化吸收并有所发挥。

后来有天孔夫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谁更好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

“是不如啊!”孔夫子毫不掩饰对颜回的欣赏,“我和你都不如!”

其实这俩师徒身世很相像,都是没落的贵族。

颜回的老爸叫颜路,也是孔夫子的学生,祖上富贵,到了他这一代,只剩下一个鲁国卿大夫头衔,颜家当时住在陋巷的寒舍,有郭外之田五十亩,十亩郭内之圃。

这条件要是放到现在,保准是个土豪。但是我们得考虑一下那是东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地里刨不出多少粮食出来,所以颜家终日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也不足为怪了。

颜回对孔夫子那是高山仰止:

“老师的学问和仁德,仰望它越发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越发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

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虽然想像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了。”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时少正卯与孔子争弟子,“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很多学生改投少正卯门下,“唯颜渊不去”。

生活上颜回照顾自己亲生父亲一样照顾孔夫子。

他们周游列国的时候,困在陈国和蔡国这个地方,七天都没有吃上饭。

子贡好不容易化了些缘回来。

颜回煮饭的时候,不小心有脏东西掉了进去,他将弄脏的饭全都吃了。

子贡看到了,认为颜回在偷吃米饭,并将此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就把颜回叫进来说:“几天之前我梦到了祖先,难道这是祖先给我们的启示和保佑吗?你快点把饭做好,我要进贡给祖先。”

颜回说:“刚刚饭里面掉进了灰尘,假如把它们留在饭里面老师吃了不干净;如果扔掉的话,又十分可惜。所以我就把它吃了,如果祭祖就不能够用这饭了。”

颜回对孔子的忠敬由此可见一斑,再说一件事。

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他说,“老师你在,我颜回怎么敢死!”

颜回木讷的外表下,尽是忠心赤胆。

在学问上,他并非完全照搬孔夫子的思想,而是在无为而治上有所发挥。

举个例子:

鲁定公:“你听闻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情吗?”

颜回:“东野毕的确擅长驾车,即使是这样,他的马也一定会走失。”

听了这些话鲁定公非常地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竟然君子中也会有骗子。”

三天过后,养马的人禀告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

鲁定公问颜回:“那天我问你关于东野毕驾车的事情,但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他的马也一定会走失。’我不清楚你是怎么知道的?”

颜回说:“这情况我是根据政治情况才了解的。很久以前,舜帝对役使百姓非常擅长,造父驾驭马十分擅长。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所以舜帝期间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的马。

如今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将缰绳拉紧,马嚼子上好;有的时候跑得快有的时候跑得慢,调整步法完成了;经过了长时间的奔跑和险峻,马的力气早就耗尽了,还让它不停地奔跑。所以推断马会走失。”

鲁定公说:“说得好!确实是你说的那样。你说的这些话,有很深的意义啊!希望你能够深入地说说。”

颜回说:“我听说,鸟着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一旦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欺骗,马疲惫不堪的时候就会逃跑。古往今来,下属陷入困境自己没有不危险的。”

颜回曾对孔夫子言志,也说出了这种观点,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听说熏、莸二草不能同时放在一个容器里面,尧和桀两个人也不能够一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二者不是同一类人。

我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明王圣主的辅助,向人民宣传五教,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民众不需要修筑城墙,不需要逾越护城河,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为农具,平原湿地放牧牛马,丈夫长期离家妇女不会因此而忧愁,千年也没有战争的苦难。

这样的话子路的勇敢就没有机会得到施展,子贡的口才也就不会有机会运用。”

而对于自身的“仁德”的存养,颜回更是坚持。。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

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有男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山坡羊·道情》宋方壶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样的学生,又有哪个老师不喜欢呢?学优则仕,孔夫子很操心他的仕途。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庄子》

不当官也罢,颜回当时连自己去开培训班都不愿意。按周的惯例,三十而立后凭他的学问修养,大可以设坛讲学,自立门户,先不说几多荣华富贵,一年几百条干腊肉是跑不掉的,可惜他兴趣不大,一箪食,一瓢饮,亦步亦趋跟着孔夫子,始终不改其乐。

他作为首席弟子,平时帮帮孔夫子讲学,教学之余还要当帮忙考证及校对古籍文稿,去伪存真,就简删繁。颜回还是《易》主要整理人之一。他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二十九须发全白,三十一劳累而死。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老夫子悲痛至极。

再想想以前颜回对他说的“子在,回何敢死?”。

师生之情尤胜父子,让人泪目。

这也许是后世礼称颜回“复圣”的原因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