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1)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至此,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仅余3位在世。

在讲于敏的故事之前,先请大家听一段音频。

于敏:我不赞同称我为氢弹之父来自我们的太空00:0000:06

在生命最精华的岁月里,他选择隐姓埋名,为中华民族揭开了氢弹的技术原理,研制成功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氢弹构型——于敏构型,让中国人挺直了脊梁,几十年后,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我一直不赞成”……

这样的声音,多么地震撼心灵!

超级学霸,走上科学研究路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为天津市宁河区)。

1941年,成绩优异的他转学至著名的耀华中学。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纾困兴国之路。

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后以学校历年之冠的成绩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2)

1937年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与小学同学(右1于敏)

1945年,转入北大物理系后,他的学号1234013总在各科成绩榜单中位列第一,成为众所周知的明星学号,许多人的脑海里,依然留存着关于这个学号和这位“学神”的传奇记忆,当其他同学大都只能拿60分的时候,于敏可以轻松拿到满分。

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20年后,一起为中国氢弹研制立下汗马功劳的邓稼先。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3)

1951年,于敏在新中国组建的近代物理所里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这位“北大历史上少见的好学生”,被慧眼识珠的彭桓武和钱三强看中,调入1950年才刚刚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他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到1960年时,于敏已与合作者一起发表了关于费米系统和原子核相干效应等一系列居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后来国际上颇具盛名的相互作用波色子模型十分相似。

就在于敏带着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眼看要在基本粒子研究中做出重大成果的关键时刻,一次谈话让他的人生从此转向。

放弃兴趣,隐姓埋名搞氢弹

1961年的一天,钱三强找到于敏,告诉他,组织上希望他“转行”到“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同时,也告诉他,搞氢弹是很难的事情,它牵扯科学、技术、工程各个方面多个学科,并且不太符合他的兴趣,问他愿不愿意?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4)

面对这次任命,于敏没有做太多思想斗争。在抗战沦陷区度过童年的经历使他立志让中国不再受人欺负,从事科研期间,美国绝不允许中国搞氢弹的霸权行为,让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5)

20世纪90年代初,于敏与夫人孙玉芹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于敏的人生轨迹,自此之后的28年,他的名字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成就著述不能发表,甚至他的工作性质和行踪,连亲人都知之甚少。直到1988年他的身份才得以解密,他的妻子孙玉芹感叹“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许诺践诺,设计出于敏构型

许诺易,践诺难。相比于原子弹研究,于敏等人进行的氢弹研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没有留学背景的年轻人,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一点点探索着氢弹理论。他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领导轻核理论组,在4年的氢弹预研中做了大量工作,探讨了氢弹中的多种物理过程和可能结构。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6)

1964年,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了一朵蘑菇云,原子弹试爆成功。在完成原子弹试爆后,毛主席指示说:“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5年9月,于敏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我国核武器研究主战场汇合。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部主任,带领各科研队伍睡铁床,铺稻草,群策群力,开始了一场“百日会战”。

1965年年底,邓稼先和于敏共同拿出一个后来轰动世界的“邓-于理论方案”。

于敏和邓稼先

这个关键突破以后,整个氢弹的研制一下子驶入了快车道。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爆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8个月。氢弹试验的成功,使中国先于法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之后,于敏又和他的老搭档邓稼先投入了我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并一同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此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和邓稼先的建议方向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淡泊名利,坚守一世宁静

数十年秘密奉献的隐士生涯,让于敏面对外人时,养成了谨慎少言的习惯,他不喜欢接受采访,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公开露面也只有两次,一次是1999年9月18日,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他作为代表发言;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7)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作代表发言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8)

2015年1月9日,89岁的于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于敏爱读岳飞的《满江红》,他视功名尘与土。于敏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用行动诠释“鞠躬尽瘁”。

回忆起自己的人生,于敏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9)

随着于老的离去

当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

目前尚健在的

只剩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3人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10)

你们来时,满目疮痍

你们走时,锦绣河山

一起缅怀那些逝去的功勋

一起祝福那些健在的前辈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11)

▋来源:我们的太空 ▋编辑:王岳勇、江程杰 ▋邮箱:ourspace0424@163.com

发消息提示离世(痛心2320)(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