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8章给我们的感受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之所悟

道德经第58章给我们的感受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之所悟(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及今,利欲所趋,竞而往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世间稀有“守静笃”之人,尤其现代社会以物质财富的占有似乎成为成功唯一标准的时候,人们都裹挟其中,成为竞技场场上的野兽,获胜者在叫囂,在炫耀,失败者在呻吟,在绝望中㖭血。国家之间因利益而争斗,利益集团之间在绞杀,人与人之间暗使心机巧诈,人性的善良被一点点耗尽,信任和道义的土壤被一点点侵蚀,所有人都成为心中淌血的看客,而又不由自主的奔向竞技场的中心!

本章的释义虽然表面上并无太多歧义,但还需深挖其精华,老子欲告诫我们什么?!《道德经》的主旨在于警醒世人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物象照人象,通过古事验今世,可无论老子的境界多么高深微察,他的初衷一定是以他之所悟教诲于世人。当“”朴散以为器,始制有名”,成则为器,即成规制,就缺少了反转成变化的空间和余地,例如一块玉,一旦雕琢成饰件,就很难再进行改动,而一旦改动,势必有损坏和废弃,也可理解为物极必反,而保持玉本身的质朴和原貌,为后来的发展欲留出想象和实施的空间。而大成便是留有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余地。

“大盈”亦如此,冲“虚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为物而争,多藏而厚亡,谦受益,满招损,对智者而言,只有认识到谦虚有礼和善良给予的力量,才会成他人所不能成,心随善性,“安平太”。而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事,内心有坚守,小事不争、不辩、不张扬,若屈,若拙,若诺,若绌,而关键时抓住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本质,以彼之疏,以攻其弱,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无有入无间”,暴露的越多,弱点显露的越明显。当然这并非要我们阴险的对事对人,而是要坚持我们的以良善为本的大直,大巧,大辩,大赢,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论英雄,不以一时他们的褒贬而摇其志,可以为英豪!

老子的原始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己被打破,被后来的社会体制所代替,老子亦只能顺势而为,世事无常亦有常,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胜不足以喜,败不足以忧,以恬淡应之,清内心之瑕疵,静身外之聒噪,保持自已冷静客观,才能“浊而静之徐清,安而动之徐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