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

辟谣“传真机”盘点又来啦~

东哥为您梳理了

2月的热点谣言和骗局

一起来看看吧!

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1)

政策类

谣言

因私护照恢复办理和换发?

真相

2月1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消息提醒,相关信息为不实消息。

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跨境旅行等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国家移民管理局倡导非紧急非必要不出境。但对赴境外留学、就业等确有出境需求的人员,经审核属实后,移民管理机构均正常签发护照等出入境证件。如有出入境政策调整变化,国家移民管理局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

——国家移民管理局官方微信

谣言

养老社保启动全国统筹后,大家到手的养老金一样多?

真相

并非如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董克用介绍,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基本养老金高低与缴费年限、缴费水平等相关,遵循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因此到手养老金是因人而异的。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未来,个人养老金来源将有3个渠道:基本养老保险,也称为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即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人民日报

健康类

谣言

“镀金”食品具有保健功能?

真相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阮光锋表示,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金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而且金的稳定性高,在人体内不受胃液影响,不会被消化,也不会发生反应。它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或者味道,食用金箔后,它在体内不会堆积,会原封不动地离开人体。但如果吃太多黄金,就可能会影响消化或者造成肠胃不适。此外,如果食用的黄金量过大或是掺有其他有毒物质,就可能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谣言

汤圆是“发物”,老人和孕妇不能吃?

真相

“发物”这个词并没有严格定义,但在民间所传甚广,因为中医会将那些可能会“诱发”“加重”症状的食物统称为“发物”,大意是指吃了相关食物,会引发疾病,或导致疾病加重等。而从西医的角度看,“发物”更偏向于容易引发过敏的一些食物,如海鲜等。但这类食物要根据个人体质而言,因为同样的食物,不同个体食用后,结果并不相同。

传统汤圆外表以糯米粉为主料,内馅以芝麻、豆沙、猪肉等为主。从西医的角度看,这些都不是常见的引发过敏的食材,所以称不上“发物”。而从中医的角度看,糯米属于湿热类食材,湿热体质的人不宜过多食用,但并不是绝对不能食用,只是建议适量食用。此外,糯米类食品不易消化、食用后血糖指数会快速上升,加上汤圆软糯,所以肠胃不适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老人孩子等人群,都不建议过量食用。

——上海网络辟谣

谣言

牙膏会产生耐药性?

真相

目前市售的牙膏主要分为普通型牙膏和功效型牙膏两种。普通型牙膏的主要功能是清洁,其成分包括摩擦剂、洁净剂和润湿剂等。其中,摩擦剂占到30%-55%,它的作用主要是借助牙刷的机械摩擦动作,对牙釉质进行打磨,除去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石,使口腔洁净清爽,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美白作用。由于不含药物,所以普通型牙膏不存在耐药性问题。

功效型牙膏是在普通牙膏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功效成分,如具有防龋、增白、抑菌和消炎等作用的药物或化学制剂。跟普通型牙膏比,它们具有一些特殊功效,但长期使用同一种功效型牙膏、过量摄入添加成分,可能会导致一些口腔问题。

——科学辟谣平台

谣言

美白牙膏真的能让牙齿变白?

真相

美白牙膏使牙齿看上去变白的原理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牙膏中所含有的摩擦剂与牙齿表面发生物理摩擦,来去除表面附着的色渍;二是添加化学漂白剂如过氧化物等,氧化牙齿表面的色渍,达到美白的效果;三是调整视觉效果,例如通过添加蓝色色素使其暂时附着在牙齿表面,让牙齿看起来更白。显然,只有前两种是真的对牙齿做了美白功课,然而这种美白效果却并不彻底,只要停用牙膏,牙齿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第七十七条有明确规定,牙膏属于普通化妆品,经功效评价后,仅能宣称牙膏具有防龋、抑牙菌斑、抗牙本质敏感、减轻牙龈问题等功效,不能宣传美白功效。

——科学辟谣平台

生活类

谣言

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税?

真相

2月15日,微信和支付宝回应称,追查个人收款码近4年数据补税的说法为谣言。

腾讯客服回复称,根据财付通公司与监管部门沟通和对新规的理解,3月1日之后,个人收款二维码仍可继续使用,其中部分具备明显经营行为的用户需按照规定升级为经营收款码。对于明显经营行为的标准,监管部门将会在近期公布,平台会在用户升级前保留一段时间作为过渡期。

腾讯客服强调,如符合升级标准,微信收款助手将下发消息通知,未收到通知的用户个人收款码不会受到影响。该客服还提示,若有相关人员上门推广,请谨防诈骗。

——中国证券报

回顾2月,

有哪些谎话被你一眼识破?

又有哪些谣言曾让你信以为真?

看完东哥的辟谣盘点,

你应该“心水更清”了吧~

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2)

不信谣、不传谣,

别忘了,

还要警惕这些网络骗局哦~

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3)

关键词:涉冬奥骗局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行,涉及冬奥会的骗局也不少。面对这些骗局,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骗局一:网购纪念品骗局

典型案例

日前,江苏的刘先生结识了一名自称某艺术品公司员工的网友,对方推荐了奥运纪念徽章等三套冬奥会纪念品,并称极具收藏价值。

刘先生转账3.8万元购买,收到纪念品后发现质地不佳,发票也不正规,几次要求退货未果,后发现该公司已经被注销。

划重点

此类蹭冬奥会热度的诈骗多有两种套路:

一是“以次充好”,用不具收藏价值的纪念品冒充,骗取高额收购款;

二是“空手套白狼”,仅仅以“冬奥纪念品”为幌子,收到转账之后就拉黑消失。

骗局二:

假冒冬奥会官方网站诈骗

划重点

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虚假的冬奥会官方网站,在网站上进行所谓的“幸运抽奖”“冬奥纪念品赠与”“冬奥限量版纪念邮票限时抢购”“冬奥纪念币抢购”等活动,诱骗进行在线注册。

而诈骗分子早已在网站中植入盗号木马或病毒程序,一旦市民按照网站设定的路径操作,就会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银行卡中的钱财被转走。

骗局三:

以企业名义发起虚假中奖信息

划重点

“恭喜您,在公司举办的迎冬奥回馈抽奖活动中中得一等奖,您将获得18800元奖金,以及价值1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如果您收到这样的“中奖”信息,可别轻信。

当信以为真的市民与兑奖方联系,对方都会以需要保证金、支付邮寄费用等各种借口,要求市民先汇钱。

当汇去第一笔款后,骗子还会以手续费、税款等其他名目,继续欺骗市民汇款,直到“吃干榨尽”为止。

骗局四:虚假奥运募捐诈骗

划重点

冬奥会赛场的比拼,给了运动员展现天赋、实现梦想的舞台,一些此前人们不太熟悉的体育项目或运动员进入人们视野。

犯罪分子利用大家对冬奥会的特殊情结,通过编造虚假感人故事或某运动员家庭贫困、需要资助等,骗取市民同情,并以“网络募捐”形式骗取钱财。

骗局五:庆功“红包”

划重点

每逢重大赛事,总会出现名为运动健儿庆功的红包,可点开后却提示要将红包链接2个不同的微信群即可领取。在这个链接中还包含不少广告内容,按照该提示操作,红包中的钱依然没有到账。

所谓的“需要分享才能领取的红包”通常是一些伪造成微信红包进行恶意推广营销的手段,发布者利用送“红包”的方式吸引用户转发,实际上除了骗子增加了传播量之外,用户并不会得到任何好处,还极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财产会受到损失。

关键词:涉招聘骗局

春节过后,又到了找工作的旺季。不法分子,也在“摩拳擦掌”,趁着人们急于应聘挣钱之际,“刷单”“贷款”“找工作”,招数可谓层出不穷,陷阱更是无处不在。

骗局一:兼职刷单

典型案例

2022年1月,达川区居民王某到刑侦大队报警,称在网上刷单被骗。1月开始,王女士在家中被一陌生人添加微信,对方在微信里发送二维码让其下载注册了一个叫“TikTok分享版”的软件。开始,王女士在该软件群完成抖音点赞任务并成功得到了报酬。随后她点击客服提供的链接注册登录了一个叫“恒生银行”APP。为了在该平台获取收益,两天内,王女士使用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账户分9次转入315632.48元,但是资金一直无法提现,才发现被骗。

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4)

部分聊天截图

识骗要点

这些所谓的“兼职”信息往往是通过短视频、网络等媒介发布,兼职刷单100%为诈骗,求职者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招聘单位的公司信息,或对招聘者所留下的联系方式及关键信息进行搜索,查看是否有工商登记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骗局二:虚假网络招工

典型案例

2022年2月初,达州市民周某在某知名论坛上看到了招工信息,其中“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十分诱人,周某点进去后,发现招工方要求应聘者通过加QQ、微信进一步联系。周某添加对方后,被要求先交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等一系列费用。转账8900元后,对方以职位已满为由,让其等待,半个月之后,周某发现被骗并报警。

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5)

部分聊天及转账记录

识骗要点

任何“招聘单位”,在入职前以“押金”“保证金”“报名费”“培训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取费用的,都是骗子。

应聘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也不要将身份证、暂住证等随意交给对方。此外应当保存好入职信息等相关求职资料,以便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骗局三:“走后门入职诈骗”

典型案例

2022年初,达川市民赵女士因已在家待业半年,急需找工作,后通过微信认识某“国企”高管,对方声称自己在企业内部“有人”,门路广、关系多,只需一点“疏通费”,可通过“关系”让赵女士在节后就能进入国企上班,享受丰厚的工资和奖金,赵女士转账20000元“疏通费”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这名“高管”,随即发现被骗。

识骗要点

这类诈骗手法其实很老套,但部分求职者急于工作的心理被不法分子死死拿捏,致使诈骗得逞。求职者最好向有打工经验的长辈、朋友多请教商量,少走弯路,避免上当受骗。

骗局四:境外高薪务工骗局

诈骗手法

不法分子通过“朋友介绍”、网上发布等方式,以“游戏客服”、“网络客服”等“高薪岗位”诱导求职者前往缅甸、柬埔寨、菲律宾、老挝、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后,强迫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如不配合或不能完成分配的“业绩”,即被实施酷刑并以此向国内的亲人敲诈勒索巨额钱财。

识骗要点

“境外高薪招工”信息100%为电信网络诈骗!广大群众切勿轻信,如遭遇被诈骗、绑架、限制人身自由等,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同时,公安机关再次提醒非法滞留缅北人员及其家属,请及时联系劝导亲人尽快回国投案自首,拒不入境投案自首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从严惩处。

◆◆

◆◆

策划:网信广东编辑团队

编辑、校对:张锦华

审核:郑俊良

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6)

点分享

点收藏

去冬奥会现场条件(辟谣传真机2月谣言盘点出炉)(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