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

我是社旗县苗店镇中学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我当老师的道路是曲曲折折,经历了无数次考试才走到今天的。1984年高中毕业在本村小学当一名计划外民办教师,同年通过考试增补为民办教师,到1993年参加民师招教考试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同年参加成人高招考入南阳教育学院(今属南阳师院),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一位农民历经坎坷,成长为一位中学教师,经历了许许多多酸甜苦辣。同事们说我是幸运的,可是这幸运也是倾尽了无尽的辛勤汗水换来的。

一、高中毕业的迷茫中我当了一名赤脚老师

记得那年是1984年,我刚刚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在家务农,那时我家的情况也很糟糕,我妹妹海琴在1982年得了重病,为了给她治病,我们家的家底已经花干,看到家庭这样,我也没心思去学校复习考大学了。

何去何从我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当时我们老贺庄村的小学小学四年级教语文的一位民办老师调走了,正好缺少一个老师。和我从小一起上学的同学王海峰老师去年就在我们老贺庄小学教学,我们上高中的同学们特别羡慕他。他知道学校缺老师就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当时的社会,能够在学校当一个小学老师是很光荣的,当然也是很难的。首先学校得需要老师,得由校长去找大队干部要求补充老师,大队才考虑让谁去当老师。

海峰向校长王长安、教导主任吕应修推荐刚刚高中毕业的我去学校教学。他们一听说是高中生,非常高兴,二话不说就去找大队协商。据说,王校长和吕主任听说田支书他们在老魏庄工作,他们俩就在午后冒着雨去老魏庄找田支书协商。田支书听说是高中毕业生,当时学校难得这样的学历来教学的,就当即决定同意我去老贺庄学校教学。我终于成为学校的队办老师,也叫赤脚老师,现在有一个文雅的名称叫计划外民办教师。

八十年代学校的老师还不正规,因为正式老师严重缺编,学校缺乏教师,就聘请一些有文化的人暂时在学校教学,甚至有的小学没有毕业也受聘在小学教低年级。高中毕业生教学那就是很不错的老师了。

我去学校教学以前,我们老贺庄小学的老师能够胜任五年级毕业班老师不多,只有老教师贺民周教五年级语文,已经出嫁多年的贺付琴老师教五年级数学,以至于贺老师出嫁多年我们大队不给她转户口,不让她走,就是想让她在家乡的小学多教几年五年级。学校一百多个四年级的学生每年只能办一班五年级,最多招收五六十个学生,其他学生要么留级,要么上不了五年级就只得辍学。

我参加工作后学校就开设了两个五年级,贺民周、贺付琴老师教五一班,我和王海峰老师教五二班。我们两个班互帮互学,相互促进,两位老教师经验丰富,我们两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初生牛犊不畏虎,有一股闯劲,一门心思教育学生。学生学习劲头足,师生一气,士气高昂。那年乡里教办室进行语数竞赛,全乡总分前十名学生我们老贺庄学校占了4个,每班2个,五一班是魏荣豪、贺心浩,我们五二班是贺民延、彭黎明。校长也能够在乡里扬眉吐气了,村里的老百姓也高兴了。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1)

照片说明:后排左一贺民洲、左三是作者、左六是王海峰、前排右三是贺付勤。

1985年我国设立第一个教师节,老贺庄村委会给每位教师做了一件白色迪卡中山装上衣,在当时是一件很珍贵的教师节礼物。我也获得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表彰,发给我的笔记本至今保存完好。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我特地找到那件在箱底珍藏了三十多年的中山装,穿上照张相以作留念,是不是有点像老古董啊!原老贺庄学校的老师们一定会记忆犹新。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2)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3)

后来,又补充进来的高中生老师还有杜清印、贺心峰、魏荣雷、张金奎等,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我清楚的记得,我当老师的第一学期期末,我领取队办老师的工资总共是4个月84元,那时大队给代课老师发的工资是每月21元。我把第一次领取的工资拿回家给父亲。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领取工资,虽然很少,但是很重要,我毕竟从一个靠父母养育的孩子,成长为能够拿工资的大人了。那时社会上正时兴戴手表,况且我又是老师了,也正需要手表,父亲看着我的工资,决定给我买一块手表。我的那些工资还不够买一块手表,父亲添了钱给我买了一块上海手表厂生产的全钢防震手表。那块手表是我心爱之物,特别小心,戴了近20年,直到手表过时的时候还是很好的。到现在我还精心的保存着我第一次抓工资买的手表呢。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4)

二、考上民办教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的老师虽然都是老师,但是身份却不一样,是分了好几等的,有公办老师、民办老师和赤脚老师。

公办教师,国家发工资,就是老百姓非常羡慕的“商品粮”,一个学校也就是两三个,他们每月的工资大约是40-50元的,已经是很高的待遇。我们老贺庄学校的公办老师在七十年代曾经有袁文秀老师、王XX、李某某夫妻两个老师,还有有杨炳莲老师、揣尚文老师、吕应修老师、朱凤鸣老师先后在这里任教,随后调走了,到八十年代只剩下吕应修、朱凤鸣和随后调来的校长王长安三位公办老师。

队办教师,又叫赤脚老师,也叫计划外民办老师。村里的娃娃得上学,学校的公办、民办教师数量有限,根本不够用,大队负责招聘有文化的群众到学校代课,是否选用权力在大队。改革开放前这些老师的待遇是生产队给他们记工分,每天记10分,大队一月补助6元钱。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没有工分了,大队给他们每月21元的工资。老师们常常心酸的自嘲说每天才合7毛钱的工资!

再就是民办教师,1982年经过河南省统一对农村民办老师整顿,进行了全省统一考试,考试过关的的教师发证书,分任用和试用两个等级的,任用教师县里发19元工资,试用教师发17元,大队每月补助15元。我所在的老贺庄大队民办老师有贺民周、贺付勤、赵桂云、秦庆玲、贺玉山、贺运尚、魏从录、魏从祥、魏荣堂等。

1984年我们县的民办老师由于转正的、辞职不干的、计划生育被辞退的等等原因缺编百十名。那年10月,县里补充教师队伍,在全县招收近百名民办教师,名额分到各乡,我们苗店乡总的有5个指标。

记得考试那天在苗店小学,全乡二百多名代课老师参加考试。考试后教办室组织人员改卷子,成绩出来以后教办室封存着,把成绩报乡政府,等候乡党委政府裁决。当时流传有几种录取的方法:按考试成绩、按教龄,还有就是成绩和教龄合在一起。

教办室把成绩报给主抓教育的副乡长叫赵金元后,他去找书记乡长汇报情况,讨论怎样录取。苗店乡党委为此召开党委会研究怎样录取这5个民办教师。党委书记对赵副乡长说:你是主抓教育的,你说说怎样录取?

赵金元是大学生副乡长,据说他在高中毕业之后没有考上大学,他有个哥哥是民办老师,想让他到学校当一个计划外民办老师,谁知道大队干部口头上答应了,但是开学的时候却没有让他去学校上班。没办法兄弟俩抱头哭了之后,哥哥下定决心让他复读考大学。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政府工作,由于那时大学生很少,他很快就被提拔成为苗店镇副乡长,主管教育。

所以今天党委书记听取他的意见怎样录取,他就坚持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不考虑教龄、人情等。党委会一致通过。于是会上按成绩当场公布录取名单。我在考试成绩全乡第二名,被录取为民办教师,奠定了我当一辈子老师的历史。那年录取的民办老师都是正规高中生,樊桂芳、邱国良我们三个是当年饶良高中一起毕业的。至今我们心里还在感谢赵副乡长坚持以考试成绩录用民办老师的决定。

因为我们这次的考试成绩好,都是发的任用证。我是在1984年九月开始当代课教师,从1985年1月开始,我就领了民办教师的工资每月34元的工资。我们学校有几个民办老师发的是试用证,国家发17元工资,他们几年前还教过我,现在反过来我比他们还要多2元的工资呢。

据说那年增补民办教师,全省也只有我们社旗县这样做了。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工作扎实,干脆利索,补充上来的新民办老师的档案很快就整理好,报送省教育厅。但是全省都没有新增补这样的民办教师,所以最初没有认可,他们就把档案放在省里了。到1989年开始评聘职称的时候,上级默许了我们这批民办老师,所以全省仅我们县有这一批最年轻的民办老师。以至于后来我去南阳教育学院进修的时候,其他县市的民师们根本不相信我这样年轻也是民办老师。

三、坚持进修学习

我刚录取为民办老师,立即赶上全省民办老师迎接1985年4月28日

进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那时候的民办老师,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学习的有文化好的农民选进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为了提高民办老师的业务水平,全省进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河南省印发了教材教法过关考试的大纲,规定了考试范围和内容,每个民办老师都要认真学习教材教法,“过关”之后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为此,各个学校非常重视。我所在的苗店乡老贺庄学校的老师们自发组织学习班,每晚都集中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每个人负责辅导一个方面。每个老师即是学生又是老师。苗店乡教办室利用每个星期天组织全乡民办老师到苗店学校进行学习,赵全峰老师负责讲语文课、刘万强老师负责讲数学课。所有民办老师都在积极学习,迎接4月28日进行的“过关”考试。

那年的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全乡百分之九十的老师都顺利过关,剩余没有过关的老师随后进行补考,也都大部分过关。经过两次补考没有过关的老师,给予转岗或者辞退。

教材教法过关考试之后,河南省教育部门提出教师达标,即:小学教师必须达到中师水平,中学教师必须达到大专毕业。

1985年我们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开设离职进修班和在职进修班。离职班就是通过考试招收全县民办教师离职脱产到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学完中师开设的全部课程,毕业时达到中师水平,发放国家承认学历的中师毕业证。所谓在职进修,就是学员平时不耽误在学校教学,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学习。学制三年,学完中师开设的全部课程,通过毕业考试,发放和在职班一样的中师毕业证。

我渴望学习,就迫不及待的报考了县教师进修学校举行的教师培训。那时候的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在今社旗县第二高中西边部分,与二高是一墙之隔。每周星期六星期天去学习两天,春节假期学习一周,吃住都在迎宾楼旅社。暑假学习半月,时间长,就借住在进修学校学员宿舍。因教师进修学校条件还很差,有时候我们参加进修的学员集中学习时有将近200人,还得在东头老教育局三楼会议室学习。

1985-1988年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在职进修,学完开设的十几门中师课程,获得中师文凭,成为首批合格的小学教师。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5)

照片说明:后排左二是作者

当年我们苗店乡一起去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的老师们是(后排左起):李文法、作者本人和杨长坡、邱国良、秦金党、刘万强。前排左起薛建玉、姬文平、XXX、张学怡等老师。我们的班主任是王廷印老师(中排中)。

在1989年的首次职称评审中,全乡、各学校的老师,按照总人数的比例设立小学一、二、三级,评审出来各个级别都有。但是我们拿到中师文凭的老师就有优势,符合几级就直接评审为几级。我就直接评审为小教二级教师。有多年教龄的老师因为没有达标文凭,也只能定为二级或者三级教师。

1990年苗店中学聘任老师,很多老师都想托关系调入中学教学,学校严格把关,想进入中学很难。校长史成信约我谈话,学校要调我去苗店中学教初中,征求我的意见。最终我们老贺庄学校的杜清印我们俩从小学调入苗店中学教学。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6)

为了继续进修学习,为了能够在小学参加职称评审,1992年我又要求调回老贺庄学校工作。

四、终于上大学

中师学习是在职进修,我非常不如意,我们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的时候看到第二年去离职进修的同行们,我就非常羡慕,我试图终止在职进修,情愿下一年参加考试加入离职班的学习。我去教育部门询问,得到答复说:已经是在职进修学员,不允许再参加离职进修考试,因为你已经是学员了,无论在职和离职,一样都是取得中师毕业证的。没办法,我总想去离职进修学习,去上大学才是我的愿望。后来想想我后悔1985年参加在职学习的考试,早知道第二年仍可以报考离职进修学习,我就不参加在职进修考试,一定要参加离职进修学习不可。因为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没有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之后还总是想继续上学深造,总是想去某学校离职学习,多学一些知识。那时候听说我的母校社旗县饶良高中的韩珪老师就是在教学好多年之后考试去高等学校进修学习了,我在饶良高中上学的时候韩珪老师是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他进修的历程也给我做了榜样,我也要去高等学校进修学习!

我这个愿望终于在1993-1995年得以实现的。

1988年以后的几年中,每年到了报考的时候我总是非常操心。但是那时候的离职进修限制名额每个乡每年只有一个指标,我就更不可能得到那个名额去参加考试的,只有等教办室领导们的亲属用不上那个指标的时候我才能争取机会的。

1993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那年春期的一天,我有事去乡教办室,偶尔听到教办室负责师训的赵兰坡老师说:今年的成人高招报名开始了,我们乡教育上分了一个报考名额。教办室主任申宏祥说:现在谁还愿意去学习呢,肯定没有人报考,指标瞎了吧。

当时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上人们都在想办法挣钱,谁还愿意去花钱学习了,谁知道还有我这样一个不识时务、立志学习的年轻人愿意去进修学习呢。我无意中听到他们这样说,就问:我可以报考吗。

他们说:你想考你就报吧。

于是我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得到了报考表,就是得到了我们乡唯一的报考指标,参加5月份全国统一的成人高招考试。我欣喜若狂,回到学校填表盖章,到教办室盖章等都很顺利。

当年我参加了两个考试:一个是民办老师转正考试,一个是5月份全国统一的成人高招考试。结果那年我很幸运,两个考试都考上了。民办老师转正考试可以把我从民办转成公办老师,那是所有民办老师非常渴盼的,能够成为公办老师,就是铁饭碗,就是人们说的“商品粮”老师。在我们农村能够成为吃国家饭的老师那是求之不得的。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7)

这是通知让我去南阳第一师范学校强化学习的信件

另一个成人高招考试是我可以去上大学拿大学文凭了。我报考的是南阳教育学院离职进修。记得那天我正在我们家西边的场里干活,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挂号信。打开一看,是南阳教育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很高兴,我终于可以去离职学习了,也就是说可以去上大学了,青年时期上高中没能够上大学是我一生的遗憾,如今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听说要交800元学费和200元书作费,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啊。我当时民办教师的工资每月才84.9元,那得一年的工资啊,交了学费妻子儿女怎么生活啊。父亲不赞成的说:又不去上,有什么高兴的,快点干活吧。

看看那1000元,在当时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的学费,我也有点犹豫。但是那时候我那么希望上学,终于考上了我怎么能够不去上呢。我和妻子商量,她没说二话全力支持。我们把家里的绿豆、芝麻、黄豆收拾了一架子车,妻子牵牛我驾辕,拉到郝寨西边的粮食收购点卖了,千方百计筹集到了1000元钱去上学。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8)

照片说明:中排左八是作者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9)

照片说明:南阳教育学院社旗籍老乡留影(后排左五是作者)

1995年,我顺利的拿到大学文凭,顺利的转正成为公办老师。当年秋期,我们苗店乡中学一位初中三年级语文老师调走了,学校教导主任程远海和政教主任周海全专程到我家做工作,调我去苗店中学教学。从此我就与苗店中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我有幸经历了从1985年开始的第一个教师节到今年的第36个教师节,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们农村教育的深刻变化。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欣慰。

五、记住那些计划外民办老师

我从一个农民,历经磨难,参加了无数次考试一步步成长为一位中学教师,我是幸运的。我们老贺庄学校的很多当年的计划外老师,从教十几年、数十年,最终也没有成为计划内民办教师,也没有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到2000年的时候,国家清理计划外民办教师,他们就被迫离开了教了半辈子的讲台,把他们人生最强壮、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步入老年后被清理回家,离开了执教半生耗尽心血的心爱的讲台,后半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像我的启蒙老师周天福,从1963年开始在本村教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到2000年已经有37年的教龄依然被辞退回家。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常开着一辆老年车走村串巷叫卖烤香肠热狗什么的,年老了不自己想办法挣钱养老怎么生存呢。

这样的计划外民办教师还贺民华30年教龄、夏广拴32年教龄、魏从信24年教龄、魏从义26年教龄、魏庆华27年教龄、王玉琴25年教龄,等,他们都是教学几十年,快要退休的年龄时被辞退回家的老教师,当然也就没有退休金!

好在2012年的时候,国家有了政策:给2000年以前曾经教学的计划外民办老师发补助,一年教龄补助10元,像周天福老师每个月就可以领取370元的补助,虽然不多,毕竟可以体现党和政府对那些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计划外民办老师的关心,让他们老有所养了。

这样的计划外民办老师,还有贺心峰、王海峰、韩明兰、张金奎、薛静、秦爱春、杨正秀、王长荣、王晓燕、郭艳春、杨正有、宋长秀、魏从会、魏从文、贺来顺、魏从学、贺心荣、贺心银、梁忠强等等。

我是从他们中走出来的老师,我真诚的对那些计划外民办教师致敬!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10)

作者简介

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

当老师的蜕变(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