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我国哪里(欲问孤鸿向何处)

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我国哪里(欲问孤鸿向何处)(1)

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我国哪里(欲问孤鸿向何处)(2)

作为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产物,地名命名与演变都与之有密切的联系,表现之一就是某个地名从最初的地方变成另一个地方的名字,这种地名迁移的现象在我国历史上较常见,比如有江西九江之名最早出现在今安徽省淮安市寿县、湖北松滋之名最早出现于今安徽省宿松县、最早的贵州是在广西贵港市而非今天的贵州省等例子;其中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大规模侨置郡县是地名迁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族而迁(随国而迁)的情况在地名迁移现象中又比较特别,比如商作为地名就经历了从殷墟(河南安阳)到宋地(河南商丘)的变化,这是当时因迁都和迁族而产生的,古时候迁都不改旧称是比较常见的,《左传·哀公七年》记载:鲁人伐邾,取其君邾子益归,囚于负瑕,且云“负瑕故有绎”;故后来负瑕邑中有地名绎,即此。除了上述例子,有一个随国而迁的地名迁移现象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她就是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市,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我国哪里(欲问孤鸿向何处)(3)

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以郑为国号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棫林(咸林)并将此称为郑,后迁至拾,二者均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另说此时的郑国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理由是商代和西周初是姜姓井方井伯故地,井方后裔在此建立了奠井之国。

郑国以为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为祭祀的酒器,邑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另据东汉的训诂书《释名》记载:郑,町也(平坦貌),其地多平,町町然也;因今华州地处渭河平原而得名;由此可见不管是华州还是凤翔县,郑作为地名都是出现在陕西省的。

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我国哪里(欲问孤鸿向何处)(4)

周幽王九年(前773)郑桓公徙其民于虢(即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与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之间;东周初年郑武公先后灭掉虢与郐而将都城迁此并命名为新郑,至此新郑也成了地名;周平王二年(前769)郑国完成东迁,自此意味着郑国以及郑这个地名完成了从今陕西省到河南省的迁移。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秦国在今华州区境内设郑县,治今华州区,因此地(郑邑)原为郑国故都而得名;此为华州区境内县级行政区建立之始,意味着郑字变成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地名。周烈王元年(前375)郑国为韩国所灭,但新郑也作为地名延续了下来。

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我国哪里(欲问孤鸿向何处)(5)

渭南市华州区

西汉时郑县治于华州区境北,此时华州区境还存在沈阳县和武城县(二者均在今城区以东十几里处);东汉之初将沈阳县和武城县并入郑县。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郑县为华山郡治,孝昌二年(526)又在郑县设东雍州,西魏废帝三年(554)东雍州改华州,州郡治所在郑县。

隋开皇元年(581)荥州更名为郑州,治成皋县(汜水县,今荥阳市汜水镇),此为郑州我国行政区划地名首次出现;武德四年(621)领氾水县、荥阳县、荥泽县、成皋县、密县。《郡县释名》河南卷记载:“周管叔鲜封于此,有管仲城,后为郑国,州从国名也”,此外郑州可见郑州也是因为郑国而得名,其根源也是源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地名。自此不在同一个地方的郑县(今华州区)和郑州开始了并存的时期,直到元至元元年(1264) 郑县被并入华州才结束,这时郑县作为地名已沿用了1945年。


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我国哪里(欲问孤鸿向何处)(6)

郑州市

郑州在此后各代均得以延续并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移治管城(今郑州市);并且唐宋时已出现在王维、李商隐、苏轼等大家的笔下了,比如李商隐在《登郑州夕阳楼》之中就曾有“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的佳句。”1913年郑州改设为郑县,这也意味着郑县作为地名正式从华州区迁移到了今郑州市,此后人们在提到郑县之时更多的就想到了今郑州市。

1928年郑县析出县城改设为郑州市,1952年郑县撤销后分布被并入郑州市和新郑县和中牟县;明镜认为郑州市之得名不仅是沿用了郑州之名,也和其母县郑县以及历史上的郑国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也是为何说郑州之名是由陕西省迁移到河南省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须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