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沟溪流瀑布图(天然山峰溪流景观)

太白顶又名白云山,印恭法师曾作《白云山志》详述太白顶方圆数十里风物。

官沟溪流瀑布图(天然山峰溪流景观)(1)

凌云峰:即太白顶正顶,主峰也。一峰矗立,耸入云端,高出群峰之上,时有烟岚笼罩,白云环绕。登之者,落群山于足底,纵目千里,俯仰大观,唯感宇宙之宽,反觉己身之渺。

凌云峰胜迹二十二:

松月台:主峰东,旁出一峰,其高峻不及主峰,顶平,土石间错,有松多株,杂以野花秀草,甚为清幽。每一登临,令人有依依不舍之状。

凤凰台:主峰南半麓,四围野林拥翠,顶有宝塔,巍然屹立,至为清胜。

张良洞:松月台南崖,洞如观音合掌。乃西汉军师,汉留候张子房修真之所。

真如岭:主峰南脉,即湖北登山之要道。

小淮井:乃真空性禅师所创,水清味甘,众僧饮用,全赖于此。

淮源井:主峰北半麓,石栏四围,清泉一泓。

东塔院:主峰东岭,众塔星罗,形成塔林。

西塔院:主峰西岭,其塔艺术美观,并刻文字诗偈,乃创云台寺慧照明祖之塔也。

小太白顶:主峰西岭,野花闲草,怪石古木,置身其间,疑为仙境神岛,令人留连不忍去。

浣衣池:主峰顶端,人工砌凿,阴雨接水,以便涤浣。

千尺崖:张良洞侧,碧崖壁立,甚为险要。

上天梯:松月台东,石磴高悬,为数百级,乃通良和尚所建。

谈经石:观音殿后门外,昔了桂禅师于此说法处。

喂虎石:峰顶山门外,乃了桂禅师饲虎处。

老虎洞:主峰西北之险崖中,洞深冥暗,寒气刺骨,昔有虎两只常来寺听了桂禅师说法,每遇大雪封掩山径,必出洞自云台寺至保安寺、桃花洞等处,踏践山路,以引行人,后同禅师化去。

观音岩:真如岭路侧岩上有大士足迹。岩下有泉,名甘露,清澈味甘,可供游客之饮。

石鼓:主峰北半麓,有巨石如鼓状。

石壶洞:主峰北半麓,怪石如茶壶状,其缝出泉,可供人饮。

飞玉桥:主峰西半麓,小太白顶水交汇于此,崖险水急,水珠飞扬,喷溅人衣,一石横跨,可通行人。

翡翠岩:主峰西半麓,峰岚障日,有崖险湿,生满莓苔石锈,碧如翡翠,至为美观。

乘云桥:主峰西半麓,每雨后初晴,有云雾涌自谷底,人走桥上,颇似云生足地,状如乘云之奇。

以上皆主峰周围之名胜。

东旭峰:即圆宝垛,形如宝珠,每于旭日东升之际,光射峰崖,如火球一团。顶有盘陀石,昔兰若行者坐此观心处。

晚霞峰:与东旭交臂,一峰崛起,争奇耸秀,每当夕阳反照,彩霞一片,至为奇观。

撑天峰:即香炉垛,与主峰隔涧相望,四面峭壁,直插云表,飞鸟难度,仰首攀登,魂飞胆悸,实为险绝也。

鹦鹉峰:即社庙以上之崇峦,远眺如鸟形,古洞、野兽两涧之水,夹峰而出,水声潺潺,绿波漫漫,可供寻幽探胜之者,临流烹泉煮茗,对峰赋诗焉。

双峰:与鹦鹉隔涧峦对峙,两峰背负嵯岈,崇峦绝献,横观成岭,侧看成峰,洵有因地而异,移步换形之胜。

腊柱峰:与东旭峰遥遥相望,上有危石岌岌,下有密林森森,为云宝寺之屏障。

锦秀峰:即无风垛,位于田王寨西谷,三面峭壁,峥嵘直耸,仅一鸟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缝不足二尺,游人必侧身而进,险隘奇绝,中日战争时,富人戴列山,将其黄白细软,全藏于此,日以支枪看守,当时山中匪盗蜂起,未敢犯此。可谓一夫把关,万军莫前。每适大风鼓山,峰顶灯火不动。古老传说峰有避风宝珠,孤峰岑寂,实为修道良所。深望后贤,乐静慕道。

飞云峰:即田王寨西巅。峰高风紧,云难停泊,每当烟雾至此,总随骤风飞去。

险岫峰:与飞云峰并列,巍然争高,荆棘密布,峭壁悬崖,俯首下视,头晕目眩,崖畔有洞,险不可登,峰顶有井曰“龙池”。其水清澈,深通海底,旱时祷雨必应。

莲花峰:即大淌,自主峰发脉,至此千峰环开,类似青莲瓣瓣,其间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青松碧沼,周匝弥布。中有平原,可建伽蓝,土沃气温,既能耕种,复可植茶,辟之可供百僧办道,僧能自耕。

留云峰:运输机宝寺左,每于清晨,云白如棉,盘泊峰头,时开时合,顷刻万变,观之甚乐心目。

月明峰:与留云高低相望,每于月明之夜,月挂峰头,辉耀林壑。

玉皇峰:即玉皇顶,峰高且尖,上有伽蓝殿宇,下有青松宝塔。

狼牙峰:自田王寨山脉西伸,层峦叠嶂,诸峰参差,状如狼牙。峰间有处,名陈灯炷,茂林修竹,极为清幽。道心之士,宜于此结茅舍养道。

龙珠峰:与狼牙交臂,二峰高耸对峙,中一小峰如珠,士人呼为二龙吸珠。

宝冠峰:于盛家寨后,一峰耸峙,宛似毗卢佛冠,愈看愈肖。

定慧峰:位老王寨南麓,细草杂花,遍地弥布,昔有月霞高僧习定于此。

挺翠峰:水帘寺之后岭也,左榜松云溪,右连瀑布,青松葱葱,鸣泉历历,野林杂花,潇湘满目。每至秋高气爽之日,登临其上,清朗之气扑人眉。印恭诗:召召真堪奇,耸耸依天碧,下兼松云绕,上带瀑布飞。

洞岩

般若洞:东塔园财岭,高爽明洁,可供隐居,古人于此修般若因名。

道人洞:真如岭东谷,口狭隘,洞内冥暗险森,乃精魅之穴也。

仙人洞:摩云垛下,清水寺右,乃真空直性禅师藏修处。

鬼谷子洞:马鞍桥南崖,伟说战国王禅,栖此修真,洞长半里,可容千人。昔日军陷随州,炮声震耳,印恭法师曾随其先父来此洞避乱,正值隆冬酷雪,野居峦民,多饥冻而死,而印恭法师全家无恙。洞有大蝙蝠如伞,每至夜阑人静,飞出觅食,此亦奇观也。

风洞:与鬼谷隔岭对峙,洞口西向,内干燥,可以养道。一九五八年秋,印恭法师曾栖此学。

朝阴洞:位鬼谷洞西崖,上下绝壁,人莫能至,洞口常现兽迹,虎豹居焉。

秘虎洞:莲花峰南畔,洞有崩崖叠成,高阔如舍,有泉自石罅缓缓流出,形成小溪。洞顶土石间杂,生以奇花异草,门前平坦,可以垦植,幽居养道,生计无乏。

娘娘洞:留云峰下,洞口藤蔓掩蔽,其内阴湿不平。

云雾洞:位于田王寨,险岫峰峭壁间,常有烟雾山岚封掩洞口,内黑暗,且寒气逼人,实妖魅之宅,不可居人。

隐真洞:位于鹦鹉峰崖畔,怪石垒集,古木丛生,有巨石屏障洞口,极为秘密,所惜无水,不能幽居藏修。

华严洞:位于在盛家寨西北隅,危崖层叠,羊肠可通,甚为幽秘,是了清禅师修华严法界观处,因尊人而名焉。

观音洞:即破石窿,位于小太阳池,是近代传虚上人修净业处。

水帘洞:广二丈,深丈余,高朗明洁,形如屋舍,有溪流自洞顶而下,雨则洪涛奔吼,大似银河倒泻,响震山谷;晴则飞瀑万缕,状如霏玉喷珠,帘幕低垂。涧中古木怪石,含烟带翠,游者登之,顿觉尘氛尽涤,俗虑冰消,易生修道之思。

牌房洞:小太白顶北半麓,立石数丈中空,如牌房形,有苦行道者隐修此岩,饥餐木叶,渴饮涧水,然后化去。

大佛洞:即大洞,在凌云峰后谷,淮源溪上,野柳成荫,山桃似锦,与毛遂洞险溪对峙,极为清幽,自古高僧与慕道之士,多藏修于此,溪旁有土地可种,不乏生活。

毛遂洞:与大佛洞隔流相望,亦道者藏修之所。

朝阳洞:位于马家岭南巅,洞口东向,明爽朝阳,可以居人。

魏仙洞:茶叶园西峰,其洞依峰西涧,花木掩映,藤蔓缭绕,十分幽静,游者至之,顿感别有佳趣,动隐居之想。骨有龛灶旧址,看来曾居人焉。

桃花洞:乃普化寺诸洞之总名也。东西岩窿对峙,群洞森列,深邃虚阔,出自天然,自古皆有僧伽憩此修行圣道。实乃养静者之福地。其胜迹搜为十六:

罗汉洞:寺东崖,内分三层,长数丈,高亦倍之,门面溪水,野树长林,掩映岩前,滴水烟岚,出自岫顶,盛夏无署,凉爽宜人。游之者,令人厌尘劳之苦,慕清虚之乐,易生道念。

法华洞:位罗汉洞中层,乃传应和尚礼妙法莲华经处。

古佛洞:位罗汉洞上层,慧静真祖在日曾设然灯古佛像于此。

锣鼓洞:由罗汉洞左崖,拾级而登,小洞排列,如蜂房然,悬岩百尺。

文殊洞:位于寺后西崖,面对碧涧殿宇,潇湘满目,炎夏至此,暑气全消,其景至为青胜。

桃源庵:即桃园,在寺上首东岭之畔,野林四布,清泉一泓,至为闲寂,乃昔传贵禅师于此敛迹修禅处。

滴水岩:亦名玉冰岩,在寺下桃花溪右,有水自峦顶下注,经峭壁分散为滴,清而且洌,冬则变为冰花,白如琉璃,至为美观。

拥翠岩:与玉冰岩相接,野林蔽天,秀草铺地,游客到此,悠然怡怀,令人自生隐居之想。

黄龙潭:桃花溪中,涧水涟漪,清澜碧秀,澄如皎镜,悦人心目。

黑龙潭:由黄龙潭下走百步许,深涧峭绝,飞流悬瀑,石崖壁耸,水色青黑,内有洞穴,深难穷底,龙所居也,炎旱时农民至此祈雨辄应。

仙人摆布:沿桃花溪而下,溪谷盘折,漳石崎岖,水激成花,白如素布,弯曲奔泻,似摆布然。

青龙潭:由仙人摆布再下,山势如削,水急似箭,漳底有潭,深不可测,其水碧绿,中藏灵物。山海经云:“深山大泽,必产龙蛟。”

狼洞:位于青龙潭右岭崖畔,洞由乱石堆成,弯曲口小,人难入焉。

和尚洞:桃花洞西岭,榛莽塞道,人迹鲜至,古有高僧于此匿迹习定,后得道证,时人因纪念而名焉。

穿山洞:由石佛寺溯流北上,茂林密布,一岑如壁,有洞曲折,东西皆口,谷风从洞穿过,凉气逼人。

西朝阳洞:与穿山洞隔涧相望,碧树清流,极为幽寂,自古多有修士藏修于此。

此上十六古迹皆属桃花洞周围之名胜也。

龙凤岩:摩云垛西畔。乃昔真空禅师与其胞姊藏修之处。其姊结茅岩下,师栖洞中。

月儿岩:位于田王寨东南隅,碧岸万仞,从谷底直与岭齐,俯自视之,令人不寒而栗。

凤尾岩:莲花峰北崖,层崖千尺,直入云影,乃昔外道于此舍身处。(亦名舍身岩)

鹁鸽岩:莲花峰西崖,岩下窝坦,有林有泉,气温避风,可供清修。

飞花岩:位于玉皇峰北崖,每至春残,风飘落花飞舞岩前。

晏坐岩:位于锁云溪上、腊柱峰下,乃昔兰若行者结茅峰下。

溪潭

野兽涧龙潭:由云宝寺顺流而下,谷壑险陡,水势渐大,野兽、古洞诸涧之水,争汇于此,两山耸峭,巨石崚嶒,汹涌崩注,碧波荡漾,有龙潜焉。

柳林涧龙潭:由龙潭寺逆流而上,两岸悬岩耸峭,溪谷盘折,石磴险危,望之令人毛骨悚然。涧底巨石亘谷,绿波弥漫,石有洞穴,龙所居也,旱天祷而辄应。

雪花涧响水潭:玉皇峰下,水自高崖奔注,悬如白链,下有深潭,底有洞穴,潜藏灵物。(据佛经云,凡瀑布之下,皆有洞穴,或现龙窟,或通海眼,或现洞天,住诸应真。)

四道河龙潭:刘湾下流,两岸大石盘礴,激流清泉,淙淙流注,内有石穴,龙鱼潜焉。

田王寨龙池:险岫峰顶,池底有石罅,深通海眼,每于阴晴,池罅必吐纳云雾,笼罩峰颠。

淮源溪:即老板沟。源出主峰之北,滃然一泉滚滚向东,与诸涧合会成淮河流域。

湘子溪:源出莲花峰北。

东、西刺沟:源出主峰凌云峰北。

梅花溪:源出东旭峰东,悠悠如青龙趣壑,至挺翠峰化为帘珠飞瀑。

松云溪:源出东旭峰北,至水帘寺与梅花溪交汇。

八道河:源出田王寨,飞云、险岫二峰之间,此皆山北溪流,属淮河流域。

桃花溪:源出撑天、凌云二峰之间,然流出谷口,折而西逝,属长江流域。

访贤涧:亦名八访沟,源出凌云峰南,是汉高祖刘邦访张良处,水向西南,归于汉水。(张良归隐后,汉高祖率文武大臣八人至此造访)。

佛陀涧:源出凌云峰西,至新城复与诸涧合流。

柳林涧:即访访贤等诸涧之合流,经大龙潭与陀涧交汇。

雪花涧:源出定慧峰, 玉皇峰,形成悬练瀑布。

古洞涧:源出马鞍桥,历社庙与野兽等诸涧汇为一流。

锁云涧:源出东旭峰南,经云宝寺与野兽等诸涧汇为一流。

野兽涧:即古洞、锁云等诸溪交汇处,入大龙潭,此处古涧碧流,绿树丹崖,杂花异草,被涧缘壑,游人至此,可汲泉煮茗,临流赋诗,清幽之胜,真令人乐而忘归。此皆长江流域也。

异石

说法石:在淮源溪,大洞与毛遂洞之间。石纵广丈余,高二尺,方平,溪水环,满生莓苔石锈,状如碧玉,奇而且美,乃昔了尘禅师趺坐此石与月霞高僧演法处。

荞麦石:在山南雪花涧荞麦石村右,其石三楞,上尖下阔,如荞麦状。

马蹄石:在天心庵下流,盛家寨右谷,马蹄如碗,深陷石中。

磐陀石:东旭峰顶端,大石圆平,古昔有僧于此趺坐观心思道因名。

晒谷石:东旭峰左岭,有石广博数丈,且平,相传古有仙人于此晒谷。

猴凳石:悬在田王寨险岫峰北崖之险壁间。

梅兰石:在莲华峰北崖,大石方平,梅兰夹生,登之清香之气扑之鼻孔。

鹰子石:飞云峰峭壁上,石自壁崖裂出,似鸟,望之似老鹰爬壁。

戒台石:险岫峰北麓,纵广二丈,上窄下阔,两层重叠,宛如比丘台状。

山寨

田王寨:横跨飞云、险岫二峰之巅,寨墙重叠,雄固峻拔,内有金銮殿之遗迹。传说元、明间,农民义领田王,据此抗暴,寨名安和,建于元,颇有考古价值。其中古迹甚多,竟为荒榛所没。土地肥美,若国家于此造林,必能绿化,百世之后,材木不可胜用,僧若于此筑庵修道,亦佳所也。实因此山,有樵可采,有泉可汲,有土可耕,有寨防险,可谓世外之桃源矣。

盛家寨:与玉皇峰险涧并峙,厥名仁寿,同治三年为避太平天国战乱所创,盛氏祖墓在焉。印恭法师孩提时,曾随家严入中扫墓,睹其幽寂,颇感兴味,此初与山水相期也。

老王寨:与主峰凌云臂,其迹更为古老。

天锅寨:亦名摩云垛,与撑天峰遥相对峙,是农民为避乱而设。

小寨:凌云峰之支脉,亦农民为避乱所设。

放马场:东旭峰南,本从主峰发脉而东,至此山势环开,水田百亩,乃云宝寺之寺产,盛氏所施。古传田王有马千匹,于此牧马。

宝塔

慧照明祖塔:在小太白顶西塔园,其塔雄伟,上刻祖迹诗偈,颇有文学价值。

海雷铎祖塔:摩云垛下,清水寺左岭。

海学参祖塔:虎山朝阳寺门前谷中。

马喝奈祖塔:虎山朝阳寺西北麓畔。

了明和尚塔:虎山朝阳寺六前谷中,此塔与参祖塔相邻。

了尘和尚塔:龙潭寺左岭,柳林涧北塔坡。

了清和尚塔:盛家寨后谷,天心庵左岭。

崇山寺诸塔:茅庵门前柳林溪畔。

东塔园群塔:主峰东岭,众塔林立,良公塔居中,诸塔围绕。

通良和尚塔:东塔园中央,极为艺术,乃摹印度塔形而建。

真宝和尚塔:刺沟竹林中。

玉峰宝塔:玉皇峰前岭畔。

云宝寺塔:寺右锥子洼。

龙兴寺塔:寺左溪畔。

大普同塔:主峰南上半麓,保安寺前凤凰台顶,是真空禅师所建,另有两塔,一在台前,一在台左,塔上无文字可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