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滩非遗项目(斗门滩涂竞技国家级非遗)

有着240多年历史的珠海斗门“传家宝”——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昨日再度吸引广泛关注。昨日下午,珠海市斗门区第六届民俗文化展暨第八届装泥鱼比赛·织鱼笼比赛在乾务镇网山雷蛛村江湾水闸旁举行。12名五山中心小学学生、12名乾务当地村民通过比赛方式,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的魅力。比赛分为编鱼笼和装泥鱼两个环节。

黑龙滩非遗项目(斗门滩涂竞技国家级非遗)(1)

装泥鱼

眼明手快,12名“装泥鱼”高手过招

13点40左右,“装泥鱼”比赛正式开始。12名当地农民滩涂上激烈竞技,按照比赛规则,参赛选手在规定的一个小时里捕捉泥鱼,以收获数量的多少排列名次。

此时,潮水已经退去,数百平方的滩涂显露出来,湿润的泥浆中隐约可见一条条泥鱼显露出的行迹,此时正是“装泥鱼”的最佳时刻。

12名选手迅速穿上蚝袜,扛起泥板,手提鱼笼、鱼篓奔向滩涂。

他们把鱼笼挂在泥板前的扶手上,左脚踩着泥板,右脚用力后蹬,泥板像雪橇般划向远处……

黑龙滩非遗项目(斗门滩涂竞技国家级非遗)(2)

“准确找出泥鱼洞是关键。”经验丰富的“装泥鱼”高手不时弯下腰,眼明手快地把鱼笼放在观察好的泥洞口,然后将笼尾折起,用泥压上,等泥鱼“自投罗网”。

收笼时,他们按原路收回自己放的鱼笼,洗掉泥浆,打开笼尾将泥鱼倒入腰间的鱼篓。

经过一番比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力压众人,选手吴学明捕获的泥鱼最多,获得第一名。

据悉,活动由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斗门区文化馆、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旨在擦亮“装泥鱼”大赛品牌,展示近年来保护成果。

近年来,该区通过设置非遗传承基地、培养年轻骨干、在校园开设织鱼笼课程、参加对外展示活动等措施,积极推进“装泥鱼”习俗传承和保护工作。

黑龙滩非遗项目(斗门滩涂竞技国家级非遗)(3)

织鱼笼

竹子变鱼笼 最快21分钟完成

“装泥鱼”,先要有鱼笼。编鱼笼环节分为学生组和成人组。

此次织鱼笼比赛对时间和成品均有明确的要求:编织鱼笼的技法一律采用传统的六角编织法,疏密均匀,一个鱼笼长18-20厘米,直径7-8厘米,比赛时间为30分钟。

学生组的12名学生都来自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

别看他们年纪小,但编鱼笼的技术丝毫不含糊,一根根竹篾在学生们的巧手下,鱼笼便逐渐成形。不到26分钟,11号小选手陈静文就率先完成鱼笼的编织,获得学生组的一等奖。

黑龙滩非遗项目(斗门滩涂竞技国家级非遗)(4)

而成人组的比赛气氛更加激烈。来自乾务镇虎山村的12名选手,平均年龄近60岁,年龄最大的78岁,编织鱼笼均有几十年的“功力”,他们从开竹篾开始,展示完整的编鱼笼技巧。

开篾、编扎倒刺、编制笼身、封口,一气呵成。其中,最有看头的要数开篾环节。

只见竹片在他们手中上下飞舞,小刀东一划拉西一划拉,就像变魔术一样,青绿的竹片“幻化成”五毫米宽、一毫米厚的细竹丝,令人大开眼界。

经过激烈的竞逐,最终3号选手黄炳富仅用21分30秒就编完了鱼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力压众人,获得第一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治家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治家

通讯员:阮姗姗、黄琪、吴梓昊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