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

我国古代登记制度森严,一个人的门第、血统、民族、职业直接决定了此人的未来发展。

在古代,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或其他从业人员,被称作“伎”,属于社会等级中的末流。通常来说,隶属于这一阶层的底层人士,只能世代从事单一的行业。

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1)

乐户,便是古代“音乐人”的统称,这些底层人士以音乐及舞蹈为专业。从事这一行业的,绝大多数都是罪人的后代,亦或是走投无路不得不以此谋生的老百姓。

东周时期礼乐盛行,然而虽这一时期的“礼”与“乐”可以并驾齐驱,也只是局限在宫廷之中。这里的“乐”仅是在庄严场合所演奏的音乐,并不包括娱乐大众的歌舞表演。

所以,相比于服务于天子诸侯的乐工,在民间谋生的乐户十分悲惨,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任人欺辱。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封建之末的清朝,后世对戏子伶人的偏见大抵始于此时。

为了方便管理,所以当时的政府会将所有从事乐工的人编入“乐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户”意义比较宽泛,不但囊括了以音乐谋生的从业人员,也包括了陪酒卖笑以色娱人的性工作者。《魏书》有云:

“有司奏立严制,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脏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被编入乐籍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些人的地位几乎与奴隶等同。所以,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受到毒打、性压迫实属司空见惯。

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2)

之所以统治者会专门将最卑贱的群体编入乐籍,多半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警示于人。告诫那些意欲不轨的大臣,一定要乖乖听话,否则就有你受的。胆敢违抗圣命,非但你要遭殃,连你的老婆女儿都要跟着倒霉。

到了隋唐时期,发展了数百年的乐籍制度逐渐趋向完善。乐户被细化成很多种,女伎便是其中的一种。女伎(妓女)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期,但这一行业的崛起,还要得益于唐朝的经济繁荣。

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3)

在经济的驱使下,女伎被划分成多种类型,地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宫伎、官伎、营伎、家伎、私伎、市井伎。

宫伎的地位最高,她们的服务对象自然是皇帝或达官显贵。自古以来,能够吃上“皇粮”的,地位都要比别人高出一截,连伎都不例外。宫伎的地位可以说是乐户中最高的,她们的服务对象相当高端,如果能讨得皇帝开心,还有可能被放出宫外嫁做人妇,恢复正常人的身份。

比宫伎的地位稍次的,便是官伎。官伎隶属于地方政府,其吃穿用度由地方财政出钱。她们的工作同样轻松,每逢官僚有应酬,她们便会出场表演歌舞。如果哪位官员有生理上的需要,官伎也没有拒绝的资格。比起接下来的几种伎,官伎所处的环境已经非常不错了。在她们年老色衰时,地方长官也会大发慈悲,允许她们回乡找户老实人成亲。

营伎,可以说是所有伎之中地位最特殊的一个。虽然,她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官府买单,但她们的服务对象却是特定的。对于她们,地方长官享有绝对的支配权,也可以命令她们伺候一些乡绅富豪。

家伎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她们更像是一种交易品,在达官显贵之间流通。每逢大型宴席,总会看到家伎的身影。她们的身份其实与私伎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私伎属于个人,而家伎属于家族罢了。严格来说,她们的地位甚至连财产都不如,不但她们的地位比较低,连她们所生的子女都不具备人权。

至于闹市之中的市井伎,基本已经脱离了“伎”的范畴。因为她们安身立命的资本并不是某项技能(其他层面的伎起码擅长歌舞),而是纯粹的肉体。不论是清朝时期的“八大胡同”,还是几年前被取缔的“东莞美女”,其前身就是市井伎。相比于前面的几种伎,她们虽然地位最卑贱,但工作内容却最简单,用最简单的方式让男人生理愉悦即可。

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4)

说起市井伎的兴起,大约要追溯到唐朝中后期。在安史之乱之外的时期,唐朝还是相当富足的。万国来朝的世界地位,使长安变成了一座常年人满为患的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自然促成了各种物质的刚需。原本乐户所隶属的教坊是受官府管理的,但随着风气的开放,官府针对市井伎的管理也愈发宽松。

客人只要能拿出一笔钱,就能与这些轻薄的女人共度良宵,发生肉体关系。《北里志》记载:“兼以售色,多有客人留宿一夕或数日,盘桓日久耗尽资产者不胜其数。”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这一时期的市井伎与现代的妓女有本质上的区别,她们虽然也做皮肉生意,但却仍是以琴棋书画等技艺为主的。

之所以为了金钱而消耗自己的青春,是因为她们想在有生之年攒到一笔数量可观的银两,然后用这笔银两疏通关节,早日让自己的身份变成正常女人,是为“从良”。或许有人会问,这些市井伎在风尘中摸爬滚打一生,即便从良也难以抹去肮脏的过往,何必要多此一举呢?要知道古人素来遵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即便是这样的女人也想嫁人生子,且不愿意让自己的后代仍保持着乐工的身份。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时期,“伎”与“妓”之间的界限已经不明显了,甚至这两个字在某些非官方场合可以混用。或许在时人眼中看来,从事这一行业的女子大同小异,不论她们出身何处,总归要成为任男权主义者凌辱的对象。所以,是“伎”还是“妓”并不重要,她们卖笑卖艺卖肉的本质是不变的。

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5)

说来说去,为什么古人对从事音乐、歌舞事业的从业者抱有如此大的偏见,将她们与从事皮肉生意的人归为一谈呢?

想要剖析这个问题,就得追溯到农耕文化的起源。

我们知道,自从农耕技术来到中国以来,劳动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光荣的事。何止是乐工,哪怕是商人都曾在许多朝代遭到鄙视。因为,从事劳动生产的人能直接且直观地增加农耕经济,艺人不会来到农田里从事生产,也不具备创造收益的手工艺。相比与商人,她们对物资的流通与交换毫无作用。

非但如此,艺人生存于社会,她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消耗其他生产者提供的物资,显然这是与农业社会的发展相悖的。至少,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会喜欢这种不劳而获的群体,“为生民立命”的士子,也会对这一群体抱有偏见。即便在有些朝代,文人雅士喜欢出入风月场所,并以此为荣,却根本不能说明该朝代伎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曾带着有色眼镜看那些古代名妓的故事,这便是根本原因。

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6)

当然,生于现代的我们已有了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艺人的优势能够快速传播出去,所以艺人获得老百姓的认同也是理所应当的。不过艺人得到认同,并不代表妓女得到认同。现如今的艺人,已脱离了“伎”的阶段,这一群体无需出卖肉体和灵魂博人一笑,所以相比于古代的伎自然更值得尊敬。

至少,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乐工(或类似的职业)想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获取知名度,途径只有一条:与社会上流人士结交,并以此拓展自己的关系网。故此,古代的艺人往往趋炎附势,谁钱多,谁权力大,他们便会向谁靠拢。所谓“戏子无义”,可以说是对这种现象最精确的剖析。人都有趋利性,只不过古代艺人的这一特质更加明显了。所以“戏子无义”说的并不是古代艺人的品质问题,而是戏子群体因时代而产生的共性。

时至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艺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比古代高了不少。在物质方面,艺人可以给普通人带来正确的价值导向,起码那些电影、音乐能让老百姓身心愉悦。现代的艺人能将自己的作品卖出成百上千万的天价,亦是因为他们创造了相应的价值。放到古代来看,这种仅凭一首歌就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况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在精神层面上来看,现代大多数人吃穿不愁,反倒是对文娱的需求与日俱增。

所以,艺人填补了社会需求。

建国初期青楼老鸨(伎女什么时候成了)(7)

站在那些“歌迷”、“影迷”的角度来看,他们或感动于艺人的人格魅力,或折服于其艺术,自然会对其推崇备至,这也直接让艺人的地位水涨船高。显然,与那些只能服务于固定群体的古代艺人相比,现代的艺人更加纯净,也更加高尚。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妓”的发展》、《资治通鉴》、《魏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