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阅读百科篇(今日阅读分享重来)

每日阅读百科篇(今日阅读分享重来)(1)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贾森·弗里德和戴维·汉森。他们是美国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 37signals

的联合创始人,而且都是程序员出身(这才是最重要的),崇尚用极简主义的风格来设计软件和管理公司。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两位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验出发,为我们展示了在创办和经营一家企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相关经验。全书以清单体排列,由几十篇短文构成,每篇短文都是一个经营要点。本书多次登顶美国和英国的管理类图书榜单,畅销全球。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思想只有两个字: 简单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创办经营一家企业,你不需要成为工作狂,不需要大量招兵买马,更不用把时间浪费在会议和规划上,甚至可能不需要一间办公室。你只要抓住“赚钱”这个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目的,做好自己最该做好的本职业务,从一切方面尽可能地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你的公司就能变得更加成功。

前言

本文主要记录书中精髓: 追求简单和效率,是让一家企业变得更赚钱的最好方法

很多企业管理类的书里都会大谈特谈制订商业计划,分析竞争形势,寻找投资人等等这些事,但是本书可不是这样。翻开本书的第一页,它就说了,“如果你要找的是那样的书,那就把这本书放回书架吧”。这本书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书,也不会教给你那些传统的商业知识。实际上,这本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理念上讲,都算是相当另类的。比如这本书的排版就很特别,书虽然有200多页,但全书是以清单体排列的,由几十篇短文构成,每篇短文都是一个经营要点。而且每个要点大多只有一页纸,并配有一整页的插图,所以每张纸的正反两面都自成体系。

美国科普作家凯西·西拉看过这本书之后给了一个很幽默的评价,“我必须努力克制住把每一页书都撕下来贴在墙上的冲动”。除了排版,本书作者的经营理念也特别不拘一格,他们认为经营一家企业的方法可以非常简单,传统的经验也可以完全是错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定义,一切都可以重来。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是:Rework——重来。

本书一开始就指出,这本书的目标受众,不仅仅是企业家或者创业者,所有梦想着有自己事业的人,比如职场白领、失业者或者艺术家,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灵感。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只有两个字:简单。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创办经营一家企业,你不需要成为工作狂,并不需要大量招兵买马,更不用把时间浪费在会议和规划上,你甚至不需要一间办公室,只要做好自己最该做好的本职业务,你的公司就能赚钱。

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作者的口气还挺大。作者之所以有底气来写一本这么与众不同的商业管理书,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功的创业经历。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贾森·弗里德和戴维·汉森,他们是美国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

37signals 的联合创始人。两位作者都是程序员出身,而且崇尚用极简主义的风格来设计软件和管理公司。这本书里介绍的商业管理经验,也都是这两个人在创办

37signals 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所以也有着鲜明的极简主义风格。

大部分读者可能对 37signals 这家公司不太了解,这很正常,因为这本书出版时 37signals也只有16名员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制作一些网站上的应用程序。但公司规模小并不意味着实力弱,毕竟,全球有超过300万人在使用他们的产品。37signals创办近20年以来,美国无数的互联网公司建立又倒闭,但 37signals不仅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而且每年都能盈利好几百万美元,所以作者觉得自己的公司还算成功。当然了,作为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他们在这本书里提出的管理经验适合他们自己,如果推广开的话,对小型的创业公司 可能更适用一些。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本书到底介绍了些什么不一样的经验吧。整本书虽然由好几十篇相对独立的短文组成,但是根据内容可以分成四个方面,我就来按照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来介绍这本书。

第一个重点, 公司文化 方面,计划、会议、工作狂和规章制度,看起来都很有用,但实际上可能是效率杀手。

第二个重点, 公司规模 方面,小公司并不只是一块跳板,小公司本身就可以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第三个重点, 人力资源 方面,要控制员工数量,放慢招聘步伐,这样每个人才能独当一面。

第四个重点, 外部关系 方面,坚持主见,不模仿不盲从,面对对手和客户时才能占据主动。

第一部分

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从公司文化方面来分析企业,计划、会议、工作狂和规章制度,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有用,但实际上可能是效率杀手。

所有公司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那些号称为了改变世界而生的公司就另说了),公司的一切也都要为赚钱而服务,公司文化作为公司宏观层面的理念,自然也要做到这一点。现有的制度和规范要是不能帮助公司赚钱,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不管它有多么地完美。作者认为,只有简单和效率才是王道。作为一本观点不拘一格的商业书,作者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几个看似必须,但实际上会拖累公司效率的现象,我在这里给你讲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分别是:计划、会议、工作狂和规章制度

先说 计划 。不出意外的话,几乎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经营计划,但是作者认为, 计划就是瞎猜,预估的都是垃圾。你会不会觉得很意外?作者的理由是这样的,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不能掌控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群体等等都是不可控的因素,而制定计划会让人感觉自己把握住了某些东西,但实际上根本就不现实。比如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本来说去楼下超市随便逛一下,可是一回来却发现过去了俩小时;或者本来打算花俩小时采购商品,可实际上二十分钟就搞定了。人连这种小事儿都估算不准,更别说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计划了。作者认为,不做计划不代表无视未来,预防练是有必要的,没人喜欢看篇幅庞大的计划书,长篇大论的计划只会放在柜子里吃土。有这精力还不如做好眼前的事情,找到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然后行动就行了。

作者批判的第二个现象是 开会开会会降低效率,因为会议能传达的信息量一般不多,而且很多时候7分钟就能说完的事,总是被会议拖到半小时以上。毕竟,没人会订一间7分钟的会议室。随着开会时间的增加,会议的成本就高的吓人,比如一个1小时的会议如果有10人参加,那时间成本实际上就是10个小时。你可以想想,开这种会真的值么?所以作者说会议有毒,会拖累工作的效率,就算要开会,会议时间也应该被严格控制 ,开始后就直接切入主题,而且 最好还别去会议室,就在出现问题的地点开会。这些方法可以抓住事情的本质,大大节约每个人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个再来说说 工作狂 。作者也在书里批判了他们,这可能也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不少人都觉得企业里有工作狂是个好事。但作者认为,工作狂的文化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特别蠢。因为工作狂们看似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其实制造的麻烦更多。比如他们总是用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结果只能折腾出一堆不实用的方案。而且在工作狂扎堆的环境里,就连按时上下班好像都成了一种无理要求,这会让其他正常工作的员工士气低落,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低效率地加着班,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作者批评说,工作狂们不是英雄,他们做的更多的只是浪费时间 。 作者推崇的是按时上下班,下班时间一到就准时放人,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工作时间,而是工作效率。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生活,当他们家里有事时,就会努力在办公时间内把活儿干完。而且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作者还建议一定要按时睡觉。偶尔一两次熬夜没什么问题,但要是长期熬夜,问题可就多了去了,比如人的工作效率会降低,同时缺乏创意,士气低落,还会容易情绪失控。总之,作者坚决反对工作狂文化,因为工作狂只是表面上的努力工作,实际效率却很低

作者批评的第四个现象是 规章制度 。他们认为,规章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组织机体上的伤疤,也是 官僚主义产生的温床。如果某个员工做错了事,告诉他不要再犯就行了。比如有个新来的员工穿着短裤来上班,那老板最好的做法,就是告诉这个员工下次别穿成这样就行。要是着急就这件事制定规章,那就是对个人过失的集体惩罚,真没那个必要。只有一件事重复发生时,才需要为此制定规章制度。

以上就是第一个重点,说了这么多,作者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文化要为企业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赚钱服务,这就要求企业提高效率,集中精力做真正有意义的事儿。计划、会议、工作狂和规章制度,看起来是一家成功公司的必须要素,但实际上却往往会给公司的效率拖后腿,所以如果它们真的降低了效率,那公司管理者一定要敢于抛弃 。总之一句话, 提高效率才是王道

第二部分

作者认为,37signals 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保持高效,在创造出相对较多利润的同时还能保持一个比较小的规模。而 37signals

的小规模也是作者很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所以接下来的第二个重点讲的就是,公司规模方面,小公司并不只是一块跳板,小公司本身就可以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企业的经营者们可能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公司有多大?一般来说,经营者说出的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得到别人的夸赞。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把扩张当做奋斗目标,大就一定好吗?作者觉得可不一定。举个例子,扩大招生规模、在全世界到处开分校,这种做法并不会让哈佛和牛津变得更伟大。所以同样地,更大的规模也不一定会让一个公司变得更强大。也许一个公司的最佳规模就是5个人,也没准是一个人加一台电脑就成。作者觉得,创业者不要一开始就给公司设立一个目标规模,而是要找到合适的目标定位 。对求职者来说也是一样,要知道 就算是小公司,同样也可以很伟大 。 比如 37signals自己就是这样,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能拥有300万以上的客户,作者认为这样的规模就够了,所以没有必要再扩大自己的规模。再比如著名的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也只有几十个员工,每年却能实现几千万美元的利润,而且他们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广告行业的格局,让整个报刊行业的竞争对手失去大量客户。所以对很多公司来说,真没必要一定去追求大规模。当然了,很多公司的特点决定了它们确实需要比较多的人手、比较大的规模,比如外卖和快递行业,但这不是问题,只要符合自己公司的真正需求,大或者小都是好的。作者只是想提醒经营者,做公司确实没必要一味地追求“大” 。 而且,应该在创业初期就规划好公司的规模。很多创业者都会面临资金问题,而要想获得足够的种子资金,可能就需要借助外部投资。作者认为,如果创业者创办的是一家工厂或餐厅,那确实有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比如租赁场地,购买设备。但今天大量的服务型公司,资金门槛其实非常低,比如咨询、软件、平面设计公司等,这些公司本身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如果创办的是这种公司,作者建议那最好别用别人的钱。作者总结了不少原因,比如最直接的,融资会稀释你的股份;还有投资人的那种“套现离场”的想法,会毁掉你创建伟大公司的梦想。总之作者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花别人的钱看似轻松,但都是有代价的。一句话,能不融资就千万别融资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不融资说得轻松,那我要租办公室,买办公设备,给员工发工资,不融资哪儿来的钱啊?作者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公司的需求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比如企业经营者可能不需要雇10个人,3个人也能应付;可能不需要一间大办公室,在家办公也行;可能不需要会计,自己用软件记账也不错。37signals

就是这样,它刚推出第一个产品时,连办公室都没有,员工们只能和别人共用办公室;他们也没做广告,只是通过在网上分享经验来传播自己,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公司的发展。而且作者认为,外部条件受限其实也是一种好事,因为有限的资源能激发你在现有条件下的创造力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只有波音737这一种型号的飞机,这就意味着,公司的每一个飞行员、空乘员和地勤人员遇到的问题,都只可能是一个机型上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能为航空公司的所有航班服务,而且所有飞机的配件都是通用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和运营难度。所以西南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特别低,赚的钱却不比别人少。你看,条件受限反而成了好事了。 公司规模不仅仅指的是公司的大小,也包括公司的业务种类。作者相信, 把一件事做好要比同时做一堆傻事要有意义得多,所以对公司来说,能把自己的主业做好就不错了,没必要参与太多的副业。著名大厨戈登·拉姆齐在他的书《厨房噩梦》中就提到,在失败餐馆的菜单上,菜品总是太多。所以拉姆齐到一个餐馆工作时的第一步就是删减菜单,然后把剩下的菜品做成精品。公司的业务也是这样,专注做好一个业务比把一堆任务都做得马马虎虎要有意义得多。而且,公司事业的核心原则应该是不会随时间改变的,比如日本汽车厂商追求的核心原则是可靠性、性价比和实用性,人们对这几点的追求不会改变,再过30年也一样。37signals的宗旨是简洁易用,放到10年后也不会有人说“哥们,我觉得软件还是难用一些好”。

上面就是第二个重点,这部分作者的主要观点, 不是反对扩大公司规模,只是说不要一味地追求扩大规模,有什么样的条件做什么样的事儿。要是能把业务做好,把钱赚到手,那小公司本身就可以很伟大,追求简单和效率的原则又在这里得到体现。小规模不是所有公司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跳板阶段,有时候它也是公司发展的最终和最佳形态,可别掉进越大越好的怪圈里。

第三部分

说完了比较宏观的公司文化和公司定位,作者还为我们分享了一些更微观的操作经验。下面我们来说第三个重点,在人力资源方面,公司要控制员工数量,放慢招聘步伐,这样每个员工才能独当一面

其实这个部分里作者提到的控制员工数量,也算是公司规模的一方面,但因为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讲述人力资源方面的经营经验,所以我们在这儿就把员工规模的内容也一并说了。

就像扩大公司规模一样,很多公司也特别喜欢招很多员工,更多的人既能分担更多的活儿,也能让老板觉得有面子。但作者认为,公司招人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为了解除过多的工作带来的痛苦。如果公司能用一套软件或者更好的工作方法来完成任务,那就可以不用招那么多人。作者的亲身经验是,招人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因为工作太多,给你带来了长久的压力,甚至让你的工作质量下滑了,这时才是公司真正应该招人的时候

就算公司真的需要招人了,那老板们还应该注意, 招人的速度别太快。作者举了个例子,假如你去参加一个都是陌生人的酒会,你是不是会只谈一些无聊的八卦,而且会有意识地回避严肃或有争议的观点,只有在老朋友或者熟人的聚会上时,你才会毫不保留地说出你真正的想法。所以如果一个公司在短时间内招了太多人,那给员工们的感觉就特别像是进入了一个都是陌生人的酒会,人们一团和气、互不攻击,看起来好像很融洽,但结果却是,没人好意思站出来指出他看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公司的效率又从何谈起呢?所以作者才说,放慢招聘的步伐很有必要。

不过,光控制员工数量和招人的速度可远远不够,人力资源方面的另一个重点是要知道该招什么样的人。这就需要问一个问题了,判断员工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你可能会回答,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是这么说,那可正好撞到作者的枪口上了。先说学历,作者觉得学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象牙塔外面的聪明人多得是。作者统计,美国500强企业的CEO 里,有90%都没有在常青藤学校接受过本科教育,但你能说这些 CEO 水平差吗?肯定不能。

再来看工作经验,很多公司特别看重这个,动不动就要求,比方说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实这真没必要。员工确实一般都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来养成工作习惯,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但这段时间之后,成长曲线其实就趋于平缓了。作者认为,有6个月的工作经验和有6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他们之间的差距一般不会大

。因为真正干得好的人,几个月就能轻松上手,而没有天赋的人,干上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你不能拿时间长短论英雄,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到底做得有多好。所以下次招聘的时候,还是别看那些虚的了,判断员工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企业管理者完成了招聘任务,团队到齐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让每个人都上场干活。那有的管理者就会想,要不要再招个评估绩效的人,记录大家都干了多少活呢?作者觉得,尤其在小公司里面,其实根本不需要那种监督别人干活的监工,每个人都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公司创造价值。在做到了上面的几点之后,公司里的员工应该个个都是干活儿的能手了,所以他们每个人自然都有能力去独当一面,公司管理者在招人时付出的辛苦,都会转化为日后的高效和轻松。

以上就是第三个重点,这部分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要谨慎,要尽可能少、尽可能慢地招实实在在有能力的员工,然后每个员工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做到这一点,招人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总之就是

简简单单,效率第一

第四部分

从企业的社会关系层面来看,人力资源属于企业的内部关系,那讲完了内部关系,企业的外部关系也不能忽视。所以接下来,为你介绍的最后一个重点:在处理外部关系方面,我们要坚持主见,不模仿不盲从,这样面对对手和客户时才能占据主动 。 对手和客户,可能是让所有公司管理者都头痛的两种人。对付他们,作者给出了一个聪明的策略,那就是 坚持主见、做好业务,这样就能占据主动,让对手和客户围着你转。具体该怎么做呢?

先说对手。作者认为,对手不值得关注。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领袖要是太操心对手,就会陷入紧张和焦虑之中,成天会想着对手在干什么,而忘记自己该干什么。所以要想战胜对手,管理者在做好本职业务的同时,首先从态度上就不能太把他们当回事 。 有了态度然后就是行动,管理者在和竞争对手竞争的过程中,行动上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作者认为,既然要和对手竞争,管理者首先就应该拒绝照搬对手的做法。虽然有时照猫画虎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但商业上的模仿却不太招人喜欢。一家公司当然可以轻松地复制粘贴,剽窃别人的文字、图像或者代码,但这种方式是注定是会失败的。因为简单的复制会让一家公司失去深刻理解的能力,而只有理解才能激发成长 。要是只会抄别人的,那这个公司就永远没法掌握主动,只能当个尾随者了。

不过,就算不抄袭别人,别的公司也有可能抄袭我们。尤其是当自己的公司获得成功时,那模仿者肯定就蜂拥而上了。那这时公司又该怎么保护自己不被模仿者吞没呢?作者在这儿给了个建议,那就是可以让自己成为产品或服务的一部分,这样对手就再也模仿不来了。举个例子,美国著名的农业公司“多元农场”,它就把自己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他们是这么做的:多元农场会不顾成本地给牛喂食昂贵的草饲料,而且坚持不给牲畜使用抗生素,这样肉制品的品质就会更好、更健康。它还开放了自己的农场,让所有人随意参观肉制品制作的整个生产流程。正因为这种“看得见的健康”,它的客户甚至愿意开车200公里来采购牛肉和鸡肉。所以你看,“多元农场”看起来卖的是农产品,但实际上卖的是自己的这种健康理念,卖的是自己这块招牌,这样,别人就算是想模仿也模仿不来。

刚才我们说了,公司的外部关系由对手和客户组成,说完了对手,咱再来看看该怎么对付客户。作者对客户的态度特别简单粗暴,那就是“ 别太把客户当回事”,要学会对他们说“不”。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一味听顾客的,我就只能给他们弄一匹更快的马”。话虽然好笑,但却很有道理,因为客户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他们提的要求企业管理者都答应,就很可能不得不改变自己思考了很久的创意,让本来可以顺利完成的事情变复杂,最后把自己的产品弄得一团糟。

尤其是对一些大客户,作者说,千万别太恭维他们。因为 公司如果处处迎合这些大客户的话,只要有一天客户离开,那这家公司就可能要饿死。因为他们的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为了迎合特定的客户而设计的,所以可能已经不再有吸引力大众的能力,公司就容易经营不下去了。37signals就绝不恭维客户,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宁可让客户放弃自己的产品,也不愿意做任何妥协。因为他们一直记得一句话,那就是,没有用过你们产品的客户永远比用过的多。作者认为,确保自己的产品容易让所有人上手,这就是持续成长的潜力所在。

总之在公司的外部关系上,作者认为,企业管理者要把对手和客户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就迷失自己,坚持主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模仿也不盲从,这样才能不被别人扰乱自己的节奏,面对对手和客户时主动权自然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这又是一种以简单取胜的思维。

总结

说到这儿,本篇文章的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为你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首先,在公司文化方面,计划、会议、工作狂和规章制度,看起来都很有用,但实际上可能是效率的杀手。虽然很多公司都乐此不疲地制定计划和规章,不断地开会和加班,但这些东西,其实公司并不一定真的需要。判断公司是不是需要它们,要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帮公司赚钱。如果发现这些行为原来都是效率的杀手,那还不如早早取消这些制度。

第二,在公司规模方面,公司不一定要做大才有意义,小公司本身就可以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对管理者来说,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做什么样的事儿,有限的资源还能激发公司的创造力,激励公司尽可能地缩减不必要的开支。要是能把业务做得好能赚钱,那小公司完全可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奋斗的最终目标。

第三,在人力资源方面,公司要控制员工数量,放慢招聘步伐,这样每个人才能独当一面。作者说,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多招人,只有控制好新员工进入的速度,公司的气氛才适合高效的工作。而且,学历和工作经验不应该成为判断一个员工是否合适的标准,管理者应该实在点儿评判:只要能把活干好就是好员工。做到这几点,公司里的每个员工就都能独当一面,不会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

最后,在外部关系方面,坚持主见,不模仿不盲从,面对对手和客户时才能占据主动。面对对手,管理者在态度上不能太把他们当回事,行动上别抄袭他们,也要注意别让他们抄袭自己。面对客户,别围着他们转,也别因为他们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主见,永远要做好自己的本职业务。做到这些,公司才能在面对对手和客户时占据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