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文章清峻整洁,开创了慷慨悲凉的一代诗风。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1)

直到现在,我们写某位老者老当益壮,总会想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看到大海,会不禁吟诵:"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们借酒浇愁,就会提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我们熟知的词语都来源于曹操。

一,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遇干旱天气,半途缺水。于是,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指向前方说:"前面有梅林。"

士兵们听后,口中生唾,不觉得那么口渴了,都精神一振,加快脚步,盼望早到梅林。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2)

曹操当时的一个脑筋急转弯,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也留下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一一望梅止渴!

二,得陇望蜀

曹操在打败张鲁夺得东川后,当时刘备得益州不久,根基未稳。司马懿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3)

(司马懿)

刘晔也主张乘刘备立足未稳,攻占益州。

可曹操犹豫不决,说:"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他以"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为由按兵不动。

很快,刘备以归还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为条件,换取孙权出兵攻打合肥。

合肥告急,曹操不得不撤兵救援合肥。就这样,曹操坐失了占领益州的最佳时机。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4)

在合肥,曹操与孙权打得难解难分,两败俱伤,最后双方讲和罢兵。

而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后来夺汉中,将曹军赶出东川。

曹操后来多次讲到这件事,颇后悔没有听司马懿之言。

世界上没有后悔的药,但"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流传下来了,这是曹操在这件事上的意外收获吧!

三,割发代首

建安三年夏天,张绣作乱,曹操兴兵讨伐。

一路上,麦已成熟,正是了收获季节。可是,因战争频繁,人民在外逃避战乱,不敢割麦。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5)

于是,曹操下令:"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等勿得惊疑。"

百姓听后,都欢喜称颂。官军经过麦田,都下马以手扶麦,相互传送而过,没有人敢践踏。

曹操骑马而行,忽悠,有只鸠从田里飞起。飞鸟让曹操的坐骑受惊而窜入田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怎么办?军令如山。曹操叫来行军主簿,来定自己践麦之罪。主簿哪敢定曹操之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拔剑想自刎谢罪。

当然,众人抢下了曹操的剑制止了。郭嘉用《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使曹操有个台阶可下。

于是,曹操用剑割自己的头发,抛在地上说:"割发权代首。"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6)

割发代首的意思:就是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

初一看,曹操又一次"奸计"得逞。但从当时实际情况分析,曹操割发代首也是讨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割发在古代称"髡刑",是以侮辱人格的方式对犯罪实施的一种刑罚。在汉代,受儒家文化影响,统治者以孝治天下。

儒家认为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礼物,只有保护好身体,才对得起父母。身为孝子不能使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有所损伤,临死前将整个身体完整地还给祖先。

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也是身体的一部,曹操割发,就犯了"不孝"之罪!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所以,大小将校听到丞相割发代首,"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割发代首",也是曹操从严治军的表现吧。

四,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曹操的"名言",奸诈、杀伐果断的曹操跃然纸上。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被董卓遍行文书,画影图形通辑捉拿。

在中牟县,县令陈宫义释曹操,准备随曹操一同归乡兴兵讨伐董卓。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7)

两个人来到成皋吕伯奢家。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逃难的两人在吕家受到了热情款待。

可夜里,曹操听到磨刀声,多疑的曹操以为吕家人要对自己不利,就先下手为强,将吕家大小8人全部杀光。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三国演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曹操密切相关)(8)

其实,吕家人磨刀是要杀猪接待曹操!知道了已误杀好人的曹操和陈宫急忙逃走,半路上,又遇见了卖酒回家的吕伯奢。曹操为了不留后患,一不做,二不休,又将吕长者杀死。

当陈宫责备曹操故行不义杀好人时,曹操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这句话流传千年,让人不齿曹操的为人。陈宫也因这句话看到了曹操狠心奸诈的一面,便毅然决然与曹操分道扬镳,至死也不愿降曹!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读到"煮酒论英雄″,不得不佩服曹操相人眼光之准;我们读到曹操为了让关羽真心归降,封爵送金,赠马放行,这才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我们还知道在长坂坡,因惜赵云之才,下令军士不许放箭,才成就了赵子龙在乱军之中,七进七出的传奇;我们还读到因缺粮,曹操叫仓官王垕用小斛分粮,为了平息众人之怒,又将王垕砍头,曹操安抚临死的王垕:"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好他人之妻的曹操会怎样对待王垕的妻子?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让你爱,让你恨,也让你回味无穷!

(图片来自网络)

(坚持原创,读得其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