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

伦敦当地时间6月23日,伦敦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以总成交额7146.1英镑(约合人民币6.94亿元)收槌,其中莫奈的晚期作品《淡紫鸢尾花》以1083.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5亿元)成为该场拍卖上成交价最高的拍品。而在6月24日伦敦苏富比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的总成交额为1.7859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7.33亿元),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格璐德·勒弗(格尔塔·弗舒瓦尼)肖像》以2478.9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41亿元)成交,是该场拍卖中成交价最高的作品。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1)

莫奈的作品《淡紫鸢尾花》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2)

伦敦拍卖季中当代艺术也显现出强劲的势头。在6月30日伦敦佳士得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的总成交额也达到了9564.6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29亿元),弗朗西斯·培根的《伊莎贝尔·洛桑恩与乔治·戴尔头像习作》(成交价1217.8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8亿元)和《两个在田地里劳动的人》(成交价1072.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4亿元)分别占据该场拍卖上成交价最高的前两位。6位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在这场拍卖中被刷新,其中包括英国年轻艺术家(YBA)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杰克与迪诺斯·查普曼(Jake and Dinos Chapman)以及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6月29日,伦敦菲利普斯拍卖行的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艾未未2010年的铜制雕塑《十二兽首》以344.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342亿元)成交,打破了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3)

弗朗西斯·培根的《伊莎贝尔·洛桑恩与乔治·戴尔头像习作》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4)

伦敦菲利普斯的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艾未未的铜制雕塑作品《十二兽首》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世界纪录

对于6月23日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伦敦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部门主管暨国际总监Jay Vinceze说道:“这场拍卖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参与竞拍,进一步证明了5月纽约拍卖季时显现出的对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国际性需求。”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5)

毕加索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

自5月纽约春拍开始,高端市场中的艺术品价格不断飙升。佳士得5月11日的“展望过去”专场上,34件艺术品的总成交价达7.059亿美元。其中,以1.794亿美元的价格成交的毕加索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成为全球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之最。佳士得5月14日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成交额总计2.026亿美元,其中皮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929年的作品《红、蓝、黄、黑构图三号》,以5060万美元(估价1500万-2500万美元)的价格售予艺术顾问、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发展部前任主席艾米·卡佩拉佐(Amy Cappellazzo)。

苏富比在5月的数场拍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5月5日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间拍卖中,凡·高的《阿里斯康道路》(1888年),被现场的亚洲客户以6633万美元的价格买走。而5月12日,苏富比“当代艺术晚间拍卖”拍卖的成交总额达到了3.797亿美元,其中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于1954年创作的《无题(黄与蓝)》以4650万美元(估价4000万-6000万美元)成交,是该场拍卖中成交价最高的作品。

人们很容易把这一切看作市场的泡沫。然而,现实要复杂得多。通过仔细梳理,我们在疯狂之中还是能够辨别出一些蛛丝马迹。

不断刷新的纪录及其背后的买家

在6月30日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上的YBA艺术家作品原为澳大利亚富豪、古今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大卫·沃尔什所藏。而5月纽约佳士得的“展望过去”专场中以近1.8亿美元成交的《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之前为纽约收藏家维克多·甘兹和萨利·甘兹(Victor and Sally Ganz)夫妇所藏,1997年曾在佳士得以319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早在今年3月,这件作品就给出史上最高单件作品估价(1.4亿美元),并且毫无疑问会被拍出,因为佳士得已经做了保价。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6)

卢西安·弗洛伊德作品《休息中的救济金管理人》

在5月13日的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中,82件拍品拍出了6.585亿美元。艺术家们的价格再创新高,包括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94年创作的《休息中的救济金管理人》。拍卖行已为这幅画做了保价,它最终被画商皮拉奥尔多瓦斯(Pilar Ordovas)以5620万美元(估价3000万-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米歇尔-茵内斯和纳什画廊(Mitchell-Innes & Nash)合伙人大卫·纳什(David Nash)认为“这是个大价钱”。另一件来自“休息中的救济金管理人”系列的作品曾短暂保持过在世画家作品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为收藏家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在2008年以3360万美元购入。目前这个纪录属于杰夫·昆斯的《气球狗(橙色)》,该作品在2013年以5840万美元的成交价售出。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7)

凡·高作品《阿里斯康道路》

与此同时,5月5日苏富比以“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打头阵,成交额达到了3.683亿美元,为该部门拍卖史上第二好成绩。该场最高成交价的《阿里斯康道路》在2003年曾被一位日本收藏家以118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画商们对其颇有微词,理查德·格雷画廊(Richard Grey)合伙人安德鲁·法布里肯特(Andrew Fabricant)认为这件作品“并不是凡•高最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但是当你有机会得到艺术家这样尺幅的作品时,大家的眼光就不会那么挑剔了。名头的分量已经足够了”。

苏富比5月12日以4650万美元成交的《无题(黄与蓝)》曾为美国藏家保罗·梅隆和邦妮·梅隆(Paul and Bunny Mellon)收藏,后为竞争对手佳士得老板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所有,皮诺又在2013年将其售出。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8)

马克·罗斯科作品《无题(黄与蓝)》

拍卖行追逐的是巨额财富,而掌握这些财富的人仅为收藏家中的万分之一,他们既有来自欧美的老牌藏家,也有来自亚洲、俄罗斯,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新藏家。佳士得的高级雇员告诉《艺术新闻》,有一个级别的买家只参与估价超过1亿美元的艺术品拍卖。他们的花费与作品质量无关。以1.794亿美元买下《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的收藏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再次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应该价值2亿美元:因为2.01亿美元的底价是避免损失的最低价格。当然,如果这幅画的主人打算把它捐赠给博物馆,那么财务上的考虑就不怎么重要了。这是艺术市场复杂性的其中一项表现:单件作品的价格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难以辨别的动机。

价格上涨背后的金融因素

要弄明白现在价格的不断上涨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必须改变对艺术市场的思考方式。不要去管不同的市场与不同时期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应该基于价格来细分市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价格高于500万美元的艺术品正在经历一场价格飙升的狂欢。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建议在艺术品投资方面投入超过个人财富5%的资金。因此,只有一小群可支配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亿万富豪活跃在这个细分市场里。事实上,这个细分市场的驱动力就是取决于全球几百个市场玩家手里可支配收入的集中程度。

这个特殊的细分市场依赖于收入的不均等和集中,它的命运与任何特定地区的一般经济状况无关。凯捷咨询公司收集的数据显示,财富集中程度与这个层级艺术市场的状态有一定相关性。过去10年里,财富集中的状况一直在稳步发展,除了2008年。那一年超级富豪们的总财富下降到32.8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少了8万亿美元;2008年也是艺术市场危机的开始。超级富豪们的危机在2010年结束,2013年他们的财富达到了52.6万亿美元,比之前2007年最高峰还多了约12万亿美元。艺术市场复苏的轨迹大概一致,但有一年左右的滞后。根据欧洲艺术基金会2015年的艺术市场报告,全球拍卖市场成交额在2007年达到240亿欧元的高峰,之后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下滑至190亿欧元和130亿欧元,于2014年恢复到246亿欧元。

有一个例子有助于解释这种现象。如果你拥有200亿美元的财富,那么你花2亿美元买一幅画与一个拥有10万美元可支配收入的人花1000美元差不多。在低利率的时期,投资艺术品是流动性资金的适合方向,因为艺术品不会自然贬值。然而,从社会效益来说,艺术品的升值只让不足百个的中介机构受益。

即使对于大型拍卖行,在高端市场销售艺术品也已成为一件耗费甚巨的事情:委托人讨价还价的本事越来越强,保价风险越来越高。相比之下,中低端细分市场的中介利润率更高,可以收取标准费用,而且需求更广泛,成交的拍品更多。从利润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出售100件每件价值100万美元的拍品比出售一件价值1亿美元的拍品要更好。然而,在目前的卖方市场状态下,大型拍卖行被迫在高端市场争得你死我活,甚至有时候为了声誉,为了吸引更多的委托而不得不亏本经营。

高端艺术品市场动力(在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市场里)(9)

纽约佳士得“展望过去”拍卖现场

高端艺术市场交易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因为保价的增加而加强;在今年5月纽约的几场夜间拍卖会上,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拍品有直接或间接地面向委托人的担保,而6月30日伦敦苏富比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也有15件作品被担保。这对卖家有两个好处:这种拍卖机制有可能推高成交价格;在私人洽购的过程中,最低价格也是确定的。

如此一来,中间方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代价:如果保价是直接的,实际上出售的是“卖方期权”,中间方承担所有风险,是交易的主角;如果中间方决定与第三方达成再保险协议,那么风险就被转移了,但利润空间也会被产生的费用压缩。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保价可以被看作中间方积极态度,或委托人消极态度的体现。在一个上升的市场里,保价往往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发生危机,保价就会放大负面效应,2008年和2009年的情况就是这样。此外,媒体和大众对成交额增长的关注助长了这种恶性循环。

扩散效应

更广泛地来说,中低端市场存在创纪录成交价的扩散效应:成群的潜在买家因为价格的原因离开高端市场,把注意力调整到更便宜的拍品上。

总而言之,在艺术品成交价格屡创纪录的今天,买家觉得他们的投资可靠吗?答案相当复杂:即使艺术市场因为日益扩大的收入差异而不至于崩溃(只要继承税不发生很大变化,且亿万富豪们可以继续在税收最有利的地区花钱),艺术品的价格取决于人们的兴趣,但是兴趣会随着时间一直变化。实际上,我们几乎从来不会在一成不变的市场环境中畅游:从现在起的十年里,第一个成交价突破5亿美元的艺术品也许不是今天创下纪录的毕加索,而是那个年代富豪们中意的某个新宠。

我们正在目睹艺术市场金融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将牺牲许多人的利益,让处于艺术圈外的极少数市场玩家受益,最终也将对艺术收藏和艺术本身的深层意义产生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