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每天学一点人际交往,长相温和的人能激发他人的保护欲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增多,越来越多的美女主播走红,似乎让我们更加坚定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与此同时,外貌协会会员不断的增加,“看脸”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不禁让人思索:颜值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仅仅“看脸”是否错误呢?

俗话讲:“相由心生。”面孔是心灵的窗户,它为我们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人格特质与行为倾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但仍有很多前辈善意的提醒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否则会吃大亏。

心理学每天学一点人际交往,长相温和的人能激发他人的保护欲(1)

脸部线条柔和或者硬朗的男性

在大多数人的固定印象和特有认知中,有着标准国字脸、棱角分明的面部线条的男性更具有男人的特征,拥有此类特性的男人更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阳刚”“坚毅”等具有男性特质的美好、积极词语。

有着此类较脸部线条硬朗的男性,大家会认为他们更具有男性特色,这些因素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力量、刚硬与顽强。

有着这些特征的男性,如果五官端正大气,就已满足大多女性对异性的期许。


这样的男性常常被喻为“行走的荷尔蒙”,其本身具有的外表的魅力赢得了众多女性的青睐。

有着如此容貌特征的男性通常做事干脆果断、不喜拖泥带水,性格也多为直率爽朗、利落大方。人们通常认为此类男性更具有男性特征与魄力。

拥有脸部硬朗线条是我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心理学每天学一点人际交往,长相温和的人能激发他人的保护欲(2)

在现实中,还有很多具有其他面部特征的男性,常见的一种为“温润公子型”——他们拥有着较为女性化的脸型以及脸部线条的特征:圆润、柔和。

正因如此,此类男性带给我们的攻击性和冲击性较低,我们会更加倾向于认为他们是温柔的、平易近人的。

通常来讲,这种男性会令人容易接触、让人不自主的感到亲近,总给人一种莫名的好感,甚至可以激发很多女性的母性保护欲。

一般我们认为拥有这种容貌特质的男性做事婉转、心思细腻、顾虑周到,相比脸部线条硬朗的男性更好相处。他们所拥有的“温和”的气质让人感到更安全。

心理学每天学一点人际交往,长相温和的人能激发他人的保护欲(3)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拥有特殊面容的男性:娃娃脸男。

这个群体人数不少,拥有此类容貌特质的人通常带有婴儿的纯真气质。

娃娃脸作为一种特殊的面部结构,具有脸型圆润、额头高阔、大眼睛、小下巴等特征,面孔成熟度则与之相对。

先前研究发现,人们认为娃娃脸的个体更热情、富有亲和力,同时也更柔弱、易顺从他人,而高面孔成熟度的个体则给人留下支配性强、能力高的印象。

心理学每天学一点人际交往,长相温和的人能激发他人的保护欲(4)

我们在与娃娃脸男相处时,更容易让人想起幼龄的儿童,我们对娃娃脸男的第一感觉就会是善良、率真,在与他们相处时候也会没那么大的戒备心。

他们的面容会让我们感到纯真与可爱,通常人们会认为此类男性没什么坏心眼。

而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如沐春风的温暖舒适之感,已有孩子的女性也许看到他们总会想起自己的宝宝。

脸部线条硬朗或柔和的女性

在女性中,有一种面容人们对其褒贬不一,那就是脸部线条明显而分明的女人,例如大表姐和格力董小姐。

通常,伴随着棱角分明的线条,她们还会呈现出细细的眉眼和薄薄的唇形,喜欢此类的面容的人称其为“高级脸”,认为此类脸部线条与五官组合颇有特色,不似大多数女性,是另外一种独特的美。

当人们看到她们时,会有果断、独立之感,“雷厉风行”的气派在她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觉一切杀伐决断都在一线之间。

此类特点的女性更让人容易联想到中性、女强人等特点。

一般此类女性实践能力强、社会性别角色更为男性化,典型的男性特征会在她们身上比较突出,同时让人感到不易亲近,会让许多人有“敬而远之”之感。

心理学每天学一点人际交往,长相温和的人能激发他人的保护欲(5)

而被大众接受与喜爱较多的多为脸部线条柔和的女性,她们以圆脸、鹅蛋脸、瓜子脸居多,符合社会对传统女性的审美,柔和的线条不易对人产生攻击性,如赵丽颖、刘亦菲。

其中,大眼睛、小嘴巴、高鼻子加上小巧的脸更容易被人们定义为“美女”,所以很多女性以此为标准去整容,最终给人不仅不自然且千篇一律的感觉。

但也有研究表明,受“美即是好”效应的影响,我们认为那些颜值高的人更具有能力以及好的道德。

但是“以貌取人”真的可行吗?

研究表明,我们的经验、刻板印象会大幅度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识别准确性——若一位瓜子脸的女生抢了你的男朋友,下次再次结识此脸型的女生,你肯定会觉得她也不那么像好人。

我们的动机、人格等动力因素也会影响识别准确性——当有人偷了我们的东西,我们在抓小偷的过程中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像小偷。

我们的性别、年龄等生理特征会影响识别准确性,不同阶段我们对美的定义皆不同,男女对审美也各有区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