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战2022年历史高考核心考点必记)

历史初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战2022年历史高考核心考点必记)(1)

苏联的历史线索:

1917年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

1918-1920 三年国内战争、巩固政权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5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新经济政策

1925-195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斯大林模式

1953-1991 苏联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目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 苏联解体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暴动;国际面临协约国武装干涉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大中小工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权 ④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评价:①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粉碎敌人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历史初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战2022年历史高考核心考点必记)(2)

2.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内容: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

②工业方面:国有为主,私有并存。(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流通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制度:废除实物分配制。

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实质:苏维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与资本主义,来提高生产力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影响: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评价: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②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历史初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战2022年历史高考核心考点必记)(3)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①苏联的成立(1922.12);②1924.1.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③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形成过程:

①1925年底,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1927年底,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③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个五年计划。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二位。

④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3)特点: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体制: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4)评价:

成就: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对农民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历史初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战2022年历史高考核心考点必记)(4)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粮食短缺,轻工业落后;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破除了对斯大林崇拜。

(2)内容:

农业: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黯然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局面;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

(2)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结果:①前期成效显著,军事实力增强,达到与美国匹敌水平。②但军备竞赛增加了经济负担,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③仍没改变斯大林模式。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2)内容:1985年开始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

①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苏联所有制结构,出现个体、合作社和合资企业等形式。

存在问题: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②政治改革:实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苏共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3)结果:局势失控,直接导致1991苏联解体。

历史初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战2022年历史高考核心考点必记)(5)

1991年苏联解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