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学生怎么上课(谈谈我的小学初中)

王静平 小学时代自己一直是一名比较调皮的学生,不怎么爱上学,事实上,那个年龄的孩子,有几个爱上学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太原小学生怎么上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太原小学生怎么上课(谈谈我的小学初中)

太原小学生怎么上课

王静平

小学时代自己一直是一名比较调皮的学生,不怎么爱上学,事实上,那个年龄的孩子,有几个爱上学呢?

我记得,当时最感兴趣、最愿意上的“课”就是听老师念故事书,那时候的故事书叫“小人书”。谁家有了什么小人书,拿到学校来,教师先大概浏览一遍,认为合适的的,就念给全班同学听。仅仅是听听而已,却也得到了偌大的满足。我想,自己的许多知识,许多乐趣,可能都是从这儿开始的。我一直记得给我们讲故事最多的是一位姓马的语文老师,我再一次感谢她给予我这么多的帮助!

我喜欢看小人书。有几角零花钱,最渴盼得到的就是小人书。几分钱,一角多,就可以买一本。当时的钱是相当值钱的,但是,有了钱,还是愿意去买一本小人书。记得那个时候之所以爱去供销社,原因之一就是看看有没有新到的小人书。为了筹集买书的资金,也做过许多的事情,像捡破烂了,帮大人们多干点活赚点工钱了,说起来还感觉很是羞愧的。这就是小人书的魅力所在吧!

家里的小人书逐渐多起来,我就遵从父母的意思,给它们编了号,写了目录,按顺序存放,赫然就是一个小图书馆。这一点对我的影响颇大,隐隐约约在启迪我做事情应该有个条理,我是这样想,虽然这是几十年后明白的,但的确是这样一个道理。我现在非常感谢我的父母,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们有意无意交给我许多做事的方法,帮助我形成了许多好的习惯,这些习惯让我以往受益颇多,相信对我的今后也一定帮助很大。

上小学时,自认为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喜欢玩耍,尤其喜欢劳动。劳动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我总是觉得自己在劳动中学到了不少有的用的东西,也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形成了一些好的品质。

记得秋天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去田里劳动,收玉茭子,高粱,还有谷子、豆子、棉花等等。那个时候自己也算得上是一名“大力士”吧,拉车把辕的重担自然落在了我的身上。我在前面拉着,别的同学在后面拉着,我飘飘然成了一位大将军了,奔驰在田野的大道上,尘土飞扬,煞是壮观,尤其是遇到下坡路,如腾云驾雾一般飞驰而下,赢得了周围人的阵阵呐喊与喝彩,当然也让随行的老师着实吃了一惊。事后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不过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冬天往往是拣白菜叶子。已经是霜满大地了,叶子与泥土冻在了一起,看着都让人心里冷飕飕的。不过,这实在难不住我们,说干就干,几乎没有一个同学退缩,更没有一个人有什么怨言。现在回忆起来,这种活儿干起来还真不是滋味:捡了几米远,手指已经麻木了,一根根手指冻得红肿,当然是看不清手指的颜色的,因为手指上面早已都是泥土和白菜腐烂的部分。我记得我当时的心里很有意思,总觉得吃这点苦是应该的,如果有一丝的埋怨,就如同犯了什么大的过错。我总是拿英雄人物与自己比较,总是用英雄鼓励自己,好像自己在那一时刻已然成了一名屹立于冰天雪地中的英雄!多少年后,这几个片段总是没有从我的记忆中消失,说不准什么时候又浮现眼前。我想,这一段段经历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脑上,融入了我的心中,也许正是这一段经历,让我在以后的日子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强,我真的感谢生活给了我这样的一段经历。

也有烦恼与困惑的时候。那是秋天里摘蓖麻的时候,老师一声令下,大伙儿一下子撒开,真相冲下蓖麻枝,把一摞摞的蓖麻捋下来,当然黑的、半黑的、绿的都有。按要求这是不允许的,可是大家似乎一上场就忘了这一码事了,反正箩筐里很快就堆起来了。劳动的最后一项就是总结评比,方法很是直观,每个人的劳动成果摆在前面,谁多谁少一目了然。这就是我最伤心委屈的时候了,因为我的实在是少得可怜,仅仅是覆盖了箩筐的多半部分,和周围的“满载箩筐”比起来,估计连老师都不想再说什么了。果然,老师挨着表扬了别的同学,单单是“忽略”了我一个。回想起那一刻,至今心里还不是一个滋味。其实我是委屈死了,因为我并不是劳动懈怠,而是心疼地上散落的蓖麻。别人只顾拽扯枝上的,只是图谁抢得多,结果筐里的不少,地上撒得也不少,我弯腰蹲下一粒粒捡起别人掉落下来的,当然也有是熟透后自然落下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也知道以后怎么去赢得老师的表彰,就是舍不得地上的果实,记得当时只是和母亲去诉苦。长大后,我一直在提醒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多想一想,千万不要再被表面的东西蒙住了自己的眼睛。

以上这些,还真对我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帮助。记得上一届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作业本上总是涂写得一道又一道,好像涂鸦的感觉,一开始很不理解。经过与这名学生的私下交流,谜底揭开了:这名学生作业中需要删去的句子,按常规擦去或划掉都可以,可是这个孩子比较细心,担心老师不明白他的用意,所以才反复涂抹,唯恐不能让老师知道这个意思。事后,我告诉他:其实划上一两道老师就足以明白你的意思了。当然,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也真幸运没有再次委屈一个善良、认真的孩子!

有人总是对我说,初中知识越来越难了,其实不然。

初中阶段,一个是知识量真没有多少,二是真的谈不上有多难。那为什么许多孩子到了初中就掉队了呀?我曾多次搜索我记忆中的初中学习,那个时候也有差生,但是印象中怎么也不会差到一些科目考三二十分,不及格已经很不好意思了。现在呢?初一就开始掉队,初二、初三考三二十分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纵向做个比较:我上初中是1980年吧,投入到书本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真没有现在这么多吧!印象之一是作业远远没有现在的多。我曾经与同事们开玩笑,那个时候老师想多布置点作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试想,一个是没有现在如此之多的各种教辅资料,可能在那个时候教育还没有被提出是什么“产业”;二是布置了作业教师需要全批全改的,作业多了,教师是批改不过来的;三则是布置作业的方式还比较原始:要么抄到黑板上,要么就是刻蜡板自己印刷,哪像现在一句话什么也有了呢?我记得每每拿到老师印发的习题,嗅着清新的试卷,我隐隐约约明白了什么是个“墨香”,爱不释手啊!现在呢?一摞一摞的,一推一推的,我想学生们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亲近感吧!

写到这里,我竟然又想到了我的数学董老师。董老师是八年级时带我们数学的,当时的数学作业就是抄写到黑板上的,几乎一天抄那么一次,占据了半块黑板。说也奇怪,那时候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多,并且许多题目在抄写的过程中就作答了,剩下一两道比较有难度的也往往能够激发起我们的一种能挑战欲,似乎一说难题就来斗志,就来兴致,费一番周折拿下来,还真有点成就感,还要拿到老师那儿炫耀一番,赢得老师的一句表扬,或一个抚摸,感觉如同吃了蜜一样的甜美。细细想来,一眨眼都二十几年来,当时的场景总是历历在目。

我归纳了这么三点:一是作业其实没有必要布置那么多,多了反而效果不好,甚至某一科作业多了,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二是作业布置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有些题目让学生抄写下来去做是非常必要的,抄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够收回心来,久之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坐下来、静下来的一种手段。三是作业的兴趣,这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的,是要挑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的。

六年级那阵子,因为身体原因休息了一段时间,并且留级。复学后,医生告诫自己,不能做剧烈的运动。可能是父母担心我调皮、好动,吓唬我说一步都不能跑动。我居然相信了,那个时候父母的话一般都是要听的,其实,有些“封建”的残余不是挺好的吗?

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半年左右,我感觉自己能坐得住了,能静下来读读书本了。也是的,总得找点儿事情做吧!就是那段日子,我读了《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许多名著,虽然读得是一知半解,尤其相当一部分书还是竖行的,半文言本白话的,也就是囫囵吞枣吧!不过,还是很有收获的,比如知道了“龙”的繁体写法,经常写出来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知道了有个叫什么名儿的英雄好汉,偶尔说出来,好像自己就已经知道了什么“天文地理”一般似的。脑海中也储备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画面:有的是千军万马,有的是草长莺飞,有的是仙人做法,有的是龙腾虎跃……现在想来,我的许多书还真是在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下读的。这些书,就如同牛吃草一样,先吃到肚子里,以后再慢慢地咀嚼。这些书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尤其是写作颇有益处。

我特别期望现在的孩子们还是多读点书,先不要考虑现在能理解多少。其实,同样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这就如同是我们吃进身体的各种营养,是需要慢慢地吸收的。

读书还有一个好处,能让一个人静下心来。静能生慧,这句话是颇有道理的。我曾经观察过许多学生,真正成绩好的学生大部分是能够静下来的;相反,那些稍微知道一点儿就新急于表达的往往是不会有多大进步的。我们现在的许多孩子知道的很不少,但是理解得非常肤浅,尤其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自己的大脑快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器了。

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186班,初一第一个学期,我看到他们下学后也不能按时回家,他们中间有许多学生要等待别的班同学下学后一起回家的。他们一个个站在楼道中,教室外。我和他们商量说,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我们下学后呆在教室内看看书,写点儿作业。于是,我们推后半小时下学。可以在教室里写任何作业,就是不能说话,哪怕你干坐的也可以,我就不相信你能一直坐在那儿无所事事。

结果呢?一方面最后一节课学生不再急于下课了;二是一段时间下来,居然许多孩子坐得住了。当时,我是坚持了一个学期的,那个班后后来的发展是相当不错的,许多所谓的差生,都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回想起来,他们离开母校已经三年了,今年许多孩子都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许多孩子一直到高中都在不断地进步。我想:初一第一个学期的那段日子,对他们的影响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越来越远离课本了……

初中学习,应该是紧紧抓住课本,课本上的理解了,课外的才可能去拓展加深。课本上要求的知识、技能是最基本的。我上初三的时候,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当时自己的成绩在班内也就是个中等。

一次调皮,头上开了一个口子,只能是在家休息一个来月。这样,我的中考复习只能够在家一个人默默地进行,好在是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应该不会拉下什么吧!

我清楚地记得:我每天的事情就是看书,做练习,自我测试。看书,挨着看,看概念、公式与例题,有时候就抄写几遍,就书上那点儿东西,还真有了不少新的感悟,许多是当时课堂上所没有理解到的。做练习,我先做例题,做对了再做课后练习,章节复习题,也算是循序渐进吧!

自我检测最感兴趣,我是拿以往各省市的一些测试题来做的,做完了自己对照附带的答案订正一下,不对的就自己找找问题,不会的、实在拿不准的就只能够看书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是颇有道理的。

我还注重研究答案,从答案中找找方法,对照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自己去及时修正或弥补,结果,测试的成绩一次好过一次,颇感欣慰。

这儿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也像在学校一样,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课表,上午数学语文,下午就复习物理化学,自己给自己调剂。期间,我也模拟中考,看自己能打多少分,自己在和自己玩吧!真是这种心理,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一个乡镇一年也就是能考取一两个,顶多三四个中专师范,而且都是那些补习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四年的,我一个在班上还是中不溜的应届生,能有什么希望呢?正如老师同学多次说的,今年好好学习,明年补习一年,考试就有希望了。

一个来月后,我复课了,就赶上一次练兵考试,我居然进入了班上十多名的行列。我都纳闷了,当然我也越发有信心了,不过,这个信心也就是希望来年中考,榜上提名罢了。

考前一个来月,我可谓是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做着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受到老师的一点影响,比如语文陈老师一次说我的作文还写得不错,建议多下来写写,那我就下来想当然的写写,交上去,陈老师居然还说写得越来越好了,让我颇感振奋。

中考不期而至,我也是没有什么感觉,对我而言,不就是一次练兵吗?结果,考物理竟然迟到了近半个小时,好在那个时候似乎考试规则和现在不一样,我还是可以入场考试的。当然,物理没有做完。

最让我震惊的是中考成绩揭晓后,我居然考了我们乡镇第一,真是不可思议!老师同学都感觉不理解,以致一些人怀疑是不是抄分串行了,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条件,分数据说是要到招生办一个一个去抄写的。不管怎么说吧,我考取了太谷师范,结束了我初中三年的学业。

回顾初三一年的学习,有几点感触:

1、学习,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似乎就如同盖高楼需要打好地基一样。要学会看书,书上的东西就是基础。

2、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尤其是复习计划,人和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心态很重要,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心态。不急不躁,因为着急也是没有用的,相反,静也许能够生慧。

4、老师适当的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