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曾称他舍身求法)

国学大师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曾称他舍身求法)(1)

1600多年前,东晋高僧法显65岁高龄长途跋涉、西行求法,期间历尽艰难险阻,历时近14年,游历30余国,最终由海路回国,并在青岛崂山一带登陆,成就伟大传奇。7月29日、30日,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品、青岛演艺集团演出的大型舞剧《法显》在青岛大剧院成功上演,将这位鲁迅称为“舍身求法、中国脊梁”的大德高僧的光辉形象在舞台上重现,其精美的制作、精湛的舞技和敬业的表演,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观众。

掌声经久不息

7月29日晚,大剧院舞台的大幕缓缓拉开,“法显”翩翩起舞,带着他行走陆海丝绸之路的仆仆风尘,讲述着一代传奇大德高僧敢于开拓的胆识、勇气和不取真经誓不还的执着信念。在被舞美及灯光、多媒体视频分割出的时空区域中,男耕女织的群舞、团扇舞、青鸟舞一一展现,让观众仿若回到了那段古老的时光,与法显一起重走那段“光荣的荆棘路”……1600多年过去了,这位被鲁迅称之为“舍身求法、中国脊梁”的人文大师,在由主创人员历经两年多、秉承法显精神打造的舞剧《法显》中,再次走向你我,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舞剧《法显》由赵大鸣编剧,杨凤良执导。该剧剧情跌宕起伏,经典的四幕舞剧结构,从开端到发展到高潮,最后结局,每一幕都有意想不到的矛盾冲突,完美地展现了法显从苏门答腊岛出发,经历天灾人祸等凶险之后,在海上漂泊七十多天,终于从青州长广郡牢山 (即青岛崂山)登陆的艰难历程。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在观看完北京的演出后表示,“经历风暴、失去航向,船已在海上漂泊了几十天,生死存亡之际,法显以超凡的精神、慈悲的胸怀和强大的意志,支撑起全船人的生存信念,最终抵达青岛,并完成《佛国记》的创作——这段经历浓缩了法显顽强不屈、坚持信念、执着追梦的精神内涵,是一部振聋发聩的艺术精品。 ”

除了令人大开眼界的编舞,该剧从舞美、灯光、音乐、服装以及多媒体背景大屏的运用,都可以说无不让观者惊艳。几乎每一个精彩的段落结束,大剧院里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在剧终之时,当老年法显拖着苍老的身躯,一步一步踱到舞台中间,立定,慢慢回首,目光坚毅地凝视着大地……舞剧《法显》就在这样的定格中落幕。青岛的观众对于这部再现一代高僧法显伟大精神的舞剧作品,用经久不息的掌声给予了最大的认可。

国学大师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曾称他舍身求法)(2)

值得一提的是,从法显回首定格那一刻开始,掌声响起,全体演职人员陆续登台谢幕,而扮演法显的演员李志,就以那样的姿势站定,仿佛融化成了一座雕像,纹丝不动,一直到所有演员登台完毕,“法显”才在现场所有人的掌声中,转身、移步,一步一步,慢慢走到台前,合掌施礼。如此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折服了全场每一个观众,不少观众一边鼓掌一边起身致敬,当大幕落下,掌声渐渐停歇,记者看了一下时间,整整8分钟。

剧情跌宕赏心悦目

国学大师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曾称他舍身求法)(3)

如何以舞剧的形式来讲述法显的传奇人生,再现法显百折不挠的追梦精神,是主创者们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从演出来看,主创们回归戏剧的本体,做了一部有矛盾冲突、有戏剧张力的舞剧,经典的四幕剧结构,按照起承转合来发展,第一幕发端,第二幕斗争,第三幕华彩,最后圆满,如奏鸣曲般的节奏让观众感受到非同一般的艺术享受。在舞蹈的编排上,《法显》较多地使用了现代舞的手段与元素,音乐则是管弦乐为主,在一些特定的情节中伴以色彩鲜明的民族乐器,而在舞美设计上,则调动了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整体的呈现赏心悦目。

第一幕 异域起航 热闹之下暗流涌动

舞剧《法显》共分为四幕,全剧的情节围绕法显携带佛经,从苏门答腊岛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七十几天后在长广郡牢山(即青岛崂山)登陆的艰辛历程。剧情离奇曲折,每一幕都有意想不到的矛盾冲突。

第一幕,欢乐的开场舞展示了贸易发达的苏门答腊港口盛况,而热闹的气氛随着法显的登场戛然而止。从舞剧的角度来说,如果不了解故事的背景,显然会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剧情表现的是水手们认为法显会带给航海噩运而不许法显上船,在船主的坚持下,法显才得以将经卷带上船。

导演杨凤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该剧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根据史实设定。 “比如开场一幕,法显出发的地方是苏门答腊岛,当时的船长、水手都信婆罗门教,而佛教徒被认为是‘异教徒’,这样,从法显登船就产生了矛盾,只不过因为船主的坚持,船长和水手们才勉强同意。 ”事实上,这样的剧情设定不仅合乎逻辑,也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了合理铺垫。

从舞蹈设计上来说,法显出场后的独舞与其风轻云淡的气质颇为相符,演员李志良好的控制力则让观众看来合情合理,毫无突兀之感。尽管船长和水手们对他并不友好,但法显不愠不怒,谦逊有礼,这与第二幕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第二幕 海上遇险 天灾人祸法显遇困

商船起航,驶进汪洋大海。但短暂的平静之后噩运果然降临——突然而至的风暴,让巨大的商船摇摇欲坠,众人更是惊慌失措。千钧一发之际,船长果断下令:弃货保船。为减轻船身自重,水手们纷纷丢弃船上所载贵重货物,船主面对如此危局,尽管痛彻心扉,却又无能为力。而对法显来说,除了不可抗拒的天灾之外,还有无法调和的“人祸”。

当水手们准备将法显所携带的 “货物”丢弃到海中时,法显一反惯常的慈祥平和,凛然拒绝水手们靠近经卷。双方不可避免地爆发冲突。对水手们而言,这可能是威胁他们生命、带来噩运的不祥之物,但对于法显来说,这是他十多年的宝贵财富,他要用它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当一直对法显的“货物”非常好奇的船主,看到其实是满满的佛经之时,更加敬佩法显,于是力排众议,保护了法显的经书。心怀不满的水手们孤注一掷,决定把法显扔入海中,船主舍命相护,做出了令众人震惊的举动。

在视觉呈现上,舞蹈编导在此设计了精彩的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展现了法显对经卷如同生命般的守护。一方面是70多岁的老人,一方面要面对激烈的冲突,法显的舞蹈在此变得异常艰难,正如主演李志所言,全剧他在台上的时长多达一小时,工作强度非常之大,但对他来说,最难的不是体力,而是要演一个76岁的高僧。 “最辛苦的一段就是第二幕的‘护经’。法显本来是一个风清云淡的人,但经书是他的生命,这一点要表现好,还不能炫技,要体现出老人的特性,有很大的难度。包括船里那一段四人舞,因为人物的形象决定了在表演中不能有太多的技术技巧,主要是演出他的精神,难就难在这里。 ”

的确,正是在这穿越时空的舞台画面中,法显执着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地舞动出来,舞进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第三幕 梦回中原 中原风情美丽画卷

风暴虽然暂时平息,但更严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保命,船上的货物、食品都已丢弃,而淡水的缺乏则让船上的人们心灰意冷。这一幕凸显了法显的临危不乱。看着一个个失去信心的同伴,大师向人们阐述起佛法的奥义,描绘了令人向往的中原文明。

如主创们所言,这一幕是全剧的华彩篇章,视觉表现上,颇有些奇幻色彩,通过法显的讲述、描绘,男耕女织的群舞、团扇舞、青鸟舞等中原优美、和谐的生活图景,色彩斑斓地呈现在舞台之上,让闻者心生向往,忘记了眼前的困境、悲伤,让观者眼前一亮,陶醉在美好的田园画卷当中。

这一幕中,除了舞蹈表现上的“华彩”,音乐的变化和多媒体大屏的作用也相得益彰,让整个段落精彩纷呈。从情绪上说,在经历了风暴的海难之后,不仅让船上的人在精神上得到缓释,也让观众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为接下来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第四幕 牢山登陆 法显精神折服众人

尽管美好的中原画卷让人们暂时忘却了面临的绝境,但脆弱的生命还是要面对最后的考验。因为淡水缺乏,船长晕倒,性命垂危。此时,法显强大的人格魅力再次展现。他丝毫不顾忌之前船长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拿出自己身上节省的最后一点水,救活了船长,自己随即晕倒……以命换命。在如此的大慈悲面前,船长和水手们终于放下成见,接纳了这位他们眼中曾经的“异教徒”。此时此刻,壮美的青州长广郡牢山(即崂山)出现在多媒体大屏之中,经过70多天的漂泊,法显重回故土。

最后一幕在舞蹈上的呈现也很鲜明,一方面是绝望的水手们面临生命的最后考验,情绪变得狂躁;另一方面,法显依然气定神闲,坦然面对着一切,几入忘我境界。因此,尽管经历风暴、迷失航向,船已在海上漂泊了几十天,但生死存亡之际,是法显以超凡的精神、慈悲的心怀和强大的意志,支撑起全船人的生存信念。

因此,当舞台上,法显纵身跃起,法显精神也同时跃起,在每一个观众的心头,永久定格。

国学大师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曾称他舍身求法)(4)

延伸

公元412年,经过近14年的时间,游历30余国,法显携带很多梵本佛经,历尽千难万险由海路回国,时年已是78岁高龄。从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南下返回后,法显晚年致力于翻译经书的工作,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1卷,并撰写了举世闻名的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

幕后 多媒体大屏令人动容

舞剧《法显》的幕后阵容都是大人物,音乐总监赵季平、导演杨凤良、编剧赵大鸣、音乐赵麟、舞美张武,还有服装、灯光、造型、多媒体等,都是行业里的大腕级人物。就像很多观众在看完之后说的那样,如此高水准的大制作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感受,那就是震撼。而与以往很多舞剧不同的是,《法显》多媒体大屏在该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记者看来,至少在3处剧情的辅助展示上,对于烘托剧情,强化人物性格方面,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第二幕中,商船海上遭遇风暴,巨浪滔天的情景传统舞蹈形式很难展现,但多媒体大屏上的特效跟舞台上演员的表演相结合,惊涛骇浪的即视感一目了然,让观众即刻有了身临其境的紧迫感。与这一幕的惊险相比,第二次让观众动容的,则是用剪影拍摄叠加水墨画的视频动画,用来展现法显的一生。这是一个相当巧妙的设计。第三处也是最让观众唏嘘的多媒体大屏运用,当属危难时刻法显船舱静坐,回顾漫漫求法之路的九死一生。这一段动画一方面向观众揭示了法显艰辛而传奇的求法之路,另一方面则凸显了他坚定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品德,对于法显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受 有人震撼有人坚定梦想

自从舞剧《红高粱》斩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以来,《法显》已是青岛观众观看的第三部本土大型舞剧了。对于这部史诗舞剧,不少观众表达了自己的观剧感受,尽管有的人看到的是震撼,有的人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表示,“通过一部文艺作品将法显筑梦—追梦—圆梦的精神旅程完整地呈现出来,正能反映当下中国对‘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追求。 ”

青岛早报记者 许城贵 韩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