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的爱情观(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

大象新闻记者 李昌/文 王泽群/视频 受访者供图

对话“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当事人:成为戏中人方知戏之深

“我老了,现在都开始喜欢听戏了。”

“戏曲和年纪没有关系,只是你找到了血液中的DNA。”

穆桂英的爱情观(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1)

上述有趣的对话,是河南青年戏曲演员谢彦巧回应年轻戏迷的场景。作为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的亲传弟子,谢彦巧28岁的年纪却已经唱了24年豫剧,出演了24年的穆桂英。近日她还因“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上了热搜榜。热搜背后的谢彦巧有何故事和感悟?

以下为对话:

让年轻票友找到“血液中的DNA”

大象新闻:20多年来,你对穆桂英一角的理解有何演化?

谢彦巧:我九岁时学过一遍全场大戏《穆桂英挂帅》,12岁时又学了一遍,上研究生23岁时,我开始研学《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的爱情观(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2)

小时候演《穆桂英挂帅》,因为不理解,所以有几场戏很为难,比如“接印”:当帅印回到天波杨府时,佘太君将穆桂英推至战场上,但穆桂英还在自我矛盾。

小时候表演时既不明白唱词的深层意思,也不理解戏中人的所思所想。等到24岁以研究的方式学演时,才真正领悟到一个知天命的人再次披挂出征到底意味着什么。同时,我也会思考穆桂英挂帅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毕竟我们的经典是要唱给当下的观众看的,能够带给他们启发。

我研究生毕业后有过一段迷茫时期,联想到穆桂英挂帅出征的这场戏,我自问此生而来的使命是什么,我最终确信,成为新时代的戏曲人是我此生的志向——这也是穆桂英带给我的启迪。

大象新闻:如今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多吗?如何通过戏曲主播的身份弘扬戏曲艺术?

谢彦巧:2019年我开始做自媒体,直播平台给了很多不同时期关注我的粉丝的一个聚集地。直播的形式不同于剧场,可以实时反馈观众的想法和感受,作为演员也要实时回应他们。我用“以口代锣,讲演剧目”的方式和观众演出。

穆桂英的爱情观(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3)

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很好玩的评论。比如有些年轻观众会说:“我老了,现在都开始喜欢听戏了。”我会笑一笑,回应道:“不是你老了,这和年纪没有关系,你找到了你血液中的DNA。就像你喜欢家乡的美味一样,戏曲就是你的乡音,隔一段就要回味一下,来唤起一种亲近感。”

就这样,有更多年轻观众走进直播间。戏曲是舞台艺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也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了剧场去欣赏戏曲,我作为新时代戏曲学人,更要不急不躁、稳步向前!

怀念师父

大象新闻:你和马金凤先生之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谢彦巧:我是我师父晚年的弟子。头一次见面是在磕头之前候场的时候,当时,她看到扮上了的我,说:这姑娘,怎么感觉似曾相识?旁人回应:可能长得比较像您年轻的时候吧。

穆桂英的爱情观(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4)

和师父在一起,她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生活的方式让我看到她的待人接物,以及自己修养的一套方法:比如她会喝面汤来保护嗓子,以此来提醒弟子嗓子对于演员来说有多重要;也会在嘈杂的环境里修炼,让自己保持专注和平心静气。

我很喜欢和师父一起聊戏,我们聊戏就像玩儿一样,说着说着就唱,唱着唱着就说,有时候甚至会站起来手舞足蹈。那种感觉非常好,我想那就是一种艺术感觉。是的,我跟我师父之间的相处,就是“游戏”——游玩于戏曲中,在其中得到很多戏曲演员之间共通的乐趣。

大象新闻:在中国戏曲学院的科班学习中,你是否对戏曲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穆桂英的爱情观(28岁演了24年穆桂英)(5)

谢彦巧:走进中国戏曲学院极大地拓展了我自己的边界。我的导师带领我们去学习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传奇,跨越几千年人文历史,看一看那时候的戏曲演员有着怎样的特殊品质,如何将技术升华为艺术,成为行家名角,给予我很多积淀,认识到戏曲的魅力,真正从心中迸发出文化自信。

日日更新、一期一会

大象新闻:在什么契机下开始接触并学习戏剧?

谢彦巧:我4岁时接触戏曲,源自父母对戏曲的喜爱,虽然他们并没有从事戏曲工作。当时,我用家里的卡拉OK跟着妈妈学唱,她唱一句,我跟着哼一句,慢慢就学会了几段唱腔。

90年代末,风靡全国的《梨园春》来到河南嵩县招募,觉得我音乐感和节奏感特别好的父母,就把我送去参加了周擂台,没想到一举获得了周冠军

从那以后,父母就开始有意识的把我往这个方向培养,比如把四岁的我送到了为期45天的戏曲夏令营。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戏曲除了唱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内容要学习。

大象新闻:第一次登上《梨园春》舞台是怎样的心情?

谢彦巧:初次上《梨园春》因为年龄小,胆子比较大,不懂得怯场。站在舞台上那一刻,能够自信的把自己所学的唱段稳稳当当的唱下来,并且得到掌声。那时候起,让我找到了感觉。

大象新闻:经年累月的从事一件事,会不会有疲倦感?

谢彦巧:当然会有。尤其是小的时候接触戏曲,压腿下腰真的很疼,没少流眼泪,老师会告诉我劳其筋骨、磨其心智的道理。但我小时候好胜心比较强,参加比赛拿奖之后一切痛苦就烟消云散了。

青少年时期,我也有过迷茫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也恰恰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机会:如何能够保有日日更新、一期一会的精神?这就需要从心性修养来解决疲倦感了,我师父最宝贵的恰恰是持之以恒的功夫,我们能够坚持和恒久已属不易,但在坚持和恒久的基础上保持稳定,需要一个相当的功底。

责任编辑:王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