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最惨的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曾国藩最惨的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

文∕冯玄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指1840年至1942年之间爆发的中英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晚清屈辱的开始,这次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刚刚参加完翰林院的散官考试,授翰林院检讨。

三十岁的曾国藩此时只是一个刚刚走入仕途的年轻人,在朝廷中并没有发言权。在他的日记中,从1840年开始,他断断续续记录了鸦片战争的进程。期间穿插自己的感悟,文字间时时透露出无奈的心情。

曾国藩最惨的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2)

从曾国藩的这段日记可以看出,看不出清政府对待英军入侵的有效策略。

1841年1月25日,曾国藩日记中写道:

“是日奉上谕,琦善革去大学士,拔去花翎。”

2月25日,日记又载:

“遇梁俪裳,谈广东情形,晚归。”

关于这场战争,不知道两位京师的官员在一起聊了些什么。

时间到了1842年,8月4日,英国军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南京岌岌可危。在英军的威慑之下,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和英军进行议和谈判。8月29日,钦差大臣耆英和英军代表璞鼎查在南京静海寺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9月17日,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要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曾国藩最惨的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3)

从这段家信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还抱着“天朝大国”的思想,把辱权丧国的不平等条约看作是“和戎之策”,曾国藩作为有识之士,虽然认识到“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的真实情形,但仍旧抱着“一劳永逸”的念头,期望“夷人从此永不犯边”,还说这是“上策”,可见他身在其中,思想仍不免有很大局限性。

1842年末,第一次鸦片战争尘埃落定,曾国藩写了组诗《岁暮杂感十首》,其中一首感慨道:“国仇犹未雪,何处著迁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