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我们现在的样子(你所不知道的杨家将)

杨老令公、七郎八虎、杨门女将……这些热血饱满的英雄形象,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令很多人大呼“毁童年”的是——杨家将的故事,其实大半是虚构的。

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我们现在的样子(你所不知道的杨家将)(1)

清代学者章学诚便表示,如果《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那么《杨家将演义》恐怕是三分实,而七分虚。

那么“七郎八虎”都有谁呢?

小说演义中告诉我们,杨业共有八个儿子,七个为亲生,一个为义子,故有“七郎八虎”之称。不过在金沙滩一战中,“七子去,一子回”,最后只有杨六郎杨延昭活着回来。事实真的如此吗?

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我们现在的样子(你所不知道的杨家将)(2)

郑伊健版本

据《宋史》记载,杨业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杨延昭、老二杨延玉、老三杨延浦、老四杨延训、老五杨延瑰、老六杨延贵、老七杨延彬。

其中只有老二杨延玉在陈家谷口一战中和父亲一起殉国,其他六个儿子并没有牺牲。所以,“七子去,一子回”的剧情是没有。而活着的六个兄弟,也并非个个都称得上抗辽英雄。在正史中,我们只能找到关于老大杨延昭的几段记载这些事迹,尽管不如小说戏曲中描绘得那般夸张传奇,但也足以彰显杨门虎将的魄力与忠魂。其中最应该提到的就是“杨六郎-辽军克星”

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我们现在的样子(你所不知道的杨家将)(3)

胡歌所饰演的杨延昭

史书记载,杨延昭自幼喜欢钻研兵法,常常“戏为军阵”,父亲对此颇为欣慰,觉得这个儿子最像自己,每次打仗都要带上他。在战火硝烟中,杨延昭逐渐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

雍熙北伐时,杨延昭便是西路先锋之一。朔州城下,他被乱箭射穿手臂,血染征袍,却毫不在意,越战越勇,为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最终这场北伐以失败落幕,父亲杨业为国捐驱。此后,杨延昭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奋战在抗辽前线。

公元999年冬,辽国大举南犯。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来势汹汹,合围攻城数日,宋军陷入恐慌。危急关头,杨延昭从容指挥,除了发动军民登城坚守外,还利用当时天寒地冻的自然条件,令军民在城墙上浇水。于是第二天早晨,城墙外层全结了冰,坚硬光滑,无法攀登,辽军只好瓦解撤退。杨延昭乘机追杀,截获大批武器。

公元1000年冬,辽军再度南侵。杨延昭将精锐部队埋伏在羊山以西,从北面向契丹挑战,且战且退,诱敌至埋伏圈。然后猛然间伏兵突起,打得辽军丢兵弃甲,大败而逃。这一仗,杨延昭还生擒了辽军的几员名将,缴获了许多战马兵器。

公元1002年,辽军进攻保州,杨延昭受命前往求援,结果遭遇突袭,损失巨大。但是宋真宗念于杨氏一门的忠勇表现,最后将其从轻发落,革职待办。不过只过了一年,当边境局势再度紧张起来时,杨延昭又重获重用。

在镇守遂城期间,杨延昭前前后后共打退辽军的百余次进攻,遂城因此获得了“铁遂城”的称号。而他则被辽军视为克星,获得外号“杨六郎”(据说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是辽国的克星)。宋真宗也对杨延昭十分宠信,他曾当着诸多文武官员的面夸赞杨延昭有父亲的遗风。朝中有人造谣生事,诬陷延昭,宋真宗也总是置若罔闻,极力庇护。

可惜,宋真宗终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硬气君主。公元1004年的澶渊大战,宋军好不容易占据了些许优势,宋真宗却委曲求全地与辽军签订了“澶渊之盟”,从此开启了破财消灾的外交模式。此后,虽然杨延昭屡获升迁,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但再也找不回当年冲锋陷阵、抗击辽国时的意气风发了。

到了杨延昭儿子一辈,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杨宗保”。但在正史中,“杨宗保”其实“查无此人”。反倒是演义中杨宗保的儿子——杨文广,才是杨延昭的儿子。史书记载,杨文广主要活跃在对抗西夏的前线,只不过比起爷爷和父亲,他的功名要稍逊一筹。

“杨门女将”到底存不存在呢?

佘太君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这些让无数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巾帼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

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我们现在的样子(你所不知道的杨家将)(4)

李若彤版杨家将

很遗憾,我们在史书中并未找到原型。《宋史·杨业传》中并未提及女眷。而专门收录“义妇节妇”事迹的《烈女传》中也没有关于杨家妇女的记载。唯有佘老太君,被后世学者推测为折家军名将——折德扆之女,不过尚存争议。

其实不管几分真几分假,杨家将的确是我国历史难得的忠良之士,经过各个朝代的变更,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依然深深的影响着现代人,这是“国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