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句话概括杜甫的一生(8岁小孩质疑杜甫的绝句一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从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出发与孩子沟通古诗词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孩子单纯的认知世界里,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确实和我们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被奉为经典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们会问大漠里面的烟怎么可能是直挺挺的呢?当他们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会发问,真的有三千尺那么高的瀑布吗?

尽管这些问题听起来无可辩驳,但是大家要明白,其实我们赏析古诗词更多的时候是在欣赏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如果太执着于现实情况就可能丧失了那一份诗意,而大家也可以这么给小孩子解释。

三十句话概括杜甫的一生(8岁小孩质疑杜甫的绝句一诗)(1)

最近我在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他就告诉我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我这个朋友在某省会城市的小学里任教,他带的班级里有个年仅8岁的小朋友思维非常活跃,这个小孩经常提出一些别出心裁的问题,这次的问题就把我这个朋友给难住了。

小孩提出的质疑是关于杜甫的《绝句》这首诗的,没想到一个8岁小孩竟然会质疑“诗圣”杜甫的千古名作。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相信很多人对这首诗词都耳熟能详,不仅年年入选课本,更是为大家广为传颂。可是这个小孩子竟然认为“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个病句,语病就出在“个”这个数量词上面。

三十句话概括杜甫的一生(8岁小孩质疑杜甫的绝句一诗)(2)

因为我们现代人说鸟经常用“只”来表示,很少有“一个鸟”这种用法字,而且他们在日常习作中如果用“一个鸟”可能会被判有误,所以这个小孩认为杜甫的诗词是用语病的。

我这个朋友对于孩子的问题表示无法反驳,因为小孩子的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这句诗词的时候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他还是很耐心地为孩子讲解了诗词理解的一些知识。

为什么大文豪杜甫没有用“两只黄鹂”呢?难道是因为在唐朝时期还没有“只”这个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诗奴”贾岛就在《寻隐者不遇》一诗当中写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杜甫自己也曾在《赠花卿》一诗中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三十句话概括杜甫的一生(8岁小孩质疑杜甫的绝句一诗)(3)

究其原因,杜甫之所以用“个”这个字可能是基于以下考量:

第一,从平仄韵律方面来考虑。因为“个”是急促短暂的入声,而“只”是平顺委婉的平声。虽然很多人认为平仄可以转换,但是明显这里用“个”更能体现那种轻快的意境;

第二,从字词用法角度来思考。阅读过《全唐诗》的朋友应该就会知道,“只”这个字经常被解释为“仅仅”或者“只是”的意思,比如“诗仙”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比如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是这么解释的,而很少将“只”用作数量词;

三十句话概括杜甫的一生(8岁小孩质疑杜甫的绝句一诗)(4)

第三,从情感语境层面来分析。纵观全诗,生机勃勃,诗人心情畅快,情趣高昂,用“个”比用“只”更偏口语化,能够与诗词清新明快的风格相匹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曾在《西江月》当中写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名句,他当时同样心情顺畅,与平民百姓相谈甚欢,意蕴十足。

总体而言,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理解,我们都不能够将杜甫的这句诗理解为存在语病。恰恰相反,可能从诗词赏析与朗诵角度而言这样的写法更加朗朗上口、清新自然。

三十句话概括杜甫的一生(8岁小孩质疑杜甫的绝句一诗)(5)

对于诗词的学习与赏析我们要秉承着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基本意境就应该容许“百花齐放”,而不是横加指责、胡乱揣摩,您觉得呢?

公众号:赏诗词品历史(SSCPLS),同步更新,欢迎关注,领取更多惊喜福利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