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

汽车公司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地缘性,这导致他们的车有时候也具有这样的风格。

雪铁龙与标致就是一个集团下的冤家。雪铁龙总部在巴黎,当年他们造得车那可叫“不含而立”啊。标致总部在德法边境,好多标致员工都能说德语,他们几十年来造得车那叫一个像大众哇。直到有一天标致收购了No zuo no die的雪铁龙,勒令雪铁龙停产了那些瞎折腾的型号,标致生产一款车,雪铁龙套个壳……从此雪铁龙也变得特无聊。大约7年前,标致雪铁龙集团决心复兴雪铁龙,为它重新注入巴黎基因,于是就有了DS。当DS宣扬自己的品牌主张——“我来自巴黎”时,全法国人的G点都被挑逗了,但咱中国老百姓还处于“含而不立”的状态。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1)

这才是代表巴黎风格的雪铁龙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2)

最近被批准又可以zuo起来的雪铁龙DS3敞篷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3)

德国汽车地图,标致总部就在我指着的法国、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区域。

宝马与奔驰是德国南方另外一对冤家。俩企业风格与产品迥然不同。奔驰总部在德国施瓦本地区,这是全德国最抠门、最固执、最较真的一个地区……奔驰车也这感觉。宝马在巴伐利亚地区。这一地区是最后才被普鲁士征服成为德意志一部分的。巴伐利亚人偏自由,更热情,宝马也给人这种印象。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4)

宝马敢做这样挖苦对手的广告,奔驰则很死性

接下来我就深度聊聊巴伐利亚与宝马吧。巴伐利亚也许在政治上是德国的一个区域,但是它的精神却是独立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孤寂于德国本土。直到20世纪的开始阶段,巴伐利亚还有自己的国王,只是与凯撒•威廉(Kaiser Wihelm)皇帝统治下的德意志联邦有些松散的联系。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5)

法国、普鲁士、巴伐利亚、奥地利、奥托曼土耳其的相对位置关系是这样的

从历史上讲,巴伐利亚与外界的联系,实际上往往与奥匈帝国的关系更加紧密,甚至超过了与位于现在德国的普鲁士。因此,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并不稀罕:一个巴伐利亚人喃喃自语道,“该死的普鲁士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后最著名的总裁却是普鲁士贵族,埃伯哈德•冯•金海姆。而更加令人尴尬的是,在1999年埃伯哈德•冯•金海姆一手提拔起来的宝马主席巴伐利亚人伯纳德•毕睿德被赶出宝马公司。

在这个州盛行的罗马教会处于强势地位,这是那里孤立主义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余的德国人都是非常加尔文教徒化的,所以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认为将巴伐利亚置于他们的政治联邦之外会危及到德国的宗教自由。巴伐利亚享有比德国其他任何州都更多的公共假日(宗教假日)。实际上,正是由于历史原因,巴伐利亚仍然保持着许多与其他州的政治差异。坚毅的谈话、德国右翼的晚会、基督教民主党联盟并不属于这个国家最南端的州。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6)

巴伐利亚的天鹅堡,迪斯尼的LOGO就是从这模仿去的。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从欧洲聚集了大量画家、建筑师、音乐家。去慕尼黑旅行的人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种艺术的沉淀力。

讲究伦理道德的巴伐利亚人不仅同他们的普鲁士邻居有着不一样的思考方式,而且长相也有所不同。典型的雅利安人往往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而这在巴伐利亚人中却并不常见。绝大多数巴伐利亚人往往看起来像南欧人:橄榄色的皮肤、深色的头发、深色的眼睛。他们很明显地比苗条的雅利安人更矮小、更粗壮。慕尼黑甚至在某些旅游向导手册中,被称作是“意大利最北部的城市”。另外,巴伐利亚的方言的不同,甚至会令那些在学校里学习标准德语的人感到吃惊。不仅是许多术语和常用语非常不同,而且巴伐利亚浓重的喉音还会让那些即使是完全一样的词语也无法辨认。

而巴伐利亚却是一个富裕的州。它有肥沃的农田、令人心动的风光、宜人的气候。特别是从19世纪末开始,那里的制造和技术基础也开始变得非常雄厚。如同骄傲地告诉世人,宝马的总部在慕尼黑,奥迪的总部在英戈尔施塔特一样;巴伐利亚人同样可以骄傲的宣称,德国的企业巨人西门子、英飞凌科技、MAN公司都在他们的故乡,而这些世界知名的公司都是股市中的蓝筹王子。而德国每年注册的专利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于巴伐利亚。在现代,巴伐利亚享受的较高的富裕程度,使其成为德国生活水平最高、犯罪率最低的州。这些林林总总的因素组合起来,导致了盖在巴伐利亚头上的孤寂的印象。与之相反的例子是在英国,当苏格兰人来到他们的邻居英格兰的时候,他们往往被扣上庸俗低下的帽子。而在巴伐利亚,恰好与之相反。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7)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场馆,这次奥运会是德国战后崛起的标志性象征。

然而当你沿着慕尼黑漫步或者骑行,你不难发现这个城市为德国最不幸的一章—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复兴提供了合适的温床。在那些一战的愤懑老兵以及在任何城市都能发现的反社会的种种之中,这些席卷全德国的政治火焰都可以在慕尼黑找到肥沃的成长土壤。而且慕尼黑的风格和复杂,对于刚在学校里完成学业的待业青年来说简直是个吸铁石,特别是在那个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年代。那里的公共公园,建立于1789年,却成为了纳粹分子集会的理想场所;而慕尼黑数不胜数的啤酒公园同样不能幸免于纳粹们的魔掌。而以后,最臭名昭著的达豪集中营就位于慕尼黑城市边界的几公里以外。

战后的慕尼黑仍然是一个非常适合于漫步或者骑行的城市。遍布广阔的公共广场,很明显摆出自由的姿态,激发人们进行公共集会。尽管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它并没有像柏林和法兰克福一样在战争中受到炸弹的“盛情款待”。因此,慕尼黑的许多战前的历史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即使在今天,慕尼黑,仍然是德国历史上和建筑上最重要的城市。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8)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9)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10)

慕尼黑最酷的建筑——拜仁慕尼黑安联体育馆

匡特家族拥有宝马47%的股份,而他们却并不是巴伐利亚人。他保守和孤立的运营公司的方法,却很好地如同宝马汽车的齿轮啮合一样贴近了巴伐利亚人,甚至是最敏感的要穴。宝马品牌的精髓,很大程度上缘于巴伐利亚的文化,却极少被外界的影响所冲击所稀释。外国人对于德国人陈旧而原汁原味的印象往往是:穿着皮短裤的男人,听着铜管乐,拿着大升的杯子豪饮着啤酒。而这些实际上完全是来自于巴伐利亚人。因此你完全不要感到意外,当你漫步在周日的慕尼黑街头,看见一个德国家庭在街头漫步,他们往往穿着传统的皮短裤或者凯尔服。但是如果你在汉堡的市区看见有人这样穿着,他必定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这就如同,有人在新奥尔良穿着苏格兰短裙,或者有人在波士顿穿着皮套裤。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对德国文化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独特的巴伐利亚文化。相比一般的德国人,典型的巴伐利亚人要大大地倔强而且自以为是。然而当今,宝马里面的好几个核心人物都是典型的巴伐利亚人,而他们却说,所谓的巴伐利亚人的因子与他们和宝马品牌并不是特别的相关。也许是这样吧。但这却掩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宝马由来已久的强烈的与独立的渊源。特别是较之他们北方的对手—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对独立的超乎寻常的恪守,在经历了1959年的险些破产后,更是愈演愈烈。在当时,傲慢的巴伐利亚股东们不得不对宝马将被梅赛德斯-奔驰收购的前景感到战栗。前任主席伯纳德•毕睿德曾说,宝马的文化永远都是“更靠近地中海附近的人,而不是普鲁士人”。他曾回忆起:当埃伯哈德•冯•金海姆推荐他自己为冯•金海姆的继任者时,略带讽刺的说道,“我并不确信,我们是否足够强大到拥有一位巴伐利亚的主席”。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11)

慕尼黑观光景点——宝马总部大厦、宝马博物馆、宝马世界。最右边的是宝马总部大厦,它被称为四气缸大厦,梅花形大楼的每个花瓣都隐喻着一个气缸。

一位前任宝马的非巴伐利亚的工程师估计,绝大多数非巴伐利亚的德国人来到慕尼黑以后,会怀着非常清醒的意识去接受巴伐利亚的生活方式。他曾这样说,“这里舒适的天气、优越的生活、啤酒花园……你同样不得不去做好准备接受这样的巴伐利亚文化,然而这不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简单的事情。”他的观点暗示:巴伐利亚具有吸引同样心志的心灵的倾向。当然,这也是宝马品牌哲学中的精髓:并不是追随所有的消费者,而是吸引那些具有相同心志的消费者,因为只有他们相信和欣赏宝马所创造的内涵,只有他们相信和欣赏驾驶应该是生命中的乐趣。

巴伐利亚气息深深地植入了宝马,这一点很好得在宝马的品牌标志上得以体现。宝马标志本身描绘的是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旋转的螺旋桨。这样的一幅景象,较之现在,对过去的岁月具有更深的含义。因为宝马是从设计和制造世界级的飞机发动机开始的。同时,宝马的标志也与巴伐利亚旗帜的颜色相吻合,这也是汽车业内唯一的一个描绘了动感的标志。其它任何公司的标志,要么是显示品牌的首字母(如:凌志Lexus的标志“L”),要么是象征(如:梅赛德斯-奔驰的三叉星或者奥迪的四环),要么仅仅是装饰(如:凯迪拉克或者保时捷)。超越了简单的符号意义,宝马的品牌标志在视觉上有冲击力,因为蓝、白和黑色都非常醒目。宝马的首席设计师克里斯•邦格曾说,“它是一个能够使品牌极大受益的细节。对我们的品牌而言,它具有很强很跳跃的视觉冲击力;它还能使位于方向盘后方的驾驶员成为明星,并装点我们所有的产品。”简而言之,它是宝马汽车业务中最闪亮的一颗珠宝。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12)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13)

德国生产的车(德国车就都有德国味)(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