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

嘿!你好吗?

这里是小老弗看片片。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

好多时候我们看电影是为了宣泄不好的情绪,

哪里管导演像表达什么?想批评什么?想教育我什么?

我们就是为了爽,只要剧情紧张刺激,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今天小老弗就为大家准备了一部这样的电影,

朋友们你们只管攥紧拳头看戏,其他的就交给小老弗吧。

从头打到尾,这就是个动作A片啊!《突袭》,2011年,豆瓣评分7.7分。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2)

《突袭》 这部电影,就小老弗看来全完就是一部动作A片,为什么这么说呢?A片自然不是靠情节的,靠的是技巧、体位和耐力,从前戏到对抗到高潮,彻底撒开了玩,片子有点糙,但糙得过瘾,尤其喜欢潜入遇袭的部分,后面有点牵强,但都不影响快感,没想到印尼还能拍出这么尿性的片子来。此片一出来各种叫好,什么史上最强动作片,香港那些全部out了之类言论各种出来。亲自看过以后才发现,首先根本不是动作片,其次一比较就知道了香港那些根本永远不会out,真是太搞笑了,唉。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3)

世界范围内的动作片(包括武侠功夫)基本上都能分为两类,一类强调演员本身的技能,另一类强调电影的技能。也就是忘了之前在哪儿看过的两个方向,卓别林和格里菲斯,虽然概括起来并不是完全恰当,但也颇能说明些问题。 好了,先看美国,美国人当然走的是后一个路线,因为本身动作比较笨拙,动作明星都是肌肉男,没什么格斗功力更别提好看养眼的招式了,什么史泰龙、施瓦辛格......额......总体看来美国动作片打的都是相当难看的,毫无美感,又笨,然后其实暴力程度也就soso,但是他们的长处就是电影技巧,不但启用亚洲好的武指,更是大搞高科技(黑客帝国),演此类影片的演员只需短短的培训就能做出高能的动作了。当然这是比较low的例子,更高能的电影技巧案例来自于剪辑,这一点就更格里菲斯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谍影重重系列,通过抽掉零点几秒的剪辑把马特·达蒙的动作塑造的又快又准又狠,当然也就增强了动作场面的震撼性和真实感。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4)

和美国相比,亚洲普遍都偏重前一个路线,也就是演员本身的技能以及硬件设施,这首先从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就能看出来。在总结长镜头的个案时就发现,无论枪战还是动作,只有亚洲敢用长镜头,美国是断然不敢在这个情形下用长镜头的,没有那么靠谱的演员和排练,纵然你怎么升降摇臂也不灵的。枪战场面的长镜头前有[辣手神探]后有[大事件],动作场面泰国有[冬荫功]韩国有[老男孩],都给长镜头所能拍摄的素材库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而长镜头要求的正是调度和表演本身的天赋,这一点很能区别美国和亚洲的倾向。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5)

具体到亚洲本身,也各有不同,日本比较好的武士片是电影技巧派,因为武士格斗一招或几招就完事儿了,主要是出刀之前的紧张感,所以拍好这个是一定要很电影化的,用电影技巧来完成。小林正树的《夺命剑》就是典型代表。韩国其实是左学学右学学,就不说了。泰国的风格显然是走身体技能的路线,因为拍电影本身比较low,加上泰拳又很发达,有牛逼的人才,何乐而不为,电影拍的很low但牛逼的动作明星确实很强悍啊,能完成那些高难度动作,看的是硬件条件。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6)

香港的情况就更复杂了,李小龙显然是身体技能派,无法超越无法复制,有些打斗场面用一个全景固定就好了(当然剪的也很多),仅仅是这样就能看得人心潮澎湃,因为真的是太能打了,又有个人魅力。之后的动作片基本上分为北派南派,北派袁和平,南派刘家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北派走花拳绣腿路线,实际上是戏曲动作,南派走硬桥硬马路线,强调真功夫。刘家良自不必说,袁和平培养出来的就是成龙,招式胜过实用,pose较多,当然后来成龙老是作践自己以证明多真实多能吃苦。刘家良担任张彻的武指,情况就发生了些改变,因为狄龙姜大卫这些人其实也不能短时间速成,所以卖点其实已经不是动作本身了,卖点是惺惺相惜血染白衫......这......然后楚原的其实离动作已经很远了,打的都超级难看,摆弄摆弄完事儿了。然后的然后,胡金铨大师,哇塞,当然是电影技巧派,各种神剪辑啊,明星也比较弱,故事也比较弱,但是电影感最强。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7)

之后的情况,徐克是电影技巧派,李安(华语电影范围)也是电影技巧派,以强烈的风格取胜。真正让香港动作片脱离花拳绣腿好看不好用太务虚名号的,必须只有甄子丹和叶伟信的组合。其实故事也就那样,但实在是打得好,自由搏击 泰拳 巴西柔术的混合格斗还真是人家的发明独创,然后真实性大大加强,拳拳到肉的fu出来了,这个不解释,当然叶问系列的剪辑也是大大增色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呢,《突袭》根本就是两头不靠。故事层面,不说了,不仅是弱,其实是没有,《冬荫功》最起码还有个“找象”。电影技巧方面,镜头不算太弱,但也确实没对动作起到什么切实的促进作用,没有营造出特定的动作风格出来,空间的调度也欠考虑,打斗的出新也没看出来多少。身体技能方面,既没有花拳绣腿的目眩神迷,也没有高科技的酷帅,没有泰拳的强烈的本土风格,也没有混合格斗的独创性,更没有截拳道的唯一的快准狠,把任何一个打斗场面单抽出来其实都是soso的感觉,只不过堆砌在一起就比较刺激了。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8)

那么《突袭》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像打游戏一样的杀人,不用管为什么就是个杀杀杀,然后不是简单地机枪横扫就行了,还有点科技含量,例如老子就不用枪,来和你一对一,来和你一对二,就譬如一款新出的游戏,玩过比较难了而已,要你操作主人公使出高能招才行。此片完全就是为了刺激肾上腺素,众多动作造成的暴力场面先是密集堆砌,然后就是渲染残暴,各种割喉戳眼各种奇葩的死法,脖子上插一个塑料管还各种打之类之类的,这些不得不承认做的很好,比较真,然后节奏也好,让你看着看着就适应了,审美疲劳了,根本就到了杀人和杀蚊子一样了....这......根本是各种cult啊!如果光看这个,那真是特别好看的,别当个动作片,就特别好看了,联系完全没有的剧情,更为cult之感增加了浓重的一笔!越没剧情就越cult......总结起来一是密集二是凶残......这......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9)

那为什么不可能超越香港甚至泰国,就是因为不在同一个体系,动作片之所以称为动作片,剧情可以稍弱,但绝不是没有。出色的动作明星的身体技能是唯一的不可被复制的,这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奏效的,不可能过时的,无论高科技怎么发展,真实表演出来的高难度动作一定有观众,真实感和牛逼的身体永远有人看。另外就是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就是有其独特的技巧手法,如果不能表演牛逼,通过发明创造勇于创新,一定能拍出有电影感的酷炫动作。以上两点香港都可以做到。像叶问这样的影片,故事层面在一个还行的基础上,既有酷炫纷飞又有真功夫拳拳到肉,既有丰富复杂的动作设计,各种场景各种空间各种形式,又有精妙的镜头设计和剪辑,根本要啥有啥,比这好了N倍好么!简直了!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0)

《突袭》的看点,主要是密集的动作对抗,即使是从小被大剂量功夫片喂出了抗药性的中国影迷,也会被片中接二连三的动作奇观激发出久违的观影高潮。影片导演加雷斯•埃温斯承认,影片的两大源头,一个是《虎胆龙威》、《血溅十三号警署》等警匪片经典,另一个就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突袭》的动作场面,无论枪战还是拳脚,都可以看出上述经典的影子。可贵的是编导大胆推陈出新,把许多拍到山穷水尽的段子翻出了创意,这才是赢得众多好评的奥妙。且把故事撇到一边,来看影片的第一场动作戏。气势汹汹的警队遭遇到的第一次挫折,居然是因为一个少年。导演用正反打特写和降低音效的办法夸张短暂的对峙,然后用慢镜头表现了少年逃跑、报警、遭射杀的过程,放大了这短短的瞬间。营造悬念的同时,强烈暗示出警队面对的将是多么可怕的敌人。这种欲擒故纵的节奏感,是现在已经被大多数商业大制作忘却了的动作片优良传统。白头副队长在门关上以后依然准确射杀少年的一幕,动作上很酷,也符合人物性格,但完全不符合此人在后面表现出来的战技水平。凸显出《突袭》全片动作戏的基调:观赏性第一、角色塑造第二、合理性第三。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1)

黑帮的反扑是影片大段动作戏的序幕,从狙击手的冷血,脱缚者的狡猾到扫射警车的肆无忌惮,极有层次地铺垫出黑帮的猖狂。为后面警匪之间无节制的暴力冲突奠定下心理基础。随后的枪戏是影片枪战段落的高潮。最为人称道的“天井枪火”一幕,先表现门缝里的阴影和黑暗中影影幢幢的敌人,渲染出警察们腹背受敌的窘境,然后慢动作加灯光效果展现出队员“错误的一枪”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犹如京剧《三岔口》一般的暗中摸索就此切换到暴风骤雨的常规枪战模式,导演用巧思给地狱般的杀戮赋予了光影的诗意,这样的段落,才不愧为“暴力美学”。“枪火”之后的冷热兵器混合对抗是影片的第一个动作高潮,比起《撕裂的地平线》等西片中过于流畅的“枪拳道”来,此处长斧、枪弹和拳脚的结合更为血腥,最后男主角用别出心裁的“冰箱煤气罐炸弹”消灭了第一波敌人,这也是片中唯一的一处爆破场面。这一段有一个镜头随警察跳到下层的跟拍,是动作片中少见的设计。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2)

38分钟左右的楼道混战把《突袭》带到了中国观众熟悉的冷兵器对抗模式。男主角伊科•艾乌斯展示了印尼武术“潘截赛拉”中的匕首和短棍技巧,重点攻击打手们的咽喉和关节。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最震撼的应该是各种匕首戳中人体的效果,自从北野武版《座头市》创造性地将电脑血浆引入动作场面之后,向来用剪辑、借位和挤血包表现的“中刀”终于可以在一个镜头内实现了,韩片《大叔》最后的打斗就是最新的例子。当然,《突袭》由于拥有身手一流的动作演员,效果更为真实可信。各种匕首戳、划、剖的动作看来令人触目惊心。反派打手在电梯里突然刺杀同伴一场,刀尖在金属板上划出细痕,也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神来之笔。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3)

50分钟左右,男主角遭遇小头目的打斗充满了各种小花招,这一段至少有两个场面用到了假人,一个是男主角将白衣喽罗从天井丢下,折断腰肢而死,另一个是他勾住红衣喽罗的后颈将其拖倒,木茬插中咽喉而死的镜头,因为太逼真,第一次看到的观众免不了倒吸一口冷气。“有趣”的是,红衣喽罗冲出天井时影片还不忘拉近镜头,给了他一个特写,表现他看到同伙惨死时的不祥预感,前后照应得很好。男主角终结小头目的“大招”是抱头击打其后颈,也是潘截赛拉中的杀招。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4)

正义力量的真正对手直到一小时左右才浮出水面,原来是 保镖“疯狗”。在与队长单打独斗的一场戏中,由武术高手亚延饰演的这个反派展现了潘截赛拉的鲜明特色。除了重视肘击、膝顶等东南亚武术技巧之外,印尼武术同样重视对付这些技巧的“截线”技术,讲究贴身制住对手的大臂,讲究击打对手的关节,使敌人丧失攻击能力。在毒品工厂中的打戏把重点放在器物的应用上,用折凳打、撞墙、撞桌。最漂亮的是匕首对抗,其格斗原理与空手差不多,只是伤害更大。《突袭》并未象《拳霸》那样标榜“无威亚”,但看起来确实没有吊,一干龙套真打真摔,值得敬佩。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5)

最后两兄弟与疯狗的决斗,导演一样先做足气氛,长长的一串沉默的动作之后,观众才明白疯狗的真正意图,自信而冷酷的高手最能激发起观众的热血,这是属于动作片特有的情调。以电影技巧而言,决斗一场用得最少,环境也最简单,以凸显出三位动作演员的真材实料。三人打斗场面需要很高的技巧来配合,也最容易出奇出趣,成龙的电影中有众多三人场面即是明证。这场戏的动作设计和完成效果都堪称一流。普通观众评价《突袭》往往会用到“真实”一词,殊不知真实的打斗其实一点都不好看,《突袭》的“真”和其他动作经典一样,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充满了大量华丽的回旋和繁复的攻防回合,只是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场戏中,疯狗足不沾地,单凭腰肢摆动的力量将人甩出,就是银幕上从未见过的动作。为了求“真”,影片还特地加入了一些“动作失误”,例如疯狗起跳未遂被拖回地面,以及前面楼道缠斗时的一些类似细节,都可以看出主创的心思。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6)

《突袭》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男主角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非要推对手一起坠楼,例如最后用日光灯管划开疯狗的脖子等等,都夸张有余,可信不足。但它呈现出了印尼武术的魅力,复兴了老动作片讲究节奏和营造气氛的传统,在动作片的词汇表上添加了一些新元素、新拍法,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成就。称其为“年度动作片最佳”当不为过。

李小龙的死亡塔(印尼版李小龙印尼版死亡塔)(17)

好了,今天的小老弗看片片就到这里,希望你们可以喜欢。

关注小老弗安逸看片不迷路,拜了个拜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