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可防可控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扎根艾滋病临床救治一线近20载)

——访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

本刊记者|王振亚 特约记者|李伟红 范忭忭

2019年11月30日下午,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揭晓。来自全市各领域的107个科普奖项或个人参加了2019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评比。国内知名感染病专家、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荣获“科普贡献奖二等奖”,获奖项目为:知艾防艾、共享健康。在艾滋病日前夕获此殊荣,不仅仅是卢洪洲教授向世界艾滋病日的献礼,更是对他扎根艾滋病领域20年来工作的肯定。在他的影响下,很多艾滋病患者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一大批医护工作者投入到艾滋病防控工作中、一大批市民走出了“恐艾”的误区。

艾滋病可防可控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扎根艾滋病临床救治一线近20载)(1)

健康中国观察网 www.jkzggcw.com

为发展感染医学

积极投身艾滋病研究

卢洪洲教授从安徽蚌埠医学院毕业后,曾是一名优秀的心内科医生,事业蒸蒸日上。然而,在1993年3月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时的偶然机会,却改变了他的一生。进修期间,在国内知名感染病专家翁心华教授悉心指导下,他开始接触到感染病领域,并由此开启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艾滋病防治领域。2001年3月,卢洪洲教授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目睹了美国感染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艾滋病研究领域,而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美国学习期间,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艾滋病知识,并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科研工作。并以此锻炼了自身的临床技能。

2002年,卢洪洲收到导师翁心华教授的信件,得知,当时国内鲜有人研究艾滋病防治,急需这方面人才。尽管留在美国有丰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科研条件。他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并直面艾滋病领域,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2010年1月,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了上海市首家艾滋病规范化的诊疗中心,为全国各地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服务。

倡导临床诊治标准化

规范艾滋病诊疗

在艾滋病临床救治中,卢洪洲教授发现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复杂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针对同一患者可能采用的不同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尤其国内很多从事艾滋病临床工作的医生,都是刚刚才从事或接触艾滋病,极度缺乏临床经验,急需一本统一的培训教材。针对这个问题,卢洪洲教授带领团队,以循证医学证据和团队前期总结的我国艾滋病诊疗常规为指导,结合近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个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医疗标准和模式——临床路径,并汇总成书,在全国发行。该路径获得2016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

卢洪洲教授表示,该临床路径总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医疗实践和中国艾滋病诊疗常规的基础上,结合科研团队多年来积累的临床诊治经验,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包括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会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相关肿瘤、合并其他疾病、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等,对倡导临床诊治标准化,避免诊疗随意性,规范医疗行为以及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广该临床路径,卢洪洲教授及其团队将该书的版权无偿赠予国家,以便更好地面向全国加以推广。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我国,虽然HIV感染仍是低水平流行,但感染人数仍在不断增加。卢洪洲教授在我国率先开展艾滋病领域的临床研 究。先后牵头了4项国内多中心和11项单中心艾滋病临床研究,牵头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中唯一的艾滋病新药平台建设项目。其研究成果写入了国家艾滋病诊疗指南,针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合并淋巴瘤、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以及特殊人群的研究结果并主持制订了《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AIDS相关性淋巴瘤诊治专家共识》、《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特殊群体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整合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4项国内艾滋病相关疾病诊疗专家共识。卢洪洲教授参与了2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其研究结果写入了美国和欧洲艾滋病治疗指南。

探索创新

开展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

今年9月,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发布第一批优秀课题承担单位,卢洪洲教授牵头的艾滋病药物临床评价示范平台位列其中。该项目的入围,将在产出重大新药品种、完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卢洪洲教授还希望通过公卫中心临床研究平台开展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研究。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全世界聚焦的热点问题,大众对其关注度也很高。所谓功能性治愈,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后停药,但相关检查指标并没有反弹,而且疾病也停止进展。尽管目前为止功能性治愈成功病例少之又少,但卢洪洲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对功能性的治愈研究热情却从未消减。

卢洪洲表示,抗病毒治疗的全面实施大大延缓了艾滋病的病程,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但药物治疗仅能抑制HIV病毒复制,而不能清除病毒,一旦停药,潜伏的病毒会重新激活,迅速复制,因此患者需终身服药。由此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经济负担、服药依从性问题,成为终身服药的阻碍。所以,目前关于功能性治愈治疗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诱导激发病毒储存库再清除、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功能性治愈如果实现,将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依从性。目前,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免疫激活、功能性治愈等艾滋病的救治方面,我国将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艾滋病患者已经可以长期存活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认识上的误区。很多老百姓、甚至医生仍然认为艾滋病是超级肿瘤,艾滋病是不可治的疾病,谈“艾”色变,尤其是对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有偏见和误解。”卢洪洲教授则希望从社会层面更多去关注艾滋病人的生存状况。“虽然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是艾滋病病人仍然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生活和精神压力,艾滋病人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支持。”

《健康中国观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