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思考问题的儿童画(一幅儿童画引起的思考)

“我十六岁时可以画得像大师那样,但我却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毕加索)

男孩思考问题的儿童画(一幅儿童画引起的思考)(1)

有几个画家朋友曾经告诉我:“12岁前最好不要送你的孩子去学画画,特别是去学素描,因为相比画画的技巧,孩子对于画画的兴趣和孩子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更加重要。”他们甚至不教自己的孩子画画,只是让孩子们自己随意涂鸦,以免扼杀孩子创意的热情和想象力。

我听了他们的建议,除了让Alex去一个叫Macus的英国绘画老师那里玩过几个月,再也没有送他去学过画画。但我给他买了各种绘画工具、不同大小的绘画簿,以及画架和转轴画纸,并让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随便涂鸦,前提是不可以画墙壁。没想到他越来越喜欢画画,尽管他画画的技巧不敢恭维。以下是他最近一个多月的作品,可以看到画中的人有时还没有嘴巴,但总算有手和脚,之前他画的人只有两只“爪子”。但我从他的画里能看到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特有的童趣。

我们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学画画无非以下几个原因:希望孩子能走专业的道路;觉得自己的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想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觉得画画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申请名校时有特长优势(有很多香港家长送孩子去画画是为了这个)。但大部分的家长送孩子去学画画主要还是想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小朋友们从两岁多开始,就会用笔在纸上涂涂画画了。如果你给孩子一张纸和一根画笔,他自己就会涂涂画画,虽然画面杂乱无章。这是因为3岁之前小朋友的手部的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好,不足以让他正确的握笔,准确画下想画的笔触。3岁以后,孩子的小肌肉开始发育,慢慢开始学习更精细地用图画表达他们眼中或想象中的世界。画人物时会出现眼睛、鼻子和嘴巴,甚至手和脚,尽管只是一些歪歪扭扭的点和线。对于这些尚未学会使用文字的孩子,绘画就是他们非常好的工具。有一些社会工作者或者心理学家会让一些遭遇重大事件、拒绝与外界沟通的小孩用绘画的方式进行情绪的发泄或表达。

从5岁开始,孩子们的绘画创作会到一个新的程度,他们习得一些文字,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有时他们会画喜欢的人物或物体,如:女孩喜欢画仙子、公主、小动物等,男孩喜欢画英雄、怪兽、车、飞机、火箭、机器人等。而且,他们用这些绘画去展现自己的喜好和梦想。有时,你问一个五岁的男孩子,他的画讲的是什么故事?尽管这些画看上去寥寥数笔,线条歪歪扭扭,但他所想表达的故事所包含的想象力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所以,有很多专业的画家不太建议家长在12岁前送孩子去上绘画培训班,除非你的孩子在绘画方面已经具有非凡的天赋,一定要找一个专业的画家去指点。他们认为,孩子天生具有艺术家的潜力。为什么,我们不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创作材料,激励他们将这些潜力发挥出来,而是将他们送到一些专门的机构,希望他们艺术创造力被培养出来呢?这样可能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对绘画的兴趣,抑制了他们原本就有的、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我曾发现,上英文阅读课让5-6岁的孩子们创作所读英文书的封面时,没有参加过绘画培训的孩子能够自由地用画笔表达自己的主张,一眼看出他们加上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态度。相比而言,参加过绘画培训的孩子有时可能会更加注重如何将自己设计的封面画得与原书的封面更加相像。

画家们还不建议我让孩子学简笔画。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学简笔画的书,让孩子照着画。我曾经也买过几本,但听取画家朋友们的建议,没有让孩子学。有一些绘画机构,为孩子们提供的课程就包含简笔画。简笔画是被简化了的形象,画简笔画实际上是让孩子临摹,在复制别人的画作,时间久了孩子顺手就能画出来。有的孩子学了简笔画后提笔就能画一个小猫、小狗。但是,这是以牺牲孩子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代价的。几十年后,他画的小猫和小狗可能还是这样。

男孩思考问题的儿童画(一幅儿童画引起的思考)(2)

因为,简笔画的形象容易在人的脑海里扎根。学简笔画会剥夺了孩子去观察这些动物或者人物在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侧面所展示的形象之能力。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需要的是一个思考的大脑和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即“敏锐的观察力”。而学简笔画会让孩子停留在寥寥几笔的基础上,再也不会有更深入的刻画,不会有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画家朋友们尤其不建议让孩子12岁前去学素描。如果孩子有特别的天赋,要考国内的美术学院另当别论。但可以去了解一下欧洲和美国最知名的美术院校,有多少还在用目前中国学院派以学习技巧为主的那一套。中国美术教育界一直延续的是几十年前徐悲鸿们从欧洲带来的写实画风,但欧洲已经早就抛弃了这一套。

而在美国的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等。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任务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们感兴趣的并传达意义。美术学院的氛围不再是一群学生站在画架前画模特或画静物,旁边有一个“大师”从一张画布走到另一张画布前提一些意见。在高级的美术学院,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室,而教授们也是艺术家,定期来观摩,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给出一些指导。而我们中国的年幼的学生们还在背起画板学习以技巧为主的素描。

素描就是写实绘画的基础,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它包含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孩子们学习素描就要理解几何形体、透视关系、体积、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另外,素描通常是采用铅笔绘画,从画几何形体石膏像开始,到静物、人物、风景,是一个既枯燥又漫长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时候,我们去公园或者动物园会见到一些正在写生的孩子们。可能您可能会羡慕,我的孩子如果能和他们一样画得那么漂亮该多好啊。但可以去问一问,这些孩子能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并坚持下去的会有几个。这种枯燥的绘画形式完全不适合于12岁前的孩子们,也不是目前全球美术界的主流。

孩子们应该去感受各种可以采用的绘画材料,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去张扬和表现自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成年以后,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会离他们而去。让孩子去学素描,反而是对孩子们这些能力的扼杀与禁锢。

男孩思考问题的儿童画(一幅儿童画引起的思考)(3)

另外,我们常常会见到大人们去干涉孩子的创作。“你不应该画这个,你应该那样画。”“这个画得怎么不像我啊?”“人的脸怎么是红色的呢?太阳怎么是黑色的呢?”“机器人应该画成这样。”“外星人是长成这样的。”由于家长和老师把自己的思维过多的加在孩子的画上,告诉他们什么该画,什么不该画。孩子开始为了让大人满意而创作,作品是符合成人的审美和眼光而不是孩子内心真实的反应。

久而久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火花开始熄灭,思维和绘画开始趋成人化。有些家长、老师满意的孩子的绘画作品拿去国外参加大赛没有被选中,为什么?因为成人化的东西太多了,作品没有与孩子年龄相应的童真。但有时候,我们看到一幅儿童画会想笑或者被打动。为什么?因为我们仿佛看到这幅画的小作者那可爱的内心所放飞的想象,不羁的思维和灵气。

要不要送孩子去学画画见仁见智。每一所绘画或艺术学校的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不一样。但作为家长是否我们应该要思考一下:如果孩子自己自由绘画反而更好,那为什么要送这些天生的艺术家们去学绘画呢?如果送孩子去学绘画了,这些学校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是反而可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呢?另外,对待孩子绘画这件事情,我们是应该让他们自由创作呢?还是要去干涉和纠正他们?(来源于微信平台“阅读第一”)

欢迎关注“中国妈妈”微信公众号(zhongguomama2014),订阅更多精彩内容!每日更新,专业编辑团队为您送上最接地气儿的文章;在线咨询,与您互动交流,让您轻松做妈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