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之所至一往无前(义之所至生死相随)

在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虽然汉室衰落,但大汉军队对外作战一直都是取胜的,其中以公孙瓒作为代表。

《英雄记》中有: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

公孙瓒对外族态度强硬,其立志要扫灭乌桓。每当有敌情时,公孙瓒怒气冲冲,如同寻仇一般,带着人马冲杀过去,有时还连夜作战,令乌桓人恐惧万分!因其常骑白马,故乌桓人奔走相告曰:遇白马将军者应当速速避之。

在与胡虏的作战中,公孙瓒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白马义从。

白马是一种毛色已经褪色的青马,其年龄大概在六七岁左右。正处在巅峰的战马配上骑术精湛的骑士,真是一对完美的组合。

接下来白猿便来介绍一下名震草原的白马义从。

特征:精锐三千,尽乘白马,纪律严明,其部众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

兵种:轻骑兵,着皮甲,能适应骑射与冲击两种作战方式,骑射能力极强。

规模:大约三千人

义之所至一往无前(义之所至生死相随)(1)

白马义从的来源

关于白马义从的来源,有几个不同的说法。

《后汉书》中有: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原来指的是追随公孙瓒的善射之士,他们都骑乘白马,作战勇猛,自称白马义从。

但后来公孙瓒组建了一支配有清一色白马的骑兵部队,其有数千之众,为表忠心,众人均高呼:“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白马义从由此而成名。

《英雄记》中有: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匹乘白马,故以号焉。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胡人之中,骑白马的通常是骁勇善战之辈,而公孙瓒有数千骁勇骑士骑乘白马,故自号为白马义从。

《白马篇》中有: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想来曹子建写的是当年的白马义从吧!手刃乌桓,马踏鲜卑。义之所至,生死相随!

白马义从的主将

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人。

公孙瓒少为书佐,其外貌言辞异于常人,因而得到涿郡太守的赏识,并将女儿嫁给了他。后求学于卢植。

《三国志》中有: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

曾经有一次,公孙瓒与数十骑兵出塞外,遇到了数百鲜卑骑兵。公孙瓒手持铁矛左冲右突,奋战八方,杀伤数十鲜卑骑兵,最后得以保全。

白马义从虽然是轻骑兵,但也擅长冲击作战,其严明的纪律和齐整的阵型令组织性薄弱的游牧骑兵极为恐惧。乌桓人屡次被公孙瓒打败,对他是既仇恨又恐惧。

《后汉书》中有: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青徐二州的黄巾军主力北上,想要和张燕的黑山军会和。公孙瓒率领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黄巾军,斩首三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在黄巾军败退渡河时,公孙瓒又半渡而击,再次大败黄巾军,俘虏了七万多人,车甲财物无数,此战过后,公孙瓒名声大振!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支黄巾军的残部流窜到兖州,还击杀了兖州牧刘岱。最后这支黄巾军被曹操收编了,它就是著名的青州兵。

白猿以为,这一战是公孙瓒人生的巅峰!想来白马义从充分运用骑射与冲击战术,远战以弓矢,以少围多,箭阵如雨,令其自溃;近战以马刀和短矛,聚如雷霆,散如云烟,奔驰如风雨,冲杀如游龙。

《英雄记》中有: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阵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

界桥之战,是白马义从跌下神坛的一战。袁绍令麹义以八百步卒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公孙瓒见袁绍兵少而轻敌,便令严纲率领数千白马义从冲阵。不料却遭到强弩的无情打击,自此白马义从元气大伤。

白猿以为,也是从这时起,公孙瓒走向了下坡路。

《三国志》中有:瓒自知必败,尽杀其妻子,乃自杀。

公孙瓒在争夺冀州失败后,回到蓟县筑起小城。后来又杀刘虞,引发众怒,渐渐地失去了人心。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虞残部与袁绍部合击公孙瓒,公孙瓒逃回易京坚守,后来筑起了易京楼。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易京城破,公孙瓒杀全家老小,而自焚于易京楼。

风沙漫延,扰乱晴天,遥望城外,兵器相见,浮生又一劫。君独守易京已非昨日威严,谁在此哽咽?故人一直就站在君的面前,不问也不怨。

君本意欲,寿与天齐留万代功名,故人西辞,不问情意,有何难说明,打乱了君一统天下的约定,谁可以同行,原来不需要用战争去平定,要先得人心。

故人发已衰白,风尘覆盖,不奢求重来,只盼君能收起战台,断头换不来,最后的城墙破开,登高望海,一片烟火海,无能为力,尸遍满地,故人心已远。(选自《故人叹》)

白马将军却是落个如此下场,或许是刚愎自用吧!白马将军,白马义从,义之所至,生死相随!哀哉!叹哉!

义之所至一往无前(义之所至生死相随)(2)

严纲

严纲作为公孙瓒手下的大将,白马义从的统领,史料却鲜有提及。

《三国志》中有: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公孙瓒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

《三国志》中有:绍军广川,令将麹义先登与瓒战,生禽纲。

公孙瓒与袁绍在界桥南二十里作战。严纲率白马义从冲锋,却惨遭强弩的打击,最后折了自己并千余白马义从。

寥寥两条记载,君何处人?不知。君相貌如何?不知。君家中情况如何?不知。

只因“义之所至,生死相随!”便跟了白马将军一世。将军在哪?纲在哪。有将军的地方,就有纲。苍天可鉴,白马为证!

义之所至一往无前(义之所至生死相随)(3)

最后一名白马义从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公孙瓒屯兵磐河,上书朝廷细数袁绍的十项罪状,并号召诸州郡共同讨伐袁绍。常山郡人欲反叛袁绍,故推举赵云为首领率领义军投奔公孙瓒。

赵云之见公孙瓒,瓒问曰:闻冀州之人皆欲附袁绍,独君异尔,何故?云答曰:天下大乱,未知明主,民有倒悬之危,鄙州议论,要投仁政之所在,故来投将军。

此后赵云便加入了白马义从,跟随公孙瓒四处征战。龙胆举目,逆浪沧澜,千里邈霄汉。英风锐气,白马银冠,单枪出常山。

公孙瓒是赵云的第一位大哥。

后有人曰:磐河之畔初见白马将军,惊鸿一瞥,终身不忘。

田楷与袁绍军交战,公孙瓒表刘备为别部司马,令其协助田楷抗袁,赵云领一队骑兵随刘备出征。

这是赵云和未来主公的第一次见面。后来赵云因兄长去世,须回乡服丧,离别时,刘备紧紧拉着他的手不舍分别,赵云感动不已。

公孙瓒斩杀刘虞的消息传来后,赵云心中暗暗叹气,“你终究不是我心中的明主。”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易京城破,公孙瓒自焚于火中。

往事一幕幕出现在赵云的脑海中,依稀记得那个白马将军,还有一群燕赵游侠,左右开弓,鲜衣怒马,飒沓如流星。“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赵云喃喃地道。

“公孙将军,虽然你并非云心中的明主,但是与你征战的日子里,云真的很快乐,云想念白马义从的兄弟们了。”夜色下,赵云望着虚空道。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赵云与刘备相遇于邺城,两人同床而眠。刘备与他说了兴复汉室,说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赵云的心中又热忱了起来,这是赵云第二次拥有了如此强烈的归属感。或许眼前的人真的是自己苦苦追求的明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长坂坡前,为救幼主,七进七出,神威如龙,谁人不识常山赵子龙!

刘备入蜀后,赵云作为留营司马驻守荆州。孙权趁机派人去接孙夫人,并且想带走阿斗。幸得子龙截江对峙,拉弓射帆救幼龙。此情坚且厚,彼义深且重。

汉水之战,赵云率数十骑出营门接应黄忠,遭遇曹军主力,子龙一次又一次地冲阵,并救出陷在阵中的副将。归大营后,赵云又下令大开营门,孤身一人挑枪怒视曹军,使得曹军惊惧而退。其后刘备赞曰:子龙一身是胆!

伐吴之战,赵云忠直劝谏无果,后都督江州。刘备兵败猇亭,十万将士,付之一炬,极其狼狈地逃回了永安,赵云进军永安护主周全。

北伐之战,赵云箕谷断后,使得全军未遭受重大的损失。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逝世。临死前仍大喊:“北伐!北伐!”

纵观赵云的一生,其忠肝义胆,令人敬佩。

为报当年知遇之恩,尽忠于大汉。从前当阳透甲红,谁与争锋,也破阵千里,骁勇折冲建奇功。

曾匹马单枪,使存救亡,一骑绝尘。曾笑傲沙场,青钢破阵,龙胆染血。曾威震寰宇,陷阵摧锋,浴血八方。

赵云对得起白马义从的身份,“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这是赵云一生的写照。

作为最后一名白马义从,他没有丢脸!

义之所至一往无前(义之所至生死相随)(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