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都丧失吗(语言功能在退化吗)

语言功能在退化吗

语言能力都丧失吗(语言功能在退化吗)(1)

从网上看到山东大学一名博士生前两年的论文《高校学生文学语言表达能力退化的反思》,很受触动,细想不止高校学生吧,应该说这是现代社会的又一种现象吧,或者说应该是一种危机。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绵延流长。表达上简洁、生动、意蕴深长。往远里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文化之瑰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传几千年经久不衰,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或引用。近里说,现代汉语更是词源雄厚、词汇丰富,使用简单、通俗易懂。单形容“笑”,就有爽朗的大笑、尴尬的苦笑、淡淡的微笑、尖酸的嘲笑、刻薄的阴笑、憨憨的傻笑等等,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内心的感情,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语言能力都丧失吗(语言功能在退化吗)(2)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口头表达时,人们感觉到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一种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的词语或修辞来描述一件事,或者说想引用典故或诗句,一时又想不起来。比如说,现正值万物复苏、春光灿漫、百花争艳的春天,面对杏花春雨、桃红柳绿、万木竞秀,却只能停留在“美”“赞”“好看”的简单赞叹。吃到美食,也没有古人“珍馐美味”“饕餮大餐”“三牲五鼎”的形容,顶多一句“大快朵颐”。当然了,这只是说在写文章时或是做演讲时,在日常交谈如果使用这些词语,则会被嗤笑为“脑子有病”。

这真得是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这样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新时代,网络用语瞬间大火。有时想要准确说出所思所想,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比绞尽脑汁的苦思苦想一句经典诗词更有快、更直接、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时间长了,那些不好记、难理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化了。

语言能力都丧失吗(语言功能在退化吗)(3)

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作为中国人少一些“get”“OK”“bye-bye”“No problem”“Shut up”等时髦流行外文,多一些“学习”“再见”“没问题”等简单而大众的中文表达。少一些网络表情符号“绘文字”,多一些中国方块字。适应社会发展进步,但不能忘了根本。

语言能力都丧失吗(语言功能在退化吗)(4)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栏目,不只是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而且还在引导现代人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语言能力都丧失吗(语言功能在退化吗)(5)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断运用才能巩固和提高,键盘上打出来的文字可以修改删除,而现实社交中的语言交流,才更为考验我们的语言表达功夫。

常学常用、常用常新。活到老学到老,不学则退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