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注意的孩子心理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精神活动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连续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心理活动有各自的特征。无论就心理问题的性质,或心理问题的表现方式,不同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5-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注意的孩子心理问题)(1)

对儿童和成人来说,同样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心理效应的效价也不同。比如儿童尿床就不会产生心理负担,但成人尿床就会产生高度焦虑。为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和评估心理问题时,求助者的年龄是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

从今天开始,将为大家系统的讲解从幼儿、儿童期到老年期这一毕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成因、表现、以及解法,帮助大家更清晰、深度的洞察问题背后的根源,当遇到不同的来访者时,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5-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注意的孩子心理问题)(2)

3岁以前

对于3岁以前的婴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上,个体保存的本能是第一本能。许多案例可以证明,这时遭到惊吓,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对于一个3岁以后的幼儿来说,虽然他与外界信息沟通更为广泛,但是安全感仍是重要的。心理障碍可能由于受到恐怖电影镜头的惊吓而产生,但却很少由小朋友之间争抢玩具引起。两个幼儿,今天因为争抢玩具失败而大哭,但明天可能又是好朋友,因为在这个年龄上,个人占有欲并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部分。

0-5岁

0-5岁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时间段内至关重要,即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足够好的母亲”。如果父母的态度总是忽冷忽热甚至是冷漠反感,或者父母的态度是严厉和苛刻的,所给予的是“有条件的爱”,那么在婴幼儿内心会形成一个概念,即认为自己是坏的,不被人需要的,由此也就埋下了犹豫、焦虑、低自尊的种子。相反,如果母亲能够在婴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其需要陪伴的时候耐心等候,并且表现出宽容、友好和爱的态度,那么就十分有利于他建立起一个完整、健康的内心世界。而所谓“足够好”的意思是说,再好的母亲也不可能满足婴幼儿的所有需要,也无法每分每秒都陪在他身边,因此,我们能做到的也就是尽力而为,为其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氛围,而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的内容多与个体保存本能、安全感和其他生物需要有关。不良的家庭关系不一定对安全对儿童构成直接威胁,如家庭不和、父母争吵,生闷气等,但会影响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形成,造成心理压力。

儿童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成并非十分复杂,但由于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丰富的语言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等行为。这段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多与家庭教养方式、与父母关系状态有关。

4-6岁

4-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简单的道德观念,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系统开始萌发,为此,他们开始关注与自尊和自信相关的信息,在这时,成人的态度或语言,对他们至关重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虽然开始评价自我和他人,但是由于尚未掌握准确的标准,没有足够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所以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唯成人意见是从。成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如果成人在这一阶段上由于语言和行为不慎伤害了孩子,后果是严重的。

案例1

男童,5岁,学前班儿童

据孩子母亲陈述,孩子聪慧,两岁半能讲很多大人话,但胆子小、敏感,一个人不敢在家,晚上必须妈妈陪伴在身边才能入睡。入幼儿园时全托,开始很不习惯,强迫送进去一周后,发现患儿一个人独处,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对老师有恐惧感。后来无奈,请保姆在家看管。

5岁时,为将来入学有基础,送进学前班。开始阶段还好,老师教的课程内容均能学会,也有兴趣。一个月前,因与另一个小朋友争夺一块橡皮被老师大声训斥,当即因害怕而失声大哭,又被老师严厉制止不敢哭泣。回家后,发现不自主地挤眼、歪头,大人制止时可以控制,但过后仍改不掉,最近不但挤眼睛、歪头,喉咙里还同时发出一种怪声。

5-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注意的孩子心理问题)(3)

【分析】

孩子的上述行为障碍是在皮层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的基础上,由惊吓引起。成人的制止非但无效,反而增加了恐惧,故建议家长无须注意孩子的多余动作,听其自然,但绝不应再给精神刺激,一般两三个月后可自愈。

半年后电话随访,患儿大约在第六周不再发出怪声,两个月后多余动作消失,只是在老师提问时偶尔有挤眼的动作。

案例二

女童,6岁半,小学二年级学生。

父亲报告病史:该女孩5岁前在祖母身边,上学时接来父母处居住。上学后一切情况良好,父母经常吵架,孩子每每表现紧张。一次父母吵架,母亲用茶杯打破父亲的额头,她看到父亲满头是血,当场昏厥,醒后精神紧张、退缩状态。事后,没遇到紧张情景(如考试),便出现手指抽搐的现象。

5-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注意的孩子心理问题)(4)

【分析】

该女孩属反应性行为障碍。建议其父母今后不得在孩子面前争吵,给她以平静、安全的家庭环境,转告教师对女孩温和,不要突然提问,更不要训斥。建议不要服用任何镇静剂,以免影响孩子脑功能发育。九个月后电话随访,患儿基本康复,接来祖母与女孩同住。

该女孩刚刚进入成人世界时,对成人之间的关系是不理解的,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当看到父母吵架时,会产生恐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