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

邺城这座城市,非同一般。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千里沃野,四战之地的黄淮海平原。如下图所示,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1)

如此大平原,一望无垠,天广地阔。没有大的河流,也没有起伏的群山,甚至低矮丘陵都很难见到。正因为如此,大平原地区在战争中的战略纵深极差,适合大规模野战和正规战,而不适合偷袭和游击战。平原地区的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这些当年的抗敌武装,在平原地区辗转腾挪,经常依仗春种秋收之间的庄稼做掩护——俗称青纱帐。南方人和北方人,经常争论一个作战意志的问题,实际上这并不具备可比性。南方河网和群山阻隔,足以提供作战人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而平原地区如黄淮海地区,很容易被外来强大敌人征服,零星反抗也不足以给敌人造成致命伤害。比如宋金战争,又比如抗日战争时期,黄淮海地区经常是大片大片沦为敌占区,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而不能以单纯的作战意志论证。

那么如此无险可守的大平原,果真是不好吗?

实际上,我们前面所涉及到的无论长安,洛阳,还是四川与幽云十六州,都是单方面强调军事价值。我们恰恰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无险可守的大平原,具备相当高的经济价值,并且具有极其低廉的交通成本。

拥有山川阻隔,可以拒险而守的谷地平原当然好,比如关中平原,四川盆地这些就是。但如果像黄淮海平原这样的地方,即便守不住,也要创造条件来守。因为除了连年的黄河水患之外,黄淮海平原这片开阔地,是典型的中国北方粮食主产地。在没有水患肆虐的年份,这些地方千里沃野,粟麦飘香,足以养活大量的人口和军队。所以这样的地方,往往会被军事对峙的双方来反复争夺。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的平原之上,如何才能有效布置防守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自然条件。

大平原地区没有群山环绕,就只能依靠河流水系。那么我们先来看一张黄淮海地区的水系图。如下图所示,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2)

这张图给我们的结论,对于整个黄淮海平原来讲,黄河仅仅意味着他是一条河,而绝大部分的面积,都是属于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我们这里先不谈淮河,先谈一下进入文明区域更早,存在感更高的海河流域。我们再打开一张图,如下图,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3)

海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扇形冲击平原。所有河流的入海口渤海是扇柄,整个海河流域,像一把巨大的扇面铺开在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与此同时,无数河流像人类的血管一样平铺在这个扇形冲击平原上。于是,在河流的旁边,自然自发地形成了无数个城市,城市依靠河流获取水源以及便利的交通,同时又依靠河流获取自然屏障,抵御外敌入侵。于是,海河的旁边有了天津,滦河的旁边有了承德,滹沱河的旁边有了石家庄。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在降水量稀少,河流径流量有限的北方,河流这样的天然屏障,确实无法和高大的山脉相提并论,能够提供的防御也非常有限。

于是,平原筑大城,就成为另外一个平原防守策略。

城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首先城市的形成需要居民,有了居民才有了生产和生活,才有了商品交易,才有了“市”。没有居民作保证的城市只能称为“城”,而不能称为“城市”,充其量是个堡垒式的城郭。如果有大量人口居民做为城市的基础,则城市需要有经济能力来养活数目庞大的人口。就冷兵器时代来讲,城市周围必须有成片的粮食产地。如果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本地出产的粮食不够用,则就需要通过陆路或者水路交通来运粮。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城市人口,还需要穿绫罗绸缎,消费烟酒糖茶等经济类商品,而这些商品的流通,则更加需要交通的繁荣。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4)

所以,平原地区建立大城堡垒,还需要有强大的交通能力作保证。

古代交通中,陆路运输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情。比如骡马运粮,这事不能说不行,但是骡马也是肉长的,不是铁打的,骡马本身也需要消耗粮食。当时的中原大军远征大漠,用骡马千里运粮,很多时候粮食到不了前线将士的口中,半路上就被骡马吃光了。所以,当时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莫过于水路漕运。水路漕运,对于古代人来讲,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铁,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讲,是最高效最先进的交通方式。正因为如此,隋炀帝组织开凿的隋朝大运河,一直到近代,还在发挥着独特的交通价值。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看一眼隋朝大运河。如下图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5)

隋朝大运河,南北跨越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流域,是古代南北水路漕运最为繁忙的一条河流。隋朝古运河流经海河流域的运河段,叫做永济渠。这条永济渠,是整个海河流域唯一的一条源自江南地区并且是南北走向的河流。换句话讲,如果要在河北地区修建大城,一定要考虑和永济渠联通,才能够体现出城市的交通和经济意义,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才能有余地扩张城市。

郭威留守的邺城,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

我们来看邺城的地理位置。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6)

邺城的西边背靠太行山,通过太行八陉可以西进河东地区;邺城的北边和东边,就是太行山和山东丘陵夹在一起的一条平原大通道,整个宽阔的黄淮海平原上最细长的瓶颈地带。上一节讲到的靖难之役中的燕王朱棣,就是在这条平原大通道上,同建文帝的南军反复拉锯和争夺;邺城的南边紧邻漳河,漳河再往南是卫河。事实上,今天看到的卫河,就是古代永济渠的其中一段。而卫河再往南,是天险黄河。漳河是卫河(永济渠)的一条支流,漳河卫河会合之后,进入山东的临清,德州段,然后在这里向北流向京津。所以不管是元朝以前的“隋朝古运河”,还是元朝1291年由郭守敬重新设计改道之后的“京杭大运河”,在临清以北是基本重合的。重合的这部分运河,在山东河北两省分界处这一段有个名字,叫卫运河或者漳卫运河。正如我们在上一节靖难之役中提到的,卫运河以及华北陆路交通要冲——德州与河间,包括尚未提到的临清与沧州,都是卫运河(永济渠)上的名城,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和平原大通道给邺城足够的军事依托,漳卫运河给邺城带来的是经济繁荣与物资保障,并且在古代黄河频繁改道入海的北方,邺城同黄河的距离适中,不会因为黄河水患而波及到城市生存发展。所以,邺城这座大城崛起于黄淮海平原,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古人经过充分深思熟虑之后的必然选择。

一句话,立足邺城建筑高墙和坚城,西靠太行天险,往东往北可以有效辐射黄淮海大平原南下的必由之路,往南可以控制黄河,虎视中原。同时,水路运输畅通又保证了邺城的经济和人口保有量。

不过如上所述,这还远远不是邺城最要命的地方。

再来复习下洛阳盆地地形图,我们发现,邺城恰好处于河北地区与河内地区在太行山脉的夹角上。从邺城沿太行山经卫河(永济渠)往西南方向,恰好就是河内地区。对于洛阳盆地来讲,北部防线隔黄河相望,首当其冲就是河内地区。河内之于洛阳,就相当于河东之于关中,都是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仅仅依靠黄河天险分开。于是,有邺城这个政治经济军事堡垒在,就会时时威胁到洛阳的战略安全。我们前文提到的西魏权臣宇文泰(见第一章第三节),和东魏权臣高欢,就曾经在黄河岸边的邙山展开大战。双方各自倚重的战略据点,就是洛阳和邺城,面对黄河以北河内边缘的邺城,黄河南岸不远拒险而守的洛阳,在军事灵活性上相当被动。所以在当时的邙(mang,二声)山之战中,来自于邺城的高欢,取得东西两魏对抗的完胜。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7)

正因为如此,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祖禹说:“宛不如洛,洛不如邺也。”(《读史方舆纪要》)也就是说,洛阳可以向南控制南阳盆地(治所宛城),而邺城则又可以向南控制洛阳盆地。

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意识到了邺城这个位置对于黄淮海大平原的重要意义。

邺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闪光,是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几千年前,西门豹治理漳河的“引漳十二渠”,至今还有遗迹存在。西门豹治邺的很多轶事,很早被选入了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后来邺城真正开始发家,是在三国时代的曹魏。当时的曹操,充分考虑了中原布防四面受敌的尴尬处境,为了能够东西兼顾,南北无忧,精明的曹操同志索性搞出来五个首都,分别是——长安、谯(安徽亳州)、许昌、邺、洛阳。(“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其中的邺城,是唯一一座坐落在黄河北岸的陪都。邺城的存在,就是为其他四个城市,提供来自于北方的心理安全。

从曹操开始,连续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选择定都邺城。邺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如果中国北方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则邺城和长安,经常成为东西方向上,割据双方政治军事的重中之重。不仅西魏东魏,还有前文提到的北周北齐的对峙,都是以邺城和长安为双方的首都。而夹在邺城与长安之间的洛阳,则就会不幸成为双方交兵的战场,进行反复的你争我夺。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8)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9)

到了隋文帝杨坚代周的时候,相州总管尉迟迥(见第一章第三节)以邺城为基地,起兵反对杨坚,最后兵败自杀。这件事情让隋文帝杨坚意识到一个繁荣发达的邺城对于长安和洛阳的地缘威胁,最后杨坚决定对邺城进行焚毁。并且将原来邺城的十万人口,迁至邺城以南十八公里的安阳。并且,将安阳重新命名为新的邺城。新邺城兴起之后,古邺城开始走向衰落。

古邺城虽然已经衰落,但新的邺城安阳地处漳河与卫河之间,从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古邺城在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而不管经济和人口如何增减,优越的地理位置则是搬不走的。所以,在五代时期,新邺城还依然经常成为黄河以北抵御契丹南下的军事桥头堡。因此,我们在唐诗中会听到这样的诗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这种情况发展到北宋时期,建都在中原四战之地的宋太祖赵匡胤,效法当年的曹操,给北宋设立了四个都城,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和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黄河以北的重镇大名,在古邺城以东不远。大名脱离了太行山的依靠,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隋朝大运河畔,成为南北陆路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所以,我们在《水浒传》这本书中,才经常听到好汉们动不动就要商量一下攻打大名府。直到北宋时期的大名府,才在政治军事经济的各个方面,彻底替代了古邺城的历史地位。

中原地区都有哪些平原(古代黄淮海平原)(10)

这种情况又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元代运河改道。永济渠被完全废弃,新的京杭大运河沿会通河纵贯山东腹地而过。华北平原上的名城大名府才被渐渐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京杭大运河河畔的临清府等地。

而此时此刻的枢密使郭威,就兼任邺城(安阳)留守,手握重兵,虎踞在黄河以北的开阔大平原上。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