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策划大师叶茂中(广告狂人叶茂中去世)

| 作者:秋叶大叔 | 编辑:林琳


在朋友圈看到叶茂中老师病逝的消息,他才54岁,非常震惊。

我很早就听过叶茂中,但第一次系统了解叶茂中老师的广告思想,是2017年读到他的书《冲突》。

当时这本书的宣传语是全球首发,封面上多年不变,戴着红星帽子的叶茂中老师黑白水印图。

广告策划大师叶茂中(广告狂人叶茂中去世)(1)

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只是封面设计的需要,后来发现他一年一本书,起码出了十本书,后来的每一本书,还有他打的户外品牌广告上都用这个图案出现,我开始意识到叶茂中老师在有意识打造一个符号。

如果对比叶茂中老师第一本畅销书《广告人手记》封面,就可以看出来,从个人形象照,到红星男人的头像符号,是一个持续迭代和寻找的过程。

顺便说一句出版于1996年的《广告人手记》,也是中国广告人建立自己的广告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本书不仅仅树立了叶茂中老师个人的个人品牌,而且让广告人成为一个身份在各种舞台上闪光。

广告策划大师叶茂中(广告狂人叶茂中去世)(2)

叶茂中想打造什么符号?——营销策划就找叶茂中,请认准这个带红星帽子的男人。

叶茂中做广告策划奉行“三不”原则,“不比稿、不议价、不去主动找客户”,不管你企业规模多大,策划费对谁都一样,你还得主动来我办公室谈。

有人采访叶茂中,总结他的营销模式——先写书,建立一个广告理论,然后再贩卖思想,吸引认同的客户主动来合作。

我不去求你,但我诱惑你。

这事他的确做成了,我是非常佩服的。

对比我佩服的另外两位营销高手,华与华的华杉和华楠兄弟,也是不主动见客户,让客户主动来找你;他们也是一年一本书,现在都不止一本书了,在图书封面,户外大广告牌上到处把“华与华”的视觉商标和两兄弟照片放到全国各地。

不过相比之下,叶茂中老师的头像更有冲击力,华与华老师的两兄弟照片毕竟是真人照,而叶茂中老师的头像是一个符号。

好的符号是最有传播效力的。

这个头像符号,有戴鸭舌帽的男人,有燃烧的红星,有神秘的微笑,这些深藏在我们记忆中的符号,毫无违和感被集中整合到叶茂中老师的头像上,形成了他个人品牌传播的最佳符号载体

这个灵感我想也许是来自格瓦拉,不知道当初叶茂中老师在想出这个天才符号创意的时候,有没有向格瓦拉致敬一根雪茄。

广告策划大师叶茂中(广告狂人叶茂中去世)(3)

用符号去强化个人品牌,然后去打造个人品牌,还打造成功了的人,我目前知道的,国内就是叶茂中和华与华。

知道一件事要这样做叫知识,敢去做这件事要勇气,知道如何做成这件事叫能力,明白做这件事不能碰的边界叫见识。

一个人只有具备这四点,才有可能做成大格局。普通人学知识其实并不难,但勇气就会卡掉大半人,而真正有能力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做成了能低调沉稳不膨胀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要知道经常在户外广告牌上遇到,凝视看着你的叶茂中老师,可能是创造了最多电视经典广告语的男人,在我印象中留下印象的有:

“地球人都知道!”(北极绒)

“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

“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男装)

“洗洗更健康”(妇炎洁)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武汉红金龙烟)

“大红鹰:新时代的精神”(大红鹰烟)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劲酒)

“旅游之前为什么要上马蜂窝?”(马蜂窝)

“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知乎)

“关键时刻,怎能感冒”(海王银得菲)

顺便说一下,网上很多文章把“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蓝瓶的钙,好喝的钙。”、“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以讹传讹说成是叶茂中老师的作品,其实这些都是华与华的创意。

叶茂中老师恐怕是最懂得央视电视媒体广告语策划的人,他的广告语直白易懂好上口,读起来非常好记,而且创造了一种让消费者意识到内在冲突的场景,从而让消费者意识到了自己的购买需求,拉动了产品销售。

举一个例子,他在创作海澜之家的时候,企业也曾经问,为什么不是一年四次,而是一年两次?

他解释说,重点不是四次还是两次,而是让不喜欢逛街的男人意识到自己有日常着装的需要,这个构思非常巧妙,他认为不喜欢逛街,意识到自己需要买衣服,这就是一种冲突。

我个人觉得为什么不是一次,也不是一年四季四次,而是两次,对消费者的认知也构成了一个悬念,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冲突。

叶茂中说:发现冲突,就是发现需求,营销就能一招致命,实现指数级增长;制造冲突,就是创造需求,营销就能改变赛道,重构市场。

在叶茂中的营销词典里面,衡量一个广告好不好,不是创意是否打动人,而是能否为客户的产品带来增长,甚至是指数级增长。

他认为泰国的创意广告其实就是全世界最差的广告,创意征服了你,就是卖不动货。

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泰国广告每一个都非常好玩,具备内容传播性,甚至你会愿意看好几遍,但是看完你对品牌的记忆并不深刻。

为什么?

很简单,人的大脑很难记住复杂的内容。

我从他这里学到的一个关键点是:广告要简单粗暴。

叶茂中有一次说如果要介绍黄宾虹的水墨画,用魏晋时代谢赫定的六条标准看,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但要用这种方式去讲解的话,你其实是要求消费者是有专业积累的,否则他听不懂。

如何在很短的时间把黄宾虹的画讲清楚,叶茂中说:这张画在去年嘉德乐拍卖会上卖了3.45亿,现在大家就会觉得这张画是一幅好画了吧。

简单粗暴、一招致命。

要让大量的普通人记住你的品牌,你的广告语一定要短,一定要让普通人好理解。

如果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你的广告语能在特定场景下产生共情,经过电视媒体反复轰炸沉淀到人的大脑以后,甚至成为我们新的共同记忆,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比如“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这句话在酒桌上举起劲酒时,多少人会在脑海里浮现这一句广告语?

这就是对生活场景的洞察力,不仅如此,别人劝多喝,我们劝少喝,制造了冲突,反而促进了销售。

今天很难再出叶茂中这样的广告创意人,为什么?

一是他具有别人不具备的洞察力,二是他擅长的电视大媒体时代过去了。

今天已经很少有一种媒体能覆盖绝大多数人,互联网是深度垂直和高度碎片化。

我们很难做到所有的人都被同一种媒介触达,那种大开大合的营销战场已经没有了。

即便有,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洞察力。叶茂中老师曾说:广告业的灵魂是是对社会文化深刻的洞察!

为什么叶茂中能洞察(insight)?

像柒牌男装的“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这句话其实说出了多少男性的心声?

叶茂中说这句广告词是他去调研的时候,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去买肉的时候,只卖半斤,实际上是经济压力大,没钱,这个故事让他感受到了做服装广告,应当成为这些男人心声的代言。

没有多少赚钱机会,男人们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怎么办?——只能对自己狠一点。

其实柒牌男装完整的广告语,到今天都能激励很多男性去奋斗——人生就像是一场战斗,每个人都有暂时失去勇气的时候,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自己。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

我们今天非常多的广告人,最大的问题是脱离社会,不做田野调查,坐在办公室里想象真实的世界,最后出来的广告当然充斥无病呻吟,把自以为是的个性变成先进理念的轰炸,把成功的病毒式传播当作营销的成果,这都是本末倒置。

在一次采访中,南方周末记者问:在你的理念里,衡量一条广告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叶茂中:就是销量、点击量。

谁能想到这么务实的叶茂中,其实是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一位画家,还可能是国内收藏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等中国近现代大师作品最多的人之一。

2020年10月17日,叶茂中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画展,他画的画很好。

这张《坐忘清景曛》看得出有傅抱石的笔意。

广告策划大师叶茂中(广告狂人叶茂中去世)(4)

但另外一张《鱼戏莲叶间》纸本水墨,又有八大山人的笔意。

广告策划大师叶茂中(广告狂人叶茂中去世)(5)

叶茂中是个文人骨子,却有狠人做派。

什么叫狠人?——是为了目标敢突破规则的人。

半佛仙人讲过叶茂中09年为集团做策划的故事。

08年金融危机让的净利润减少了两成多,但08年年底,四万亿来了,大基建开始,如何抓住这一波机会?

叶茂中在工程机械网上策划了一个答题活动。网民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三一挖掘机全国销量是第一还是第二?”

如果回答第一,进入下一题;如果回答第二,就显示:谢谢你的参加,你已被取消参加资格。

读过书的人,天然接受这种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正确答案”。

你答第一,第二,肯定默认以为销量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但其实当时全国销量是第六。

09年互联网不发达,没有公开可查的信息渠道;工程机械这个行业也没有谁做权威排行榜,用户对行业排名没有感知。更不要说,这个题目也没有说是第一或者是第二,只是让你获得答题资格,叶茂中狡猾不狡猾?

叶茂中还做了一个策划,他拍下每一个来买三一挖掘机的农民肖像,和三一的产品一起做成年画送给客户,当然产品宣传上写着“三一挖掘机,全国销量第一”。

带有你照片的年画,你挂不挂?人都有炫耀心理吧?还得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过年了大家要不要拜年串门,会不会聊自己买了新设备?

这一来,每一个客户都成为最佳的传播种子客户,这一招太狠了。农民根本不会怀疑年画上写的“三一挖掘机,全国销量第一”不是权威认可信息,但白纸黑字,印刷品的权威性,从来就是自带说服力。

叶茂中做广告,只考虑能不能赢,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自我设限。

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行业排名第一的日本小松,叶茂中怎么打竞品?

他不比产品,他在9.18纪念日前后让三一集团举办挖掘机推荐会,但在会议走廊上贴满了历史照片,强调小松曾是日本侵华部队煤矿设备的供应商。

回头看叶茂中做广告,敢误导用户,敢钻广告法没有规定的空子,敢对竞品下绊子,无所不用其极,但最后他赢了。

当然如果放今天,他这种打法肯定会被人指责,但当年广告人做事的确是百无禁忌,真一个自由挥洒。

叶茂中认为一切商业竞争行为本质都是一场战争。市场是阵地,竞争对手是敌军。战场上没有道德与不道德,只有输赢,事关生死。“兵不厌诈”,能赢就行。这是叶茂中对自己的评价,的确够狠。

叶茂中老师去世,很多人说没有机会和叶老师学习,深以为憾,这都哪跟哪,我佩服他,默默看他的作品学习,但我是不敢近距离和叶茂中老师做创意的,靠近牛人,不一定是被提升,毕竟他是采访中说过我们拒绝平庸,拒绝驯化,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

你们以为他是说着玩玩的吗?

因为没有想出好的广告创意,叶茂中曾经当着员工的面自抽耳光。

为了让公司拿出更多更好的创意,叶茂中想出了一个憋尿想创意的法子。

他说过一段话

“我们有憋尿,这是真的,关在会议室里面想创意,谁都不准走,因为我是什么呢?我在公司扮演的实际上是教练和救火队的队长这样的角色,因为大部分角色并不是我在那儿做,是大家一起做,但是如果说做主要的创意提交到我这儿,我认为不好,而时间又快到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一定会参与做这个创意,一定要来做这个创意,那对不起,大家一块陪着,过去是我一个人坐在那儿,我就除了上洗手间,我一直坐在那儿,直到把创意想出来为止,后来发现这是个好办法,后来就改良了,改成就大家在会议室里面,你不想出个创意点来,你就别跑,上洗手间不行,最后你会发现,真的是创意的速度进展神速,效率非常快。他尤其那个尿到了那个份上,憋得不行了,大家赶紧使劲想使劲想,那个时候全世界都忘了,就记得创意,赶紧写下来,说我想了一个点,你看怎么样?还可以,你上洗手间去。真的是兔子急了咬人,人尿憋急了就有创意。”

一个人总对自己这么狠,就好像发条总是绷得太紧,身体就抗议。

最后想说说一条广告,海王银得菲的“关键时刻,怎能感冒”。

叶茂中将这个案例写成文章,发在2003《中国广告》期刊,在文章摘要中,他写道:

搏命生涯,快!快!快!

最近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搏命的日子。事实上搏命很不好,尤其对身体不利。

但当赶活和搏命几乎成为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时,后悔已来不及。

这是做广告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偶尔碰到一位广告界的朋友,见面问:“叶茂中,你怎么还在搏命?”

这让我很不好意思。

今天回看这篇广告摘要,“叶茂中,你怎么还在搏命?”

似乎多年前就一语成谶,令人扼腕叹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