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有什么技巧(三十试谈通俗唱法)

《声乐基本功训练》之三十 朱国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通俗唱法有什么技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通俗唱法有什么技巧(三十试谈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有什么技巧

《声乐基本功训练》之三十

朱国鑫

通俗唱法是将专业、正规的发声法加以改良,成为浅显易懂、适合大众欣赏水平的演唱方法,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音乐爱好者的欢迎。通俗唱法的名牌作品《卖汤圆》、《橄榄树》、《爱的奉献》、《思念》、《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黄土高原》、《涛声依旧》、《好人一生平安》、《东方之珠》········ 大约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邓丽君、谢丽斯、王洁实、张明敏、费翔、韦唯、毛阿敏、刘欢、那英、蔡琴、周杰伦、满文军、韩红·、容祖儿、超女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孙楠、祖海、田震、陈思思、谭晶·····成为通俗唱法的代表人物。通俗唱法中有多种流派,但大部分都是轻声细语、柔和甜美的风格,有的载歌载舞,生龙活虎,观众群情激昂,台上台下相互呼应,会场气氛十分活跃,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激动人心的娱乐活动。一场演唱晚会催生了几千甚至上万个通俗歌手。速成的通俗歌手与经过多年磨炼的通俗歌手并存、竞相斗妍。

一种是误解了通俗唱法只要听听音乐会就能依样画瓢、一夜成名,一种是从事业的高度出发,将学好通俗唱法当成一件大事,重视基本功训练,赞成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不指望走捷径。我们以后一种态度为标准,讲讲通俗唱法的基本原理。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前者十分气力用三分、四分,后者是十分气力用七分。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比,前者接近口语化,后者情绪饱满,有火焰般的热情,即使进入抒情、如泣如诉的唱段也是在十足的底气支持下进行的。通俗唱法的歌手有的是天生音量比较小,俗称小嗓门,如果唱美声、民族唱法优势不明显,选唱通俗唱法正是扬长避短。也有不少很有爆发力、音质音量均不错的通俗歌手。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嗓音,唱通俗,应向科学发声法靠拢,演唱风格上仿照通俗。

美声的十句话要领对通俗有着不容置疑的指导意义,通俗唱法的练声完全可以用美声方式:一,打开鼻腔、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内的五音器官(唇、齿、舌、牙、喉)既要单独练正确的状态、练声,又要一与一、一与二、一与三如何协调地练习,喉头与喉头声带如何运作一定要一清二楚,放开、放下来唱,丹田用气,气通声通,上下贯通,字正腔圆······ 通俗唱法容易陷入白声的失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喊叫。

通俗唱法的歌手因所唱的歌曲音高、音量都在一般的范围内,所以发生嗓音病变的可能性较 少,声带小结、息肉、水肿、闭合不全······不多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呼吸、发声器官长期得不到适量的运动,会弱化、萎缩,久而久之,青春的歌喉过早 地褪色。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手年过七十、八十的,雄风犹在,好多位照样能登台高歌,如李光曦、胡松华、郭颂、郭兰英、方初善、叶佩英 、刘秉义·······

(二)

有的通俗歌手是将民族唱法的歌曲用通俗的风格包装起来,譬如《天路》在不降调的情形下将行腔、吐字作了某些夸张的处理,如滑音、不带颤音的平直音、近似于喊叫的激情音,迎合某些观众猎奇的欣赏口味,以收视率、卖座率作为首要标准,将通俗唱法向不够规范的方向发展。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歌手有时也唱起通俗歌曲,他们没有太多的做作、油腔滑调,而是拿出了真功夫,他们保持了专业发声法的长处,又发扬了通俗唱法的优点。通俗唱法的优点是不少的:音与音之间的连结、音的延长、软起音的运用、字与音的统一、气氛的渲染等都有独到之处。

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手唱通俗歌曲,优势互补,那么,通俗歌手唱美声、民族歌曲呢?近年常见这种现象,心里好感别扭,中低声区没有一点气势,高声区不是生硬的真声喊叫就是尖细的假声点缀。《我爱你,中国》、《我的太阳》、《北京颂歌》等歌特有的崇高、庄严之格调好像被一件不合体的衣服所笼罩,有一种被“克隆”之感。大气、豪迈的歌是美声唱法“近邻”。唱通俗唱法的歌手大部分嗓音条件一般或音量较小,存在先天不足,尽量少唱实力派歌手的歌,否则吃力不讨好。

不插电(不借助扩音器演唱),美声、民族唱法者照样能唱,通俗唱法者不能应付这一情形。有些当红通俗歌手在电视屏幕上、广播里给人非常华美、艳丽的歌声,到了剧场近距离听要打很大的折扣;如果面对面,可能有点失望了。许多通俗歌手都是在歌唱中学会歌唱,先学的是如何唱得动听,如何拨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烘托气氛,不得不学点舞蹈表演,也是为了弥补声音上的薄弱。通俗歌手总体上是比较会唱歌、会选歌的,当取得一些成绩后也很重视声乐理论上的充实。

只练歌,不练声;只会唱,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唱;重复知名歌手的代表作,不去唱新作;学了别人的缺点,以为是拣到了黄金······ 这些是通俗歌手常有不良习惯,他们学习歌唱不从发声方法上去深究,绕开这个根本性问题去做表面文章,终究得不到真正的要领。有人暗暗地自我陶醉:轻声轻气的通俗唱法不会损伤嗓子。客观上,过分地养精蓄锐,专唱弱音、软音、中低声区,长此以往,嗓音必退化。另一个极端是声嘶力竭的张狂类型,声音的气势要盖过美声、民族唱法,这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歌手要感动听众一要靠扎实的基本功与技巧,二要量力而行,不能图一时的一鸣惊人而使嗓子处于受损的危险境地。

艺术上的常青树与昙花一现人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前者始终注重不断提高艺术的修养,扎根在艺术的沃土之中,先不纠缠哪一种唱法之争,只认定一种科学的发声法:正规的基本功训练,不走捷径,唯有四季苦炼,理论联系实际,准备几年的台下功,然后几种唱法都尝试一下,自己适合哪一种唱法。最好的办法,几种唱法都会,根据歌曲的风格选择相应的唱法。通俗唱法从七十年代底、八十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确实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但不能将这娱乐化的艺术抑制高雅的艺术。生活中需要通俗音乐,有时更需要《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走在大路上》、《马儿啊,你慢些走》、《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