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15年患者(重症肌无力过把瘾不死)

本文指导专家:

重症肌无力15年患者(重症肌无力过把瘾不死)(1)

肖女士最近总感觉眼皮抬不起来,刚开始是左眼皮,后来右眼皮也抬不起来了,眼球转动也不太灵活,看东西总是重影。早上起来还好一点,到了下午症状就加重。去医院一查,发现患了重症肌无力。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国红说,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的疲劳现象,通常是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主要表现为“晨轻暮重”的骨骼肌无力,抗地心引力的肌群容易受累,比如上睑提肌、三角肌。“这种疲劳是一种病态的疲劳,是略微有点负荷之后就感觉疲劳。比如,看书看一会儿眼睛就睁不开,刷牙刷个三两下胳膊就抬不起来,上台阶上着上着腿儿就迈不开。”

据调查,目前我国重症肌无力的年平均发病率约为7.4例/百万人,属于罕见疾病,但任何人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女性发病高峰在20-30岁,男性在50-60岁,病情严重时可引发“重症肌无力危象”,导致呼吸衰竭。

腺病变是根本原因

据了解,70%-8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合并胸腺增生,15%左右合并胸腺瘤,也就是说约95%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问题。为什么会如此?国红告诉记者,重症肌无力最根本的发病原因在于胸腺病变。胸腺是一个免疫器官。一般人在18岁之前能够不生病或者少生病,主要依靠胸腺的免疫作用。18岁以后,胸腺逐渐萎缩退化,二级淋巴器官开始起主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然而,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胸腺中有一种“肌样细胞”,它发生了变化,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它。很不幸地,这种抗体也会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发动攻击,造成乙酰胆碱受体减少,从而导致骨骼肌无力。

“打个比方:本来国防军应该枪口一致对外,抵抗外敌入侵,但是对于重症肌无力这种自身免疫病患者,出现了调转枪口打内战的情况,从而造成免疫紊乱。”

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

对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目前有两种手段,一种是行胸腺摘除手术,一种是免疫调节药物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国红说,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免疫调节药物或免疫抑制药物,对正常和异常的免疫反应均呈抑制作用,就好比把这个区域作乱的人,不管好人坏人全都杀掉,自然会伴随一些副作用。国红建议患者不要服用免疫增强药物,“有些免疫增强药物声称能提高‘好’的免疫,抑制‘坏’的免疫,但在实际治疗中根本不可能。所以,重症肌无力患者不要使用免疫增强药,这其实属于“对抗”治疗,增加了治疗难度。”

国红强调,胸腺摘除手术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来说是去根治疗。“这就好比两军对垒,药物治疗是单纯杀灭对方派出的散兵游勇,而胸腺摘除手术则是端掉对方的大本营。”

有些医生或患者对于胸腺摘除手术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没有胸腺瘤就不需要做手术,但实际上越是没有胸腺瘤的病人越应该做手术。国红说,“有胸腺瘤的病人做了手术效果不好,没有瘤子的人手术效果才更好。”应该指出的是,对于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患者所做的手术,不是单纯的胸腺瘤摘除手术,不仅要切掉胸腺瘤,还要清除掉纵膈内的所有胸腺组织,以及血管后、肋膈角的脂肪组织等。

国红说,一旦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应当立即做胸腺摘除手术。因为此时患者体内还未产生太多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术后有可能不需要其他药物治疗,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若患者病程过长或者病情过重,术后则还需要后继的免疫调节治疗。一般来说,术后半年可见到疗效,五年后可达到稳定状态。

儿童患者慎用激素

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开始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重症肌无力的免疫调节治疗,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这种治疗。事实表明,它对重症肌无力确实有一定疗效。然而,几十年过去,医疗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长期使用外源性激素可能会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分泌,导致内源性激素分泌减少。尤其是在儿童时期长期服用激素,可能会造成患者终身都需服用激素。因此,对于儿童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国红建议在不影响其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只需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待其成年以后,行胸腺摘除手术及其他免疫调节治疗。

同样的罕见病困境

作为罕见病的一种,重症肌无力面临着其他罕见病一样的困境:药物昂贵,报销有限。在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中,仅有溴吡斯的明和依木兰进入了医保目录。并且,这两种药物中,溴吡斯的明治标不治本,只起改善症状的作用。依木兰由于副作用巨大,会引起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伤,需要慎重使用。事实上,有很多病人由于无法耐受依木兰的副作用而无法使用该药。也就是说,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来说,能够报销的常用药物只有一种,其他药效较好的新药都需自费购买。国红跟记者算了笔账,一个月下来,重症肌无力患者需自费购买的药物约为4000元,这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王朔曾在小说《过把瘾就死》中描绘了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形象,并将其最终结局设定为死亡。现在,随着医疗条件和医学技术的发展,重症肌无力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对于患者来说,重症肌无力不仅能治,而且能治得非常好。”国红说。只是,未来如何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生存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需社会各界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