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无数共产党员,不负肩上的责任和荣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敬可佩的英雄模范,他们英勇战斗、舍生忘死,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让我们走近这些英模人物,聆听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受共产党人的那份本色和情怀。

今天,让我们走近“领导干部的楷模”——谢子长,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1

人物简介

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1)

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人。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934年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谢子长(1897年~1935年),原名世元,后名德元,号浩如,化名秋阳,陕西省安定县人。1897年1月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19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翌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在榆中未及毕业,即回家乡创办小学。1922年秋,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4年,回安定办县民团,任团总。1925年,为联络陕北旅京之军界学界人士,进行反对陕北军阀的活动,奔赴京津地区,与陕西旅京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及中共北京党组织负责人接触较多,接受了革命思想。同年,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回陕北与中共绥德特别支部负责人李子洲等人取得联系。根据党的指示,在安定县任县民团团总。其时,谢子长的友人、中共党员李象九利用和井岳秀部下石谦的同乡关系,当上了安定县巡官。不久,谢、李2人都任石团的连长,利用公开身份,在安定县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2)

1926年秋,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陕北的革命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此时,石谦升任旅长。次年春,石旅中共党组织由特支改为直接受中共陕甘区委领导的军支,谢子长为委员。在军支和谢子长等人的努力下,石谦及其部属大部分官兵倾向革命,在营、连都建立了党组织,100余名官兵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8月初,中共陕西省委派魏野畴、唐澍、白乐亭等人秘密来到清涧县巡视工作,指示谢子长、李象九等人继续留在石谦部队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做好武装反抗军阀的准备。为了加强军队中党的力量,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留唐澍、白乐亭同谢子长、李象九等人一起开展工作。8月下旬,同情革命的十一旅旅长石谦在榆林被井岳秀派刺客暗杀,李象九、谢子长等立即召开党的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会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成立了陕北军事委员会,唐澍任书记兼支部书记,谢子长、李象九、白乐亭任委员,并在清涧县城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驻清涧的4个连首先起义,然后会合延川县的另一个连南下宜川,与宜川其他3个连会师。10月12日晚,在一片“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清涧起义开始,起义部队里应外合,歼灭了驻军两个连并一个营部。10月20日,清涧、延川起义部队赶到宜川城下,敌代旅长康子祥弃城逃跑,3支暴动部队在宜川胜利会师。宜川会师后,部队驻守宜川,被敌包围进攻,遭受重大损失。谢子长带领一部分人马冲出重围转战韩城。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重组了军委,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游击第一支队,唐澍、谢子长任总、副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1928年1月,部队在陕甘边界处打游击,因攻宜川城和数次战斗失利,损失过重,起义失败。

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3)

1929年初,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在陕北开展军事运动的决议。会后,谢子长受命到宜川凤凰山作争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队的工作。同年底,谢子长又受命到宁夏,在平罗、贺兰的立岗、姚伏一带从事兵运活动,曾在国民革命军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任旅长职务,并从陕北组织、派遣100余名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宁夏从事兵运工作,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随后,又同刘志丹打入陇东地方军阀谭世麟部,任团长、营长,利用公开职务收集了各地躲避反革命追捕的一部分中共党团员,争取民团、哥老会,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区活动。1930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为了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10月中旬,谢子长奉命调往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受训。次年春,回陕北继续在甘肃平凉一带从事兵运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高涨,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把原杨仲远、阎红彦等人领导的晋西游击队和刘志丹领导的部队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为在陕甘建立和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1932年2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正式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2月13日,谢子长率部消灭了旬邑职田镇民团,陕西军阀急令警卫团三营和彬县、旬邑、长武3县民团约1000余人向职田镇扑来,妄图消灭红军。当敌先头部队进入阳坡头村边时,谢子长指挥两个步兵大队出击,将敌击溃,歼敌500余人。战后,游击队南下避开敌人,转移至耀县照金,向敌兵力薄弱的铜川、宜君地区行动,准备袭击山河镇,开辟根据地。山河镇是敌正宁县府所在地,城内驻新编十三师陈珪璋部100余人。1932年3月19日夜,游击队袭击山河镇,因走错路,战斗失利。1932年4月13日,在当地赤卫队和农民1000余人的配合下,游击队再袭山河镇,驻西峰之敌前来增援。谢子长指挥游击队集中力量打敌援兵,歼敌200余人。这时,旬邑县地下党组织向游击队报告,旬邑城内只有敌警卫团两个连及民团一部驻防,谢子长遂决定奔袭旬邑。1932年4月20日,游击队从四村原出发,星夜兼程。次日拂晓,全歼守敌,解放旬邑。

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4)

1932年9月,谢子长率部攻打保安失利,又重新部署进攻,但敌军大量增援,我军再战失利。1932年10月上旬,游击队撤至人烟稀少的合水平正川一带,处境极为艰苦。谢子长知道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尽量不打扰群众。游击队买到粮食运不回来,他和留守人员一起去背。游击队筹得少量衣物,谢子长总是先发给伤病员,自己在篝火旁过夜。他这种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地教育大家,战胜了重重困难。1932年12月下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宜君杨家店进行整编。这时,省委书记杜衡再次来到游击队,诬蔑谢子长、刘志丹犯了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错误,蛮横地撤销了谢子长、刘志丹的领导职务,并擅自决定给谢子长以留党察看的处分(后撤销这个错误决定),送上海中共中央局“受训”。

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5)

1933年夏,谢子长在上海中央局“受训”期满,先到天津,后又被派往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师长许权中)工作,协助许权中指挥作战。11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谢子长回陕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当时,陕北根据地尚在初创时期,谢子长到安定后,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立即着手恢复第一支队,进一步发展武装力量。经过一段工作,第一支队正式恢复,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谢子长带领部队打土豪,筹经费,采取夜战奔袭的作战方式,打了几次胜仗。还协助地方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1934年8月15日,谢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一、二、五支队由南梁到达安定地区。8月17日起,在景武家塌及绥德张家圪台作战数次,连获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8月下旬,谢子长等决定攻打河口,26日晚战斗打响。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红军连攻数次,直到天明,仍未攻克。这时,谢子长亲自到前线指挥,重新组织力量,予敌以重大杀伤,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该据点逃往清涧县城。在这次战斗中,谢子长不幸中弹,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战后不顾重伤在身,又率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敌人一个营,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4年9月15日,谢子长仍带伤指挥部队,攻入安定县城,击毙团总李丕成,并收编了李丕成的民团。1934年9月18日,部队转至安定崔窑沟,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神堂沟会议精神,陕北游击队一、八支队共200余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谢子长授了军旗。

1934年12月,刘志丹率红二团和陕甘边五、六支队亲赴安定。翌年一月中下旬,多次到红柳沟、灯盏湾、韩河里等地探望了正在养伤的老战友谢子长。两人就当前形势、两地区和两军统一领导等问题交谈很久,谈得十分融洽。刘志丹临走时,摸着谢子长盖的薄被子,关切地说:“你的被子太破了,应当给你换块好的。”谢子长笑了笑说:“只要能把伤养好,被子破点没关系。”刘志丹走后,谢子长对身边的同志说:“老刘来了就好了。”

谢子长在战斗中总是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在身负重伤后,虽经同志们再三劝说,仍坚持不离开战斗岗位,直到身体实在难以支持,才被转移到杨道峁村休养。敌人时刻侦察谢子长的行迹,图谋杀害。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为避开敌人追踪,把他从杨道峁转移到周家 ,再转移到磁圪湾,后又转移到安塞县韩河里村。春节前,谢子长的伤情恶化。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伤无好转的希望时,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时年39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写了碑文。

3

人物评价

毛泽东亲笔为谢子长墓题词: “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谢子长墓写了277字的碑文。

在谢子长逝世后1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1945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凭吊者逾两万人,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朱德的题词是:“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真、贺龙、刘伯承都为谢子长墓题了词。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谢子长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4

后世纪念

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6)

谢子长出生于1897年,他和刘志丹一起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谢子长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成为一个革命的家庭。他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就有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尽管身居高职,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前往一线指挥作战。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在一次战斗中胸部中弹,因伤情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出生的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县名之一。

谢子长将军牺牲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数次为他题词,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虽死犹荣”,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碑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纪念谢子长烈士,邓小平为谢子长陵园题写“子长陵”。 1989年,谢子长陵园列入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陕西红色人物事迹资料卡(走进英模人物谢子长)(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