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千古一帝?原谅我实在忍不住笑了(假如你是康熙大帝)

如果说北亚是指俄罗斯在亚洲的领土不足以说明北亚的地盘有多大的话,那么,北亚占了亚洲三分之一的领土会更让人记住这片在俄罗斯的国土扩张过程之初,看似不毛之地,实质上却蕴含了无限财富的广袤之地。正是这片土地,为俄罗斯的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支撑着俄罗斯驰骋纵横于国际政治舞台,介入国际事务中。如果东欧本部是俄罗斯的心脏,那北亚,便是支撑这个国家强壮身躯的骨骼。

康熙是千古一帝?原谅我实在忍不住笑了(假如你是康熙大帝)(1)

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劣,北亚只能沦为周边地缘文明的附庸,而那时的中国比俄罗斯强了不知多少,但是北亚却成为了俄罗斯的领土,这多少让中国人心里不是滋味。

从地缘关系角度来看,北亚的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与东亚大陆的关联更加紧密。

从历史角度来说,北亚虽恶劣荒芜,也未真正的纳入某个文明势力统治,但在中国政权强盛时,也能对当地一些土著部族,通过羁縻的方式,建立起朝贡体系下的名义管辖。

为什么条件不如中国的俄罗斯却得到了北亚?

俄罗斯通过文明变革,在人类文明由农耕向工业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占的先机,而那时的中国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依靠工业文明俄罗斯成为了北亚主宰。

这种是最表象的解释。

不过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通过尼布楚、恰克图等一系列条约,便已勘定了两国边界。在这一系列条约中,除了南边靠近中国的一部,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绝大部分,便已划归了俄罗斯。

康熙是千古一帝?原谅我实在忍不住笑了(假如你是康熙大帝)(2)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欧洲还未爆发工业革命,就算那时欧洲文明强于中国,但这种领先优势并不明显,加上当时的俄罗斯在欧洲文明体系中也属边缘落后部分,况且中国的体量无比巨大,中俄相较,中国更具优势将北亚纳为自己领土。

可是中国是在挫败了俄罗斯向南渗透东亚的企图后,通过谈判的方式,划定两国边界,主动放弃对北亚广袤无主之地的领土诉求。

中国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无法洞悉人类即将进入到工业革命,而无法预估北亚的潜在价值?时代的变迁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农耕文明的天然局限是自然环境。首先,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农业种植能力是判断土地价值的最主要标准。北亚的苦寒环境,决定了其不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需求,其开发价值也就很低。其次,在农耕时代,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全球各板块之间交流不畅,所以呈现出孤岛格局,海洋、荒漠、山脉等天然地缘屏障,阻断了各板块地缘势力之间交流融合的同时,也有效阻止了他们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

17、18世纪的文明程度依然较低,突破地缘屏障的能力有限,北亚这样的环境极端恶劣之地,地缘屏障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效。

当时的中国也并不是时代的弄潮儿,还是用固有的认知去对待世界。在这套认知体系中,驾驭纬度较低、还较适合游牧势力生存的蒙古高原外,环境更加恶劣的、只适合零散规模的渔猎部族生存的北亚中、北部,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也构不成威胁。如此一来,中国自不会花费多余的人力物力到开发价值很低的不合适农耕的北亚地区。

不过渔猎带来的收益虽远赶不上农耕,但多多少少还是有铲除的,再加上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世界观的主导下,所有领土,包括北亚都应该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基于这种利益和认识的驱使,中国虽不会重视北亚,但也不会弃之不理。中国又是为什么会放弃北亚呢?这就要从第二点说起。

第二,性价比考虑。在没有明确主权和疆土意识的农耕时代,性价比是决定政治势力开疆拓土还是闭关自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古代中国为例,周边板块土地质量不高致使中国只占据东亚大陆,而不进一步对外扩张的重要原因。土地质量差,农业收成自然不佳,再加上距离遥远,交通不便等因素,需要很高的成不才能强行占领和消化。出于性价比考量,中国在占据了适宜农耕的核心区,以及通过羁縻的方式,将核心区的周边板块化为内藩,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后,扩张的兴趣也就日渐消退,而朝贡体系便成为了笼络一帮属国的最常用的方式。

同理,北亚能带给中国的收益少之又少,再加上北亚的恶劣环境,使得中国很难向北亚输出影响力。而北亚土著势力弱小又零散,本身不足以对中国构成威胁。相较一致,中国更愿意用朝贡模式来从北亚获取一些当地特产如动物皮毛、海东青、东珠等。

康熙是千古一帝?原谅我实在忍不住笑了(假如你是康熙大帝)(3)

而当时的俄罗斯,处于欧洲文明边缘,国力又远不如中国,在中国看来是鸡肋之地的北亚对于想改变现状的俄罗斯而言算是一块肥肉,对北亚的征服欲也就更强。

俄罗斯的介入,使中国面临更强的外部挑战去继续维持对北亚的羁縻。当然,当时中国有能力抵御俄罗斯,但问题是,挫败俄罗斯的成本远比驾驭北亚小部落大得多。而高投入,低产出,算一算,当时的中国还是放弃北亚的好。

综合考量,清朝更愿意在用武力阻止俄罗斯侵犯中国本土的图谋后,跟其签一纸合约,以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宁。如此一来,中国虽失掉了北亚的土特产,但却避免了在环境苦寒的北亚陷入持续性纠纷,从当时的性价比角度来看,清朝拱手相让北亚也完全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第三,内部统治考虑。清朝政权出身满族,古代华夏文明体系中,防范外夷根深蒂固的,清朝的出身决定了其在汉人心中的道德合法性备受质疑,再加上人口不过百万的满族统治人口上亿的汉族的国情,令满洲亲贵如坐针毡。

为此,清廷一方面,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争取汉人的认同;另一方面,拉拢蒙古各族,通过给予高于汉人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丰厚的物资补贴,以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土地贫瘠的蒙古高原各部落劫掠中国获取财富来维持生存也成为了常态。中原汉族政权必定会反击蒙古的劫掠,那么,蒙古必定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通过效忠清朝当局,蒙古部落避免了和汉族的战争,还能不劳而获,还能换取较高的政治地位,蒙古人自然乐在其中。

不过,满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况且蒙古游牧势力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天敌。如此一来,清廷既要依靠蒙古的军事力量威慑汉族反抗势力,巩固自身统治,但又要防范蒙古反过来吞噬自己。清朝必须在利用和防范蒙古中找到一个妥善的平衡点。

清朝的具体做法便是减丁。清廷给蒙古各部制定了严格的人口数量标准,超过此数便必须杀掉。这种做法虽残酷,但它在确保蒙古各部维持一定的战斗力的同时,又不至于强枝弱本。同时,也避免了蒙古各部因人口无节制膨胀,超过草原承载力,导致他们必须通过劫掠中原获取资源的可能。

以上是清廷的对内的政策。

至于北亚,若清廷欲与俄罗斯相争,无论是从地缘关系,当地自然环境,还是军事特点来看,清廷都须高度仰赖蒙古各部的力量。而且,鉴于俄罗斯的强大实力,以及其已占据西西伯利亚平原,并对其初步开发的现实,这种对峙和较量必然是较大规模,而且长久的。

对于清廷来说,此种处境十分危险:在军事上长期倚重蒙古各部,必会造成各部尾大不掉,重蹈安史之乱覆辙也就很大可能。就在沙俄进入北亚的同时,蒙古准噶尔部便已跟清朝翻脸,清朝西北边疆长期动荡,清朝不得不深度防范蒙古各部——即便是受自己控制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也不例外。

长远来看,清朝长期笼络蒙古是希望借其之力威慑中原汉人。一旦,蒙古和俄罗斯长期周旋,消耗清廷的资源不说,威慑汉人的重要力量也相应减弱。所以,为了压制汉人,巩固统治,清朝也不愿意将蒙古这支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投入到北亚同俄罗斯的无休止消耗当中。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北亚的贫瘠,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协调、与俄罗斯争斗的低性价比以及清廷维护内部统治的考虑,再加上中国传统农耕视角的天然局限,共同决定了清朝不得不退出与俄罗斯的北亚之争。

没了中国的阻碍,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北亚、甚至中亚大片广袤之地收入囊中。

只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北亚的获得,在让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领土大国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给俄罗斯注入了意想不到的衰败基因。为什么这么说?关注云石,云石君将为你解读更多的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112节——俄罗斯之第五节。喜欢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云石全部系列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