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考点总结(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深度剖析)

初三的孩子现在应该刚好学完溶液及溶解度章节的相关知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溶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初中课本中讲解的知识点涉及的也较少,对于应付中考的考察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杨老师就给大家深入的讲解一些溶液相关的知识点及对应的习题

初三化学溶液考点总结(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深度剖析)(1)

一、溶液部分需要了解的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要点梳理

要点一、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初三化学溶液考点总结(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深度剖析)(2)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高清课堂《溶液的形成》四)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4.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要点三、乳浊液、乳化现象

初三化学溶液考点总结(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深度剖析)(3)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诠释】

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溶液、乳浊液等概念及乳化现象

1.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氯化钠加入水中 B.面粉加入水中

 C.铁粉加入水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

【思路点拨】解答溶液概念的题时一定要抓住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是判断能否形成溶液的标准。

【答案】A

【解析】氯化钠加入水中,可以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面粉加入水中,铁粉加入水中,植物油加入水中,都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总结升华】该题考查的是溶液的概念,记住溶液的特征即可解决。

2.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

A.用肥皂洗涤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

B.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答案】A

【解析】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而变质,碳酸钙不溶于水也不和肥皂反应,不能用肥皂洗涤。故A符合题意。根据碘溶于酒精的性质,可以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洗洁净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可以用它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油漆易溶解于汽油,可以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总结升华】生活中或实验室中洗涤的原理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化学反应把不溶物变成可溶物而洗去,二是利用乳化作用原理,把油污变成细小的油滴,形成乳浊液而洗去,三是利用溶解原理,把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而洗去,在洗涤时,要根据被洗涤的物质成分选择合适的原理和方法。

类型二、考查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这种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思路点拨】根据物质溶于水时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来考虑,要由物质溶于水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到底是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还是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

【答案】B

【解析】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如果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吸热,如果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放热,如果相等就表现为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A错;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B正确;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C错;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D错。

【总结升华】要记住:溶解时温度降低(吸热)的物质是硝酸铵等;溶解时温度升高(放热)的物质是浓硫酸、氢氧化钠等;溶解时温度不变的物质是氯化钠等。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

初三化学溶液考点总结(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深度剖析)(4)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

【答案】D

今日先给大家分享《溶液的形成》相关知识点,下篇文章将着重讲解《溶解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